APP下载

滇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分析

2016-05-14杨建华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治理方法农业面源污染滇池

杨建华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在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尤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国在2007年便开始建立污染治理试点,积极研究相应的治理方法。云南滇池作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试点之一,近年来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在不断研究污染治理方法,力求进一步提升治理有效性。本文就滇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滇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法

滇池位于云南昆明,是当地人们的母亲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情况日益恶劣。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大量的氮磷进入滇池中,并引发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威胁着当地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限制了本地经济水平、环境质量的提升。近年来,我国也针对这一问题,对滇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治理方法展开了研究。

一、农业面源污染简述

农业面源污染就是指在降水或是灌溉时,农田中存在的农药等污染物被雨水、灌溉水带入水体和土壤中而造成的呈面型性形态的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运用的大量化肥等工业产品、农村生活污水、废弃物、畜禽尿粪等。尤其是农药、化肥等的运用,虽然在提升农作物产量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目前,随着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各类农用化学物质的运用、畜禽养殖规模等都在不断增加,再加上滇池流域农业发展条件良好,农业生产活动频繁,因而,在当地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二、滇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法应用面临的困境

滇池农业生产活动中施肥结构不合理。据调查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年施肥量已经超出了420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但是肥料的实际利用率却十分低,平均在30%~40%。滇池农业生产活动中,也存在着施肥量大、肥料利用率低的情况,在施肥过程中,过于注重氮肥的应用,而忽略了磷肥、钾肥等应用,有机肥施用量较少,致使农田土壤出现了板结现象,肥料养分快速流失。且据研究表明,目前氮肥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施用量过大,有50%的量在农作物洗手前便被散发至大气中或是在降水、灌溉时流入水体,引发了“全方位立体污染”,从空气到地下水,再到农产品质量,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滇池也出现了富营养化的情况。

滇池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用量居高不下。现阶段很多农药的使用都需要利用施药工具,在施工过程中,一些雾滴、粉尘等,会在风的作用下进入水体,在农药在使用后,也会有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表面或是土壤表层,在降水和灌溉时,这些残留的农药会跟随雨水和灌溉水进入地下水、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同时,施药工具上的一些残留农药,在清洗过程中也会随着清洗用水进入到水体之中。目前,滇池农业生产活动中运用的农药量较大,且多为化学农药,在使用中,仅有30%~40%能够被农作物吸收,剩下的部分绝大多数进入到了水体、土壤中,引发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

滇池农业生产活动中,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在滇池流域,存在着众多的畜禽养殖区,由于养殖区管理人员未能对废弃物进行良好处理,导致畜禽尿粪随意推积排放,产生了大量难闻气体,甚至流入滇池中,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病毒在空气中传播,土壤、水源污染严重,农作物质量也受到的严重影响。

滇池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用塑料应用量大。据调查表明,我国现今农用塑料的应用已经具为世界首位,且每年都在增长。滇池流域农业生产活动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地膜等农用塑料,不仅破坏了耕作层结构,阻碍了土壤、水肥的良好融合,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三、滇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法

1.大棚-三室堆沤池

大棚-三室堆沤池是现阶段滇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为每个一亩大棚配置带有粪水池、蓄水池、秸秆堆沤池三室的整体堆沤池。在应用过程中,大棚上的雨水会流入到蓄水池中,而秸秆堆沤池的废水会进入粪水池。蓄水池中的水可以作为灌溉用水,粪水池中的废水则可以用于农作物施肥,有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一般情况下,大棚-三室堆沤池建设中,秸秆堆沤池的容积应在3.3立方米,蓄水池容积应在3立方米,粪水池容积则应在1立方米。在秸秆堆沤时,还需要利用“腐熟剂”进行喷洒。在实行这一方法后,滇池每个大棚-三室堆沤池平均每年可以产出有机肥20吨,有机肥液24立方米,蓄雨水240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缺乏情况,实现了资源循环运用。且获得了秸秆还田效益,通过运用有机肥和有机肥液,农民施肥劳动日有所节省,施肥量减少,每亩农田应用化肥减少约27千克,施肥成本约减少47元,每年每亩农田约减少545元。

2.村庄污水治理

滇池流域村民的生活污水量较大,若不能经过良好处理,便会对土壤、水体等造成严重污染,引发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村庄居民的污水治理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利用排污沟收集污水,使其通过沟渠进入沉淀池,再流入湿地,在经过四级湿地处理后,最后进入滇池。第二种则是在利用沟渠收集污水并排入沉淀池后,再使其流入厌氧发酵池,发酵后进入具有丰富水生植物的池塘,经过排灌沟渠自然曝气和湿地吸收,最后排入滇池。通过这两种方法,能够大大降低污水中原有的氮磷等污染物质,湿地中的植物也可以制作成有机肥应用在农田中。滇池流域村庄在应用这一方法后,每年有175吨的污水实现了净化及循环使用,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节省电费年约400元。

3.耕地径流污染治理

这一治理方法,主要是利用农灌沟渠对耕地径流水进行收集,用于灌溉稻田。所排出的水会经湿地处理进入滇池。通过这一方法,耕地径流水中的COD等污染物会被分解,进入滇池中的水污染程度大大降低,湿地中的植物经过处理制作成有机肥,也能够实现氮磷的循环利用。据实践证明,滇池区域某村在运用耕地径流污染治理方法后,其径流水中的磷含量从54.5千克降低至了19.9千克,氮含量从1833.9千克降至可1302.7千克,效果十分显著。

四、结语

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滇池区域的污染治理工作也需面对施肥结构不合理、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等问题的阻碍。在实际治理工作中,还需充分发挥耕地径流污染治理、村庄污水治理等现有治理方法,并在此技术上继续开发创新,最大限度的提升治理效果,以促进滇池区域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饶静,纪晓婷.微观视角下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困境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12):11-16.

[2]付碧玉,马友华,吴靓,王雪蕾,王强,张笑宇,张维维,殷寒旭.遥感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5(5):182-188.

[3]付丽霞,李云乐.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7(7):2285-2289.

猜你喜欢

治理方法农业面源污染滇池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试述黔南州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综述
浅谈利用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浅谈宁夏地区黄土的湿陷性危害及治理方法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