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6-05-14张立迁靖永坤

关键词:硕士生

张立迁 靖永坤

摘 要: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出发,并结合实践和案例佐证,提出了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72-03

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2009年初,教育部部署增加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大量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诞生,有效诠释了应用型、实践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与当前社会需求有效链接的内在契合性。教育部还规定各单位以2009年学术型为基数,按5%—10%的比例减少学术型招生数,调减部分用于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此举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即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报考认同度不高,招考吸引力不够,优质生源不足,导师主动性不强,这些阻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良性发展[1]。基于此,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组织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代表座谈,并有针对性地发放涉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的调查问卷270份。通过汇总问卷并做出翔实的归因分析,提出了优化招考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招考宣传力度

招考工作系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是宣传周知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良好契机。生源质量优劣,直接影射到后续的培养质量高低,关系到社会认可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下一年度招生和宣传效果。目前,社会各相关方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度并不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该类型认识非常模糊、浅显,导致其就读动机不高;另一方面,教育部文件宣传力度仍显不够,落实和执行“过于计划性”,所采取措施与预定社会认可度难以协调匹配。

面对上述种种困难,在招考工作中加强宣传,提升认同度是有意义的,也是迫切的。调查问卷中有学生建议:在本科阶段的职业规划指导课上,学校可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实现从考生萌生考研想法至录取的整个招考阶段中宣传周知。有鉴于此:一是研究生报考前进行旗帜鲜明地宣传发动,招生单位需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优惠政策、专业(领域)及招生计划数突出显示出来,并将各专业(领域)招生计划较往年的增长情况详细说明,显要标识出招生单位培养特色理念和举措;二是通过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招考信息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方式,招生单位将象征考研竞争激烈程度的“考录比”予以发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机会成本低,胜出率高;三是大力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总体规划、展望和布局,介绍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显著优势,重点将国内在近七年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亮点以及国家积极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新动态展示出来;四是招生单位积极做好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引导和组织发动工作,吸引更多优秀本科毕业生以推荐免试形式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此项工作的“马太效应”会很显著,有助于增加报考吸引力。问卷中的“您认为如何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生源质量”一题,有学生反馈:为2010年启动“推荐免试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重大举措点赞,有学生称之为扭转“2009年招收生源全部为调剂生”的“尚方宝剑”。

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宣传工作还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由政府、招生单位、考生及关心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齐力宣传,向工业界、企业界及各类行业协会大力推介和宣传专业学位教育,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并对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合理定位[2]。

二、强化招考细节管理

研究生招考细节管理(或精细化管理),指在研究生招生管理活动中实现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细致化和人性化。唯有精细化才能管理到位,提高效能。因此,精细化管理已被各类招考录取工作中密集运用。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面临着诸多需探索、挖掘和创新之处,为有效兼顾招考的“质量”与“公平”,以隐性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品牌价值”,招考管理层次从低级向高级、管理方式从粗放到精细,细化为一个个不可再分或不必再分的基本单元,并确保各单元间的有机衔接。

实现研究生招考工作标准化为着力点,复试环节中引入体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面试是其重要突破口。招生单位依照教育部及省级招委的指导精神、程序原则、纪律规范、监督复议和实施方案(细则),结合招考的比例、分项内容及分值分布,为体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面试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支撑;同时,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组织管理工作已下移至二级学院、系所甚至学科的趋势,学院(系、所)可结合自身特色、学科特点,聘请来自于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领域的需求方、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者等参与到面试中,大胆尝试推出实验、小组报告、学术能力测试等多样考核方式(见表一),制定出细化测评要素,量化为具体的测评指标体系或评测量表,以减少面试环节评分的主观随意性。

除复试环节的改革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考工作还应承续原有“单证”专业学位教育之精华,发挥好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评价作用,紧密跟踪和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美国GRE考试和中国GCT考试均是成功的范例,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内容范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体现出考核评价内容从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扩展到知识应用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思维力等。考核评价过程中,考生倘若通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考生可在1—2年的有效期内向招生单位多次提交专业复试申请。当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每一环节须充分论证、慎之又慎,只有充分孕育出改革“大环境”,通盘考虑招考的各节点之承续连接,方可试点先行并分步骤推广实施。

三、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与就业保障平台

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保障平台的构建既是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职业发展需要,又是促进他们在“生活无忧”和“就业有门路”的状态下潜心学习和科研,自觉承担起知识创新生产和职业发展的必备基础。除国家政策性规定的保障措施外,招生单位构建起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保障平台,有助于引导考生积极报考,同时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3]。问卷中“您认为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热情度不高的原因和后顾之忧有哪些”,超80%的调查者坦陈:目前高校在学费、奖学金、资助政策、继续学业深造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近90%被调查者提及尚需社会认可和检验,对就业前景持观望态度。这无疑向招生单位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积极搭建就业保障平台的强烈诉求,以解除报考的后顾之忧。

多样化的资助体系,可有效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开放式互动,形成长效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鉴于其主要生源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尚无工作收入和其他固定收入来源,解决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是首要面对的。尤为可喜的是,2011年底国家发布了将全日制专业学位正常纳入国家财政拨款行列的政策,这无异于将会吸引更多考生报考,也能彻底改变为数不少的高校中以“专”养“学”经费配置之怪现状。同时,国家也逐步规范收费标准,并研究调整专业学位教育中增加专业实践、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费用,各高校也在积极构建有利于激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习动力的奖助学金体系。天津大学2009年招收494名首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在学费、奖助学金方面都给予了人性化、前瞻性考虑,将这些学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一齐纳入到现行奖学金体系中,且与学术型研究生执行相同标准。该做法使他们在入校之初就有平等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2009年12月,天津大学承办了全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并就全日制专业学位奖助体系工作做了典型发言。

从社会用人单位角度考虑,基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有效规避风险偏好,用人单位更为倾向于招收培养模式相对成熟的学术型硕士生。当前,相关主管部门应协调制订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相对应的、无歧视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学历认定、工资待遇等就业派遣政策和职场评价标准。培养单位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学生企业实习、校企科研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在招生、培养和学位论文等环节提前与用人单位建立内在密切联系,有效促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理想、顺畅就业。一方面,加强了专业学位与行业、职业的相互联系。从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较大规模地向“以实践为方向的领域的职业性的学位专业”转移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在直接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职业训练专业[4]。同时,强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相衔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社会信誉度高、用人单位欢迎的教育类型。如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相同行业进行任职资格考试时给予减免参加考试的年限。另一方面,国家也在政策上对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较多的企业,给予如减税、专项经费支持、科技计划帮扶等政策倾斜,鼓励优秀企业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中来,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和人才输送储备机制。

四、健全体系化兼具特色的培养体系

(一)突显专业学位的对学术性价值取向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对高等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高等教育不是普通教育,而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由此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成为未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流。专业人员所获得的自由教育绝不能只是他们接受技术训练之前的教育,而必须与技术训练同时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须牢牢把握住与学术型学位具有相同的教育基础[5],两者对学术性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探究和创新则是贯穿专业实践活动的一条主线。因此,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与实现建设研究型大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探索“可流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合理转换机制,对有志于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定规模内允许免试或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二)强化实践属性和特色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最基本的属性[6],实践能力培养必然是专业学位培养之特色,应贯穿培养的始终。突出实践性,既是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内在规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由于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方式表现为专业实践,因此,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把研究生培养成为胜任专业工作的实践者[7]。

1.严把生源入口关。有意识侧重考察“创新实践、创新应用”的潜质,将专业学位对应职业领域认识和兴趣度、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纳入到考察范围,为后续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在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中突出实践专长。招生单位可要求提交考生本科阶段的实践报告,如实习情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否实质参加过一些科技创新竞赛或实验实习项目等;考察其对相应职业的了解程度、兴趣、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设想;在外语测试环节,有意识侧重测试其相应规范、标准的外文专门术语的掌握程度等。复试过程则应从现代工程师能力需求和全面质量管理视角出发,重视各节点中考生专业知识、动手操作技能、实习实践报告、职业能力倾向的反馈,全面评价其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系统观点、评估和决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的考核。

2.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实践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保障,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将其纳入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中。实践基地不仅为学校提供开展专业实践的广阔平台,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培养条件;也是嫁接企业、学生、导师三方共同成长的优化路径,可增强企业的人才意识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多赢局面。

3.建设实践指导力强的导师队伍。在提高导师实践指导力方面,一是将优秀教学案例和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8]。二是制定一系列校外导师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引导导师深入业界,真正体会业界最关心、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促进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

参考文献:

[1]秦发兰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

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2]李雪林.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科类别结构失衡现象严重

[N].文汇报,2011-01-17.

[3]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

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4][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探索的场所——现代大学

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29.

[5][美]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

江教育出版社,2001:14.

[6]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J].高等

教育研究,2000,(5).

[7]刘国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及其强化策略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

[8]孙也刚,唐继卫,朱瑞.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

径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

猜你喜欢

硕士生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李德辉写生作品选
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的构成及其化解策略
孔德刚作品选登
小康中国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Younger and Older learners’Advantage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Settings
以医学类硕士生培养类型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