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业压力的构成及其化解策略
2020-02-23刘培军何朝敏
刘培军,何朝敏
(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毕业之后进行继续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硕士生招生人数高达81.13万人,同比增长了6.4%;在校生人数243.95万人,比2018年增长了9.7万人[1]。随着硕士生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各界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关注,为了回应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对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要求硕士生在读期间除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之外,还需要参与课题研究,以及参加规定次数的学术会议,发表规定数量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实行分流退出,目的在于通过提升学业要求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学位授予的含金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硕士生的学业压力,然而面对学业压力的增大,部分硕士生自身无法有效化解学业压力,并逐渐产生对自己能力怀疑的情绪。当这种负面情绪上升到一定的阈值,则会导致硕士生产生学业倦怠、不思进取,甚至产生极端行为。因此,探究硕士生学业压力的构成要素,剖析其压力的成因,进而寻求学业压力的化解策略,对引导硕士生理性对待学业压力,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及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硕士生学业压力的构成
(一)学业压力的定义梳理
学业压力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压力,其定义主要是从压力的概念引申而来。理查兹·那扎鲁斯(Richard S. Lazarus)认为,“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即压力是由于内外需求与机体应对资源的不匹配破坏了个体的内稳态所致”[2]。卡维思(Carveth)认为,“学业压力源自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时间不足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矛盾体验”[3]。康维森(Convingtion)认为,学业压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达到自身想要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负面以及不适的感受,这种不良反应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成就动机”[4]。林崇德等认为学业压力是由学习引起的心理负担和紧张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学生的自我期望[5]。陈旭把学业压力概述为:“学业的内外部环境要求超出了学生自身应对能力的范围,或者感到会对自身产生威胁的一种心理反应和主观感受。”[6]硕士生作为新跨入高层次创新队伍的学生群体,在思想、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都与中学生、大学生有较大差异,其面临或感知的学业压力与中学生、大学生也有较大不同。赵彩虹认为,“硕士生学业压力是指硕士生在面对学业要求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反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7]。韩红敏认为,“硕士生学业压力是指硕士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陷入一定的学业压力情境时,学生自身产生的压力反应和压力认知”[8]6。石艺认为,“硕士生学业压力是指在学习生活和对未来就业的准备过程中,来自个体内部或外界的压力源所引起的心理、身体和情感上的情绪体验”[9]4。
(二)硕士生学业压力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外专门研究硕士生学业压力的文献相对较少,大致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业压力源的研究。国外多采用行为溯源的方式探究学业压力源,安吉(Ang)认为,“学业压力较大的学生,会引发一些风险,如抑郁、自杀等方面的紧张感,且学业压力可能会触发学生所经历的整体压力水平”[10]。国内多直接探究学业压力源,禹玉兰认为,国内硕士生学业压力源主要有五类:考试压力、论文发表压力、科研压力、毕业论文压力、论文答辩压力[11]。韩勇从十个维度来细化硕士生的学业压力,即论文发表难、学习计划搁浅、学术观点受到质疑、外语能力不足、考试失败、按时上课困难、专业知识匮乏、科研任务重、进一步深造或出国计划以及学科前沿发展很快[12]。宋之杰等研究了中高程度学业压力与学业成就的相关性,认为硕士生的学业压力源主要来自科研任务压力、学习前景压力和外界期望压力[13]。此外,学者们还对学业压力源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从性别[14]45、年级[15]、学科类型[14]47等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硕士生学业压力测量内容。刘路采用个人压力源、家庭压力源、学校压力源以及社会压力源对硕士生学业压力的影响来探讨硕士生学业压力状况[16]。韩红敏采用硕士生专业学习压力、科学研究压力、外界期望压力和竞争压力等四方面来探讨硕士生学业压力状况[8]23。石艺采用对未来担忧压力、专业发展压力、学习任务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四要素探讨硕士生学业压力状况[9]24。宋之杰、张婕采用外界期望压力、科研任务压力和学习前景压力等三维度来探讨硕士生学业压力状况[13]。由此可知,不同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对硕士生学业压力测量内容有不同的选用标准。
第三,硕士生应对学业压力的方式。硕士生学业压力的应对方式受其性别、年龄、认知评价及社会支持的影响[8]83。张宁将硕士生学业压力应对分为成熟应对和不成熟应对两种方式,并认为大多数学生在应对压力时主要以成熟应对为主[17]。在学业压力应对上,刘颖认为男硕士生在问题解决、解决的合理化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女硕士生在求助、退缩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18];但戴丽娟认为女硕士生的积极应对因子得分要高于男生[19]。此外,学科差异、是否独生子女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业压力应对方式。
综上所述,学业压力是学生对学习任务与环境感知后产生的矛盾体验。结合已有文献及硕士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认为硕士生学业压力是指硕士生在就读期间,受到内外学业环境的刺激与自身承受力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紧张反应。根据硕士生年龄渐长、渴望成才心切、学习工作分散性大、外界对其成长成才期望值高以及硕士生学业压力的来源等特点,将硕士生学业压力分为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两个维度,内源性压力是硕士生对学业的期望以及通过学业达成的外在目标,主要是自我实现压力和自我学习压力;外源性压力是外部环境给予硕士生学业压力,主要是外界期望压力和学业竞争压力。因此,硕士生学业压力主要由自我实现压力、自我学习压力、外界期望压力和学业竞争压力等四个方面构成。当前,学者们对大学生群体学业压力的研究关注较多,对日益增大的硕士生群体的学业压力探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硕士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进行探究并寻找化解策略。
二、硕士生学业压力的成因
硕士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社会角色的复杂性以及面临的学业压力成因的多样化,硕士生学业压力形成主要受内部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硕士生学业压力的主要成因。
(一)自我实现压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通过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能力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而获得精神层面充分满足的需求。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实现的一种追求,也是实现与表现自我价值的形式。当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后,要想在新群体中展现自我价值,就要求对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有比较好的规划与要求。但由于大多数硕士生缺乏对硕士就读经验的了解,且在就读初期对学业要求关注度不够,导致在进行学习规划时,自己的主观设计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在就读一段时间后,很容易产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心理落差,当这种落差感不断累加且得不到合理排解时,很易产生烦躁、气馁、郁闷等情绪,从而影响硕士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自身的期望值越大,越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也易导致抗挫能力降低。硕士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对自我的认知正处于从青年走向成年的典型过渡期,再加上受学业压力冲击影响,极易因主观设计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而产生消极的主观体验。
(二)自我学习压力
硕士生的学习任务已从书本学习转向了探究性学习,这与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不同,硕士阶段要求学生具有更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更严谨的探究精神、更敏锐的科研洞察力、更强大的抗压能力等。因此,相较于本科学习而言,这一阶段的学习压力也更大,学业压力是硕士生承受的不可回避的、必须承受的压力。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每学期对硕士生个体都有特定的任务要求。研一阶段主要是完成必修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大部分高校都把硕士生必修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一个学年,有些还增加了许多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在无形中加重了硕士生学习任务。研二阶段的学习重心逐渐向发表论文以及做课题或实验转移。许多高校的硕士生培养方案明确指出,在规定的年限内除了要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还需要参与课题研究和参加规定数量的学术会议,以及发表规定数量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比如,广西大学规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8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含校内);学术型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发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论文并进行标准分值累加;其中,人文社科类硕士生要求累加分值达到0.5分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到了研三阶段,硕士生除了面临就业压力和是否继续深造的困惑外,还面临着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答辩的学业压力。毕业论文撰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通常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比如担心对论文整体把握不够、论文盲审不能通过以及延期毕业等。由此可见,硕士生在整个读研生涯中学习任务之重,学业压力之大,不容小觑。
(三)外界期望压力
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的人才教育,“精英教育”的社会意识依然深入人心,因而外界对硕士生仍抱有极大的期望。硕士生面对的外界期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社会上对硕士生的期望很高,在人们看来硕士生是高智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社会群体与硕士生的交往期望及用人单位对硕士生就业表现期待都会给硕士生群体带来一定的压力。此外,受“再穷不能穷孩子”等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庭都认为对子女教育投资是改变家庭未来收入状况和子女命运之路,并愿意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子女教育,期望子女以较高的学历学位走向社会,并帮助家庭实现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的改变。这些外界的期望往往会忽视硕士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当这些期望被过度放大,硕士生就不得不背负着“压力山大”的行囊前进,从而会使其自我定位不准,学业自我效能感降低,严重的还会导致恐慌失落,甚至过激行为等。
(四)学业竞争压力
受当前国际社会及人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影响,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硕士生在学业上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为保证硕士生培养质量,各大高校对硕士生在专业课学习、论文发表、科研等方面有诸多要求;为避免不被淘汰并保持在群体中优秀位次,硕士生面临学业竞争的压力也在增大。硕士生的学业竞争压力主要来源于不同个体间的横向比较。正所谓“有比较,才会有差异”,虽然个体间存在差异性是客观的,但通过比较之后产生的竞争压力是不容小觑的。学业上的竞争压力,在跨专业读研的硕士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随着考研热的升温,跨专业考研已司空见惯,部分跨专业读研的硕士生在面对新的研究方向和课程时,明显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学业成就感偏低。此外,由于个体学习能力差异,在同一群体中的硕士生由于学习投入与产出不对等,在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申报中的落选,也会导致硕士生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并产生挫败感,也会加剧学业压力的扩散。
三、硕士生学业压力的化解策略
当不断增大的学业压力超出硕士生个体可承受的阈值时,这不仅有碍硕士生个体学业顺利完成,而且有碍其身心健康。因此,关注硕士生学业发展,探寻学业压力的化解策略是高校把控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工作。笔者将从内源性自我防御和外源性社会支持两个维度,寻求硕士生学业压力的化解策略。
(一)内源性的自我防御策略
1. 正确看待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具有两面性,本身无好坏之分,这主要取决于个体自身采取的是积极心态还是消极心态来面对它。常言道,“压力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学业压力也是如此。硕士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如果以消极的心态应对,把压力看成一件痛苦的事,则会挫伤学习的自信心,被压力反噬;若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把学业压力看成学习生活中的常态,则会大大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由于个体认知存在差异,每个人对压力的感知不尽相同,因此在面对学业压力时看问题的心态和角度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转换一下心态和角度去看待学业压力,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所以,当学业压力来袭时,建议硕士生要正视压力的客观性,悦纳压力,采取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应对,主动降低学业压力对在自身的消极影响。
2. 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必不可少的规划之一,合理的学业规划对自我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硕士生之所以感到学业压力大,不少是因为缺少合理可行的学业规划。因此,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必不可少。研一阶段是初步规划期。制定学业规划,首先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在这一阶段应大致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和特点,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充分知晓自己的优劣势。同时,需结合所学的专业以及自身的特点,与导师商讨可能的科研方向,对自身的学习规划进行初步定位。研二阶段是调整细化期。学业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整个学习状态逐步进入正轨时,硕士生需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学习目标,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在论文的撰写方面,需多读文献,多与导师沟通,逐步掌握论文写作技巧,通过这些小目标的实现来获得自信心,从而逐步消除学业压力。研三阶段是成熟完善期。这一阶段最主要的是做好学位论文和毕业答辩的学业规划,基于专业基础,根据学位论文的要求来撰写、修改学位论文,并通过反复演练做好答辩准备。此外,有读博打算的硕士生,还应做好升学前的准备工作。总之,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可以帮助硕士生提高学习效率,明确学业目标,排解学业压力。
3.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习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情绪的变化。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还有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有利于排解过度膨胀的心理压力。硕士生的学习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繁忙,有秩序的生活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基础,养成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的行为习惯可以使硕士生保持乐观的心态,从而使学习充满自信。比如,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能够保证身体健康,作息规律能够保证精力充沛。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也是预防和消除心理压力的一大良方[20]。总之,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硕士生缓解学业压力。
(二)外源性的社会支持策略
1. 高校层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可将心理健康课程列为硕士学位公共必修课。学业压力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形势下硕士生学业压力的特点不断变化,高校也应不断加强对硕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力度,硕士生因学业不良而退学的越来越多,硕士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再加上一些高校不重视硕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因学业压力而引发的硕士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且趋向严重化。因此,为促进硕士生心理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将心理健康课程设定为硕士学位公共必修课,这也是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建议高校将硕士生心理健康教育写入培养方案并督促各二级教学单位贯彻执行,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学术讲座等方式,培养硕士生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及适应未来社会的心理素质。
第二,应建立健全硕士生心理健康跟踪系统。心理健康跟踪系统是一项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群体,搜集、评价、反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信息系统,可将其延伸应用到硕士生群体,将学业压力列入硕士生心理健康信息跟踪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研究生入学起,就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摸底,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并将所有调查结果建档保存;还应不定期对硕士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时了解硕士生的学习、生活动态,预防硕士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此外,高校还可利用互联网建立硕士生心理健康网页宣传心理知识,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打造一个集普及宣传、在线咨询、健康监测于一体的多样化平台,呼吁硕士生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应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目前,很多高校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健全重视度不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预防并应对心理危机发生的有效举措,高校可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对硕士生心理危机进行评估,制定危机处理预案,防范并化解风险。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预防为主,能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以及发生后协调多方力量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帮助硕士生尽快摆脱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安全渡过危机,保障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正常开展。
2. 导师层面:关注硕士生的学业发展
第一,要因材施教,给予硕士生个性化指导。我国硕士生培养主要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对硕士生的指导方式和精力分配比例,直接影响着硕士生的学业发展和教育效果。迈入硕士阶段意味着学术生涯的开始,也意味着有更繁重的学业和更快的生活节奏,压力难免会使部分硕士生产生焦虑情绪。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应尊重硕士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性别、年级、性格的学生给予差异化的有针对性指导。比如:女生较男生而言更易感知学业压力,学习倦怠更明显,要多关注女硕士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其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科研兴趣;要多关注承受就业与学业双重压力的研二阶段硕士生,引导他们正面应对压力;要多关注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硕士生,引导他们表达感受,主动纾解压力;要多关注跨学科读研的硕士生,引导他们做交叉学科项目和论文。
第二,合理分配任务,注重沟通。科研压力是硕士生学业压力源之一,导师作为硕士生学术生涯的领路人,以科研项目和课题为载体,形成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硕士生感受到的压力大小直接取决于导师对其任务分配的多寡,以及后续的沟通交流的深入程度。因此,导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结合学生学业能力合理分配科研任务,尽量做到让学生既有所锻炼,又不过于焦虑。另外,良好的师生沟通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业压力对硕士生的影响。导师多关注学生,加强与学生的双向沟通,认真聆听学生的诉求,多给予正向鼓励,帮助他们消解学业压力。
3. 家庭层面:给予合理的期待与支持
家庭是硕士生的心灵避风港,是学业进步的加油站。家人应客观地看待硕士生的学生角色,寄予合理的期望值。硕士生作为家庭的一员,需要面对和承担家庭责任与期望,但不应该被扩大化和寄予过高的家庭期望,寄予过高家庭期望现象在农村家庭出生的硕士生身上可能会更加普遍。过高的期望容易给硕士生带来过高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泛化硕士生作为学生的身份。因此,家庭应合理调整对硕士生的未来预期,把硕士阶段看作学历教育的更高层次,是知识积累的阶段,要避免用世俗的观念看待硕士生,可减轻给硕士生学业带来的压力。应保持和创造家庭成员间和睦交流的氛围。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硕士生养成开朗、乐观、积极的向上心态,能帮助其增强自信心和心理素质,促进硕士生个体增强抗压解压能力。应给予处于人生中重要学习成长阶段的硕士生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物质保障,关注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进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与其谈心交流,并对其面临的学习压力及时给予疏导,为硕士生身心健康发展和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有效的亲情关怀与物质生活保障,帮助在读硕士研究生在规定年限内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学业。
四、结语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切实关注研究生教育群体中硕士生的成长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夯实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大批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当然,对硕士生成长发展的关注,不能只局限于学业的进步,还要关注其身心健康。正视并有效帮助硕士生缓解学业压力,将会对硕士生培养健康的心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也会促进硕士生学业发展。当然,硕士生学业压力的纾解也离不开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有效协作形成合力,加强应对硕士生学业压力的组织管理,从系统角度降低学业压力对硕士生影响的强度和广度,提高硕士生个体对学业压力的应对能力,帮助硕士生有效应对并排解不断变化的学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