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教学的“舍”与“得”
2016-05-14詹静
詹静
略读感悟课,是我校“主题阅读”课题研究中提出的新课型,即一课时完成一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教学时间只有一课时,但教学大纲上的所有教学目标都必须完成。用略读课文的时间达到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略而不简,略中有精,这是我校略读感悟课不同于普通略读课的地方。课文《大江保卫战》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场面描写尤为精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我大胆取舍,做了以下尝试:
一、专注语文根本,选取教学内容
1.删减非本体性教学内容,释放教学空间
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进行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这就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不具备语文学科特点,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内容。《大江保卫战》一课的教学目标中的“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就是非本体性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没有为“情感熏陶”“学习精神”设计专门环节,这大大节省了我的教学时间,为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在教学这一课字词时,我设计了“分层批入,由词导文”的教学环节:
出示第一组词:读一读?填一填?
奔腾不息肆虐撕咬撕扯
出示第二组词:读词语,想画面。
日夜兼程 气壮山河 惊心动魄 劈波斩浪
依托生词的教学,以填词、说话练习,由词导文,既完成了生字词的积累,又初识了关键句段。这样的设计让“本体性”教学内容完成得十分扎实。
2.紧扣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深度挖掘
“学习语言运用,进行语言实践”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这堂课我将重点放在了表达方式的学习和运用中,薛法根老师解读《大江保卫战》时指出,本文场面描写独具匠心,群体描写,用了四个显性的“一”(“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道人墙”)和两个隐性的“一”(“一声呐喊、一副对联”)将万众一心抗洪险的气势展现出来。个体描写,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这些内容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围绕这些重点,设计了字、词、句、篇的积累,感悟、表达等环节让学生品悟重点段落,感受六个“一”的巧妙构思:
自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出令人感动的词语和句子,并想想令人感动的理由。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情况危急,人民子弟兵不假思索就上去了。)
生:我觉得这段话中“顿时”用得好,表现了人民子弟兵的奋不顾身。
师:“一声令下”军令如山,“一条长龙”铸就血肉长城。我们再读一读,悉心体会。
……
“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剩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这句话中“全然不顾”让我感动。十指连心,割破的脚趾多疼呀,他只想着保大堤。)
师: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人民子弟兵不顾什么?(出示图片)
生:人民子弟兵不顾脚趾的疼痛。
生:人民子弟兵不顾对洪水的惧怕。
生:人民子弟兵不顾被洪水浸湿的身体。
生:人民子弟兵不顾自身安危。
师:只顾——
生(异口同声)保大堤!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师:这段话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形容词很有感染力。
生: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师:这就是排比句的魅力。文中还有类似的排比句吗?读一读。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他们完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
师:将“人”比作“墙”,这个比喻合适吗?
生:合适,因为“墙”可以挡住洪水,这些“人”也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洪水。
在学生主体深度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看带“一”的板书词语: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声呐喊,一道人墙;诵一副对联: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再读第二自然段,细品这六个“一”的巧妙设计,感受人民子弟兵的英勇。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习得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二、聚焦文章中心段落,着力结构教学
1.摒弃肢解性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肢解性语文教学设计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堂课上,我没有将任何一句话、一个片段割裂开来,进行磨牙式的文字分析,始终是词连着句、句连着段、段连着篇。这样教学层次分明,环节清晰,效果显著。
2.以文脉为依托,关注段落结构
教学初,我就引导学生梳理了文脉,第2~4自然段写了保大堤,第5自然段写了救群众。在此基础上,重点品析2、4、5三个重点段落的结构。
一般来说,每个重点语段都有一个核心意思,每个语句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意思彼此相连的,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形成了每个语段独特的语言表达结构。把握了这样的语言结构,阅读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2自然段围绕保大堤,展现了一群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形象。其中六个“一”是段落的独特结构。教学中,我紧扣此特点进行阅读引导。不仅让学生较深刻地内化了这种表达特色,也为语言积累提供支架,一堂课结束,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轻松背出这一重点段落。
三、落脚真实学情,夯实教学目标
1.理智应对学生主体认知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近两年正日趋走上极端,课堂上,许多教师,为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敢开口,课堂上让学生信马由缰,一堂课下来,虽然表面热热闹闹,但课程任务并未完成。我在试教这一课时,为体现学生主体性,审题时,我问学生:“看着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便“畅所欲言”:有的问谁保卫大江;有的问为什么要保卫大江;有的问保卫的结果如何。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这样的问题无可厚非,但显然这些问题与文本主旨关系不大。如果将这些问题纳入教学进程,一定会影响中心内容的完成。于是,我果断删除这一环节,一开篇就直导中心,提问:“这是一次战斗,是谁和谁的战斗?”
2.基于学情,落实教学目标
在语文学习中,学情是学生认知与文本主旨的距离。而这个距离有多大,学生不知道,教师必须知道。教师备课,重点就是有效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学习《大江保卫战》,学生品析语言文字品味人物精神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语言表达。因此,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大胆引导学生品析“一条长龙”“暴怒的巨龙”两个喻体的差异和六个“一”的巧妙设计,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教学第4自然段,我让学生感受到了普通动词的巨大感染力;教学第5自然段,我又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修辞的魅力。
总之,语文教学一课的容量和难度往往远超其他学科。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控制一课的容量,找准教学内容,在取舍之间彰显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