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课程,跬行课程,基于目标培青学生
2016-05-14李璐璐
李璐璐
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和谐、完整的人,必须指向人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追求完整的生活、完整的人生。而落实综合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将综合素养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生产力。
青岛东川路小学依托校园里两棵百年加拿大杨树开启了“绿蕴教育”的构建。“绿蕴教育”中的“绿”有“成就绿色成长”之意,“绿色成长”即育人目标“尊生命、扬个性、铸和谐”。“蕴”则是与润物无声的自然契合,是学校的传统与积淀,它由“绿蕴管理”“绿蕴课程”“绿蕴文化”三部分工作组成,最终指向的是“绿蕴教师”“绿蕴学子”“绿蕴家长”的健康成长。
一、基于育人目标,一校要搭多平台
“绿”的目标确定后,建设一个与育人目标相匹配的学校课程体系是我们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至此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通过科学、多元的,具有生命力的学校课程体系,我们的育人目标才能达成。学校以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主题体验性课程为纵轴,以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五大素养为横轴,全面构建了包括“绿园课程”“绿桥课程”“绿心课程”的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多彩课程”在内的特色课程体系。
“绿园课程”是在学校坚守十余年的“植物科普”特色活动基础上研发的,是学校的核心课程,其目标指向“尊生命”,意在引导孩子在陪伴植物成长的过程中,融化绿意、珍爱生命,包括“绿园学堂”“一亩植物园”“一米植物园”“走进大自然”和“绿色论坛”五个部分。其中,“一米植物园”是学校给三至六年级每个班级定制的一平方米的种植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自主完成选种、种植、管理、观察、记录、收获、美食等课程内容,这一课程的课时是学生随机选择的,课间、中午活动、放学后的时间等。
“绿桥课程”是与学科打通的课程。例如,与语文学科打通的“诵读与表达”,我们自编了学校教材,其中收录的全是描写植物的儿歌、诗词、美文等内容,该课程服务于“绿园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安排在每周四下午,为30分钟的短课时。再如,与体育学科打通的“快乐足球”,学校所有班级每周拿出一节体育课上足球课,聘请足球专业教练执教。
“绿心课程”是德育课程,按照一至六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分级设置:一年级“朋友课程”,二年级“礼仪课程”,三年级“责任课程”,四年级“榜样课程”,五年级“感恩课程”,六年级“追梦课程”,其目标指向“铸和谐”,意在引导学生在课程体验中学会和谐自己、和谐他人、和谐自然。这些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少先队活动同时实施的。
“多彩课程”是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优势资源,自主研发的课程,包括“种子画制作”“山东快书表演”“彩泥制作”等30余门选修课,其目标指向“扬个性”,每周三下午学生走班到自己的课程教室参加学习,“多彩课程”为90分钟长课时。
为了激励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学校构建了“佳阳评价”体系:设计了“成长小树卡、蕴德飘带卡、佳佳卡、阳阳卡”来评价激励学生。“小树卡”和“飘带卡”各20张对对碰后可换得“佳佳卡”或“阳阳卡”。学校特别设立“置换日”,学生们可以持“佳、阳卡”置换自己喜爱的学习用品或佳阳玩偶。此外针对课程特点还设有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多彩课程”的学分卡和结业证书、诵读课程的阅读存折等。
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就会描绘出五彩斑斓的彩虹。我们学校基于学校本土资源优势,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开发的“绿蕴课程”体系,凸显出地域性和人文性的特色,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理解课程要义。一师要任多角色
面对学校构建的课程体系,身为教师,我们积极理解要义、践行课程体系,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生力军,助力学生的绿色成长。
新的课程观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能胜任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教学,还要身怀多种技艺参与到学校课程的研发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除了胜任数学学科教学外还参与了学校“绿园课程”中“绿园学堂”教材的编写和任教;“绿桥课程”中与语文学科搭桥的“诵读与表达”和体育学科搭桥的“体质拉练课程”的任教;身为三年级的班主任,在“绿心课程”中担任“责任课程”的资料搜集、整理,课件制作和任教;在“多彩课程”中,我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发了“彩泥课程”……
下面就以“彩泥课程”的开发为例,呈现我对课程的理解与践行。
孩提时代,我们都是在玩“泥巴”中长大的,泥巴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乐趣与回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彩泥作为现代玩具代替了“泥巴”。彩泥安全卫生、色彩鲜艳,经过学生的巧手,千变万化成为各种各样的东西,更加符合学生的天性,同时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彩泥制作更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游戏,不仅可以调节思维,还可以平衡左右脑智力开发。俗话说:“心灵手巧。”这句古话很有道理,反过来,只有手巧才能心灵。针对学生们想象力丰富、活泼好动爱创造的特点我开设了“彩泥课程”。
1.“彩泥课程”目标的思考
青岛市《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指出,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评判课程的品质应该首先看课程是否关注学生,是否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特定的素养。有了对课程的思考和理解,我确定了“彩泥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此外,在彩泥制作中我还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精致,在学习、体验“彩泥课程”之后,能够让学生们得到艺术的熏陶。
2.“彩泥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学期初,三至六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报名参加彩泥班,每周三下午彩泥班的学生走班到彩泥教室参加学习,时长90分钟。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在探索研究中,我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型结构框架的研究,归纳形成了四个环节、四种基本课型模式。四个环节指:主题生成、方案制定、方案实施、总结评价。四种课型指:方案制定课、方法指导课、展示交流课、动手操作课,为“彩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在学校总的评价体系之下,我建立了“彩泥课程”的评价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以学分卡+小树卡+优秀作品展示相结合的形式评价:从出勤、课堂表现、上交作品和优秀作品展示四方面进行评价。
(1)出勤。以出勤表的形式记录,一学期全勤得满分5分,除特殊情况外,可请假两次,但必须有班主任签名的假条,不然视为旷课,旷课一次,出勤直接记为2分,旷课两次以上(含两次)记为0分。
(2)上交作品。每次学完新作品后,要求每个学生上交一个创作作品的作业,一学期每次都交,得满分5分,少交1次扣1分,扣完5分为止。到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出勤和上交作品情况,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学分,登记到多彩课程学分卡上。
(3)课堂表现。课堂表现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小树卡,学生课堂上听讲认真,技能掌握得快,能与其他同学协作,或者指导其他同学操作的,都可以根据情况奖励1~2张小树卡。这个小树卡是与学校的总评价挂钩的,学生学期末可以根据小树卡、飘带卡的数量进行礼物的置换。
(4)优秀作品展示。每学期,从学生上交的作品中挑出优秀作品,被选中的同学可以将其作品登记到“学校作品”入选登记表中,然后为这些作品统一制作展牌,供学生、家长、老师以及来校参观的领导观摩。
综合性评价的方式是“多彩课程结业证书”根据学生4年的学分进行评价,8分以上并且获奖超过5次的学生,可以得到学校颁发的“多彩课程结业证书”。
理解课程、践行课程,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达成学校育人目标。当我们回望我们为构建与实施“绿蕴课程”所做的努力后,欣慰地发现,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在成长,“成就绿色成长”的育人目标在扎实的践行中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