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生态圈正在开枝散叶
2016-05-14卡文
卡文
近年得益于中国的大国崛起,资本殷实催生了艺术繁荣。当代艺术兴起后,香港艺术圈从由过去较单向的发展,出现了艺术家、拍卖行、策展人、画廊、藏家、热爱艺术公众,这时而竞争也时而依靠多向生态圈。有人认为资本的介入令艺术市场迎来春天,但表面繁荣之下正有不同的视觉检阅着在当代艺术领域某些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有些环节会否脱离学术、顺序、披上营销战衣,模糊了当代艺术的价值?
吴冠中作品资深藏家:方毓仁本土新生代正在逐渐成长
方毓仁先生与中国20世纪现代绘画代表性画家吴冠中先生可以说家学渊源深厚,妻子是吴冠中先生的谊女,对吴先生的作品收藏甚丰。甚至曾经作为主办者之一,为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在大英博物馆策办个展。更因为代理吴冠中先生的作品而开设画廊。但是方毓仁认为以往香港艺术圈,从艺术家签约给画廊,画廊把作品推广给藏家,藏家把作品拿去拍卖行再流通这个生态圈已经打破。现在艺术家会做画商,拍卖行会开画廊,若画廊的角色不转型为有眼光的藏家,根本在铺租凶悍的今天已无法生存。画廊若遇到如吴冠中、李可染、曾健勇、沈汉武等,人品好,重契约精神的艺术家,能收藏到大师的作品或者2003-2005年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可支撑一阵。但是现在有些新生代的艺术家多变,甚至跳过画廊直接去接触藏家。
那么藏家好当吗?不易,近年苏富比以27亿港币的天价拍出一幅张大干的《桃源图》,而1987年杨帆导演为筹拍电影《流金岁月》,拍出此画187万港元。慨叹藏家若眼界不够坚真,这岁月真会流金。香港的收藏风气比上海早,有传统,藏家以受教育水准较高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商人为主。如今因为内地艺术市场抢眼,香港也催生了好些不以提高自身素养品味为目的的投资性藏家。但藏品若不用心研究,真容易“白交学费”。有些藏家以为如果艺术家已故去,作品必然升值,其实未必。举例如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最老牌的画廊集古斋曾策展过一个“明清小名家作品展”,早已故去的艺术家的作品当然存量不多,但结果也就两三千的价钱。所以,收藏品的重要标杆是:品质要好,数量要少,缺一不可。
香港艺术生态圈有开枝散叶之势就是来自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艺术系日趋成熟,稍稍打破了本地艺术家少的局面。这些新生艺术家以当代水墨为主,画生活里的感受,当下看到的事物。不要以为这是新概念,其实黄永玉画牛排、齐白石画白菜也是当代水墨,因为那也是艺术家当下看到的事物,而古人一般很少去写意一颗白菜吧。
香港保利拍卖行当代艺术部专家:Rita 黄河香港藏家群体更理性化和国际化
从事艺术品2级市场拍卖15年的Rita坦言,香港的艺术生态圈比内地成熟,拍卖从业人员能得到专业尊重。比如在香港苏富比、佳得士等大型拍卖活动能看见很多外国买手在出手。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藏家的充分肯定,愿意把拍卖的进退与财富的运营全权委托并支付买手应得的佣金。但国内如要出现这种现象估计还得培养十年八年。
旧香港最早的拍卖行就那2家大的,一个季度印刷一本以水墨画为主的拍卖品册子,曾经油画行情好就增加到2本,行情下滑后又回复一本。如今当代艺术带来机遇,也带来了一地的拍卖行,一个季度能收到一箱的册子。近3年出现的生态圈新环节是:拍卖行也开画展,一般比较倾向有故可循的、技艺成熟的艺术家。旧时香港的画展会放在马会、游艇会等高级会所,以便高端观众发展成为藏家。所以香港的藏家从来不爱参与竞拍天价,按照出手率,香港排在内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后面,但他们爱好广泛且外语水平高,能让他们畅快接触欧美艺术。会用艺术品装点自己的居庭及办公室,提高自身品味。和台湾一样,香港的本土艺术家算少。从2级市场观察会发现,地域细小容易令艺术家很快能接触到藏家。差价引诱他们跳过中间环节。
但无论如何,相比内地,香港的藏家更理性和国际化,甚至催生一些有心有力的藏家如郑志刚,既是藏家更创办非牟利基金以各种形式赞助艺术家。
香港世界画廊创办人:Fed W.Scholle苏法烈艺术圈要构建有序的契约精神
一个德裔美国音乐人41年前在香港创办第一个国际画廊。算参与启动香港艺术生态圈国际化的一环。苏法烈认为目前香港的艺术生态圈对比欧美还嫩了点,但还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贸易自由、创作环境自由、税率低、物流便捷这些都是优势,但有些不规矩,是来自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不信任危机。画廊、藏家、拍卖行、艺术家的角色互为侵略。另外香港有一点跟不上欧美的是:太少新概念艺术,来去最多的还是传统拄墙上的绘画。目睹今天香港的藏家口味依旧是外国人喜欢收藏国画,国人更爱西洋画。最可喜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出国学习艺术的机会多了,不管他们目前是不是藏家,但对艺术的关注明显增多。另外Art Basel艺展进驻香港后,让香港的国际艺术地位大幅提升,推动一些国际画廊把点设在香港,让公众看到更多与国际同步的展品。香港的艺术生态圈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各个环节之间构建好有序的契约精神。
香港的艺术生态圈探讨着东方传统艺术中的当代精神。或许有些艺术曾经突破了法则,违背了时空,令人拍案而起。或许有些艺术轻抚心灵,救赎殇折,渡人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如何,我们只希望健康的艺术圈生态能有序地为大众构建更多的“美物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