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艺术周,拉近古董与大众的距离

2016-05-14黄晶晶

收藏·拍卖 2016年5期
关键词:古董店东方艺术古董

黄晶晶

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落幕不久,第三届香港东方艺术周踩着香港艺术月的尾声在四月初开启。这个聚焦古董艺术的活动选择这个时间节点,除了按惯例紧跟香港春拍的周期,也是为了刻意避开以当代艺术为主的其他艺术活动。

香港东方艺术周由业内颇有口碑的、亚洲艺术收藏鉴赏杂志《Orientations》主办。在为期一个星期的时间内,艺术周会举行一连串的教育活动和节目,除了在荷李活道的古董艺廊及当代艺术空间举行专题展览外,还在香港多个场地举行包括公众演讲、讲座、导赏及主题研讨会等。推广亚洲地区的古董和当代艺术,是这个艺术周从第一届开始就一以贯之的主题,尤其是“推广亚洲艺术的深厚历史和文化遗产,及古董艺术在香港、大陆和亚洲地区的持续影响”等内容,让诸多钟爱传统亚洲艺术和古董的大众引为福事。香港资深收藏团体敏求精合的主席陈永杰先生评价称,作为一本出版已逾47年的杂志,《Orientations》在亚洲艺术圈中有无可比拟的地位,更能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院校及商业脉络之间起到杠杆效能。

近身探访古董行业

在艺术周期问,通过艺术周官网预约的观众便集中在香港古董街荷李活道上,由一名专业人士带领参观参展画廊及古董店。这已是东方艺术周的一项例牌活动,也是能够直观接触并了解古董艺术的很好的方式。因为看到一般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古董商及古董店抱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成见,认为走进去颇有压力,艺术周便策划这样的环节来打破成见,拉近古董商与观众的距离。

头两年导赏人均由创办人李宜芳担任,今年负责导赏的汪铃,来头也不小,她拥有布朗大学学士学位及牛津大学当代中国艺术硕士学位,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之中国艺术部门任职艺术品专家,又于阿联酋快乐岛文化特区担任公众及展览项目策划。她通常会先介绍即将参观的古董店的情况给大家预热,参观完后又会对店家及展品的介绍予以补充和总结,话虽不多,但专业立场立现。大家跟着她走进参展的9家古董店,每家店主均为展览策划了自己的主题,他们现场为观众讲解自己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及他们的策展思路。

和博物馆学术性颇强的论述不同,古董商家的言谈中更多是抒情式的表达:谈论对象所带来的美感,以及上手时所感受到的形质触感。可以和对象有直接接触,是古董店与博物馆不同的难得经验。因为有导赏团的带领,参展观众往往从一开始略为局促不安的静听,到主动发问、与店主人攀谈,可以感受到彼此基于对文物共同的爱好,而拉近了距离。有学生参加导赏团后回去跟老师说,以前都不敢走进这些古董店,觉得有距离感,参加后觉得古董店都是很友善的,很愿意将经验和收藏跟顾客分享。

参展古董店继远美术被《City Life Magazine》誉为香港最佳古董店之一,经营各式各样中国陶瓷及当代中国书画。这次它参展的主题为宋代文物。其中一把南宋黑漆竹丝骨团扇让人印象深刻,店主吴继远老先生介绍说,受客人委托,为了考证这把扇子的准确年代,他甚至拿到新西兰GNS Scienceip学院去做了鉴定,经过碳14测试其年代为公元1273+-20年。印象中这完全是博物馆才可能干的事啊!

松丰堂是间二楼铺,位置相对隐蔽,如果没有人带领,真难留意到。店主林喜翔(Addy Lam)小姐看着年纪不大,颇有些仙风道骨。她指着她的“镇店之宝”,一件唐朝彩绘仕女俑,说出的却是“这个肥妹”如何如何,立时让大家倍感亲切又搞笑。而其实这位看着年轻的林喜翔,经营中国古代艺术品已超过20年,被誉为中国早期陶瓷、雕塑和古青铜器的专家之一。看完展品后,她还给大家热情推荐一本陶瓷专著,说现在只有英文版,市面上几乎绝迹。

恒艺馆创办于1989年,以竹雕和文房摆件著称,算是荷李活道的老字号了,该店连续三年都参加了艺术周。店里少东家王炜伦认为,香港做古董行业人并不算多,大家应该一起来推动这个文化。对于艺术周“提升大众对古董的兴趣”的理念很认同。“能不能成交不是我们特别想要看到的效果。如果有人在我家店里看后对古玩感兴趣了,再去别家店里购买,这也是很好的推广。”他透露店里也有通过这个活动成交的,尽管不算大笔,但如果因为“这个活动做了之后又没人买东西就不做了”就太短视了。

同样有少东家坐镇的东宝斋,经营的是佛教艺术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开店。这次展览全由少东家刘俊扬操持,刘爸笑说要给二代锻炼的机会。问及为什么选择做“喜玛拉雅珍宝”这个主题,刘俊扬给出了很有年轻人风格的答案:因为流行。刘家两兄弟从小在店里混大,哥哥对理工科有兴趣,弟弟俊扬却对艺术有感觉,“数学题做不出来,但看艺术类的书一下就能明白”。在国外拿了设计和美术史学位后,刘俊扬便回港与父母一起打理家族生意。

一下午展览看下来,能感觉到艺术周对古董店的挑选既有品质上的要求,又有类型上的区分,除了是次古董艺术的赏鉴之行,也是对香港古董商这个行业生态的一次近身了解。

深入浅出听艺博古

香港东方艺术周一贯重视艺术活动的公共教育功能,自第一届在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后,这次又与香港海事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协会、邦瀚斯拍卖行等机构合作,邀请世界各地的资深业界、学界人士带来主题鲜明且具有探讨性的演讲、讲座、研讨会。遵循创办人李宜芳“少而精”的原则,艺术周期问的讲座通常同一天不安排超过两场。

重点项目“一带一路上的艺术及文化交流”研讨会,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当大众都专注于“一带一路”概念带动的经济效益时,研讨会以文化艺术的发展,及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为主题,借此为公 众及专家提供讨论平台。现场关于玉石兴衰与丝绸之路关系的议题便引发了各方的热议。

综合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与北京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徐琳的谈话内容可以得知,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使用软玉作为主要装饰品,但在中国古代史里仍能观察到三次宝石使用的高峰期。玉石之路荣衰与丝绸之路盛衰有直接关系。

先秦时期,西北和田地区玉料可能是以零散的形式进入中原的,或是小国之间物质交换的产物,并不一定形成专门的玉石之路。真正玉石之路的形成应在汉武帝之后,伴随丝绸之路的形成,西北和田玉因其优良品质在丝路畅通,大规模进入中原,并逐步击败地方玉成为中国各王朝用玉主体。到了魏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处于分裂状况,各地所用的玉器不仅数量减少,质量更是下降,反而明清时代有较强的东西双边贸易联系。以明代为例,郑和下西洋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易及贸易推向巅峰,一方面让中国的制品远销至亚非大陆,另一方面东南亚及南亚等地的香料、宝石也成为明朝皇室和贵族争相求购的目标。

研讨会第二天,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徐琳做了主题为《大气磅礴、飞扬灵动的汉代玉器》讲座,前一天还没听过瘾的观众得以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到汉代玉石的历史。原来,目前考古发掘的汉代墓葬有三万余座,但出土玉器的墓葬不到千座,且大多集中在已发现的百余座诸侯王及列侯级墓葬中。徐琳引导观众从考古研究的角度,对两汉玉器的大体面貌做了一次入门级的探究。

一直以来,收藏古董被视为有年纪人的喜好,但时移世易,年轻一代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艺术周针对年轻群体,策划了一场“新生代如何看老古董”的讨论。现场提出了许多很现实又有趣的问题,比如“怎样掌握古董知识”“古董行业以经验资历说话,与父母一起做,如何让他们的客人对自己产生信任”“古董和拍卖行业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参与?”

两位三十岁出头的古董商二代:东宝斋少东刘俊扬及恒艺馆少东王炜伦现身说法,将自己入行6年来的经验和感受与大家分享。其中东宝斋刘俊扬谈道,香港年轻人大多对当代艺术感兴趣,那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社交媒体及渠道找到这一类资料和讯息。如果古董艺术也能够做得像当代艺术这样具有透明度、便利性,消除年轻人的畏难情绪,那么年轻人能够更加容易接触和理解。比如新闻里总是报道拍卖行又拍出了多么高的成交价,就会让年轻人以为古董都是他们承受不了的阶层,而其实有很多入门级的古董可以供他们收藏。

东方艺术周的宗旨是与香港大众分享艺术文化知识,鼓励更多人参与艺术,提高年青一代对于亚洲艺术的兴趣和了解。从今年的这几场活动看来,在操作的专业及成熟度上,显然是越来越到位了。

链接

2016年第三届香港东方艺术周特色专题展览:

“梵亚传珍:犍陀罗与长安的艺术瑰宝”(梵亚艺术);“喜玛拉雅珍宝”(东宝斋);“宋代文物展”(继远美术);“奇峰怪石”(瑞斯帝中国艺术);“古代玉雕珍品展”(天珍堂)、“古董家具”(陈胜记)、“古董家具、文人古玩”(恒艺馆)、“雕塑、瓷器”(松丰堂)、“早期陶器、瓷器”(松心阁)

系列讲座:

《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艺术交流》研讨会、《大气磅礴、飞扬灵动的汉代玉器》、《欣赏艺术的艺术》、《探索银器艺术》、《新生代如何看老古董》《由投资向消费转型的艺术市场趋势解析》

猜你喜欢

古董店东方艺术古董
在美国卖古董
马未都成人之美
张锰谈于向溟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陈鑫的午后三点
找到长工作
咪咪猫的花瓷瓶
东方艺术大家:路由器中的八个城市空间
阿培×东方艺术大家:城市“空间接力”
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