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纪念“新常态”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社会资源运用

2016-05-14张龙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纪念抗战

张龙平

摘要:当前抗战纪念活动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抗战纪念活动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学术、网络、实践资源,这些资源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发挥新的作用,但在推广运用的同时要注意鉴别,把握好尺度。

关键词:抗战;纪念;新常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5-0059-04

抗战纪念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就曾举办过形式多样的抗战纪念活动,借以铭记历史、凝聚共识,进行社会动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每逢抗战胜利或是重要的抗战事件发生周年纪念日,特别是逢“五”、逢“十”周年纪念日,从中央到地方一般都会举办规格不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唤醒国人历史记忆,表达不同的社会政治功能,早已形成一种“常态”。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同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以及首批300名在抗战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8月又公布了第二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于2014年7月7日、9月3日、12月13日,2015年7月7日四次参加抗战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9月3日又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抗战纪念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新常态”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于抗战历史问题和当前中日关系现状的理解,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新鲜社会资源。

一、“新常态”下的抗战纪念活动资源

自“05”方案实施以来,围绕着社会资源,特别是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所谓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留下的一切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它理所当然地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甚至直接归属于历史范畴。然而,“新常态”下的红色资源则不同,它由历史问题引起,却包含更为丰富的现实关怀,它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社会正能量,并为广大国民所认同。抗战纪念活动就是如此,它能够为我们提供远过于传统红色资源的“新常态”资源。

(一)理论资源

“新常态”下中国最高领导人参加抗战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不仅是一种仪式和象征,更向外彰显了目前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抗战历史问题的最新认识,以及建立在历史问题之上对当前国际国内现实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立场,对于人们思考当前问题及今后一段时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以习近平主席2014年三次抗战纪念讲话为例,他重申了中国政府历届领导人对抗战历史问题的基本看法,同时也针对当前国际国内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号召人们尊重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这三篇讲话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抗战历史认识的深入和发展,同时对当前中日关系、战后国际秩序、两岸关系也提出了新看法,这对我们认识和解决相关问题无疑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学术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无论是政治性还是科学性都需要学术予以支撑。“新常态”下的抗战纪念活动也是一场学术盛宴,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抗战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阶段,有许多未知的学术领域等待发掘。近年来,随着一批批新资料的发现,抗战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显学,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也为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抗战纪念进入新常态以来,学术界召开了多场与抗战主题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多部抗战题材的史料集、丛书、专著、论文集,发表的抗战主题学术论文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学术成果的产生是抗战学术研究深化的必然结果,与抗战纪念活动的推动有直接关系。

(三)网络资源

在虚拟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网络(手机)成为“新常态”下抗战纪念的新渠道。每逢抗战纪念日来临,中国各大门户网站都会开辟专门的纪念窗口,报道最新的抗战纪念时事新闻,提供抗战历史素材的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大数据链接。在微博平台和微信圈也会提供、转发各种各样的纪念素材,在一些网络论坛也会发布相关的网帖,并提供网友互动。一些纪念馆、纪念地和民间人士也会主动发起网络纪念活动。通过网络(手机)终端,抗战纪念信息会非常便捷地传播到国人中间,也几乎是大多数中国人参与抗战纪念活动的主要途径。但网络所提供的海量信息,也给大家带来了筛选的烦恼,甚至因“过度”纪念而产生审美疲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若能做好监管,选择得当,网络当然是获取纪念资源的绝佳路径。

(四)实践资源

作为最传统也最主要的纪念方式,抗战纪念馆、纪念地的作用不可替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取实践教学资源的主要路径。“新常态”确立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这批英烈、英雄群体、设施、遗址分散在中国大陆甚至是境外各地,如果再算上没有进入名录的抗战纪念馆、纪念地,以及其他民间纪念场所、物品,中国基本上每座城市都能寻找到与抗战历史有关的纪念资源,纪念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纪念馆、纪念地大多通过文字、图片、视音频、实物、情景模拟等方式向人们尽可能全面详细地展现当时的历史以及时代的变迁,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与国家记忆,增强爱国情感。“新常态”下要继续保护、发挥、开发好抗战纪念馆、纪念地在实践资源提供方面的作用。

二、“新常态”下抗战纪念活动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的抗战纪念活动为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学术、网络、实践资源,这就为丰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纲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机会与可能,若能运用得当,对于促进《纲要》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有重要作用。

(一)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他们认为《纲要》课程是历史,距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所以,教师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结合当前与历史有关的热点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历史情境之中,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相关问题并不完全是历史,它更是我们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就抗战纪念活动资源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运用。第一,导入部分,可通过案例运用纪念资源。如《纲要》教材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如果我们授课时直接进入“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会显得比较突然,缺乏现实关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因此,在讲授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加入“导入”,通过视音频、图片、文字案例等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九一八”“七七”纪念等“新常态”下的纪念活动,进而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这样处理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要好很多。第二,讲述具体问题时,可适当运用纪念资源作为背景资料。比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时,除了讲授相关理论、史实,也可介绍相关纪念馆、纪念地,为讲述提供历史依据。第三,讲述基本概念与理论问题时,可直接引用习近平主席在抗战纪念时的相关论述。如在讲述抗战爆发的原因、抗战中国共两党的地位、抗战的历史意义、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的历史认识等具有原则性、立场性理论问题时,可向学生直接介绍习近平主席在抗战纪念讲话时的原话或讲话精神,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问题。当然,因课时和讲授重点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对于抗战纪念资源的运用要把握好分寸与尺度,防止重心偏移。

(二)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在“05”方案实施中,实践教学是最大特色,也是最难实施的部分,因现实条件的限制和活动组织的难度、风险,不少实践教学最终流于形式和纸面之上。“新常态”下的抗战纪念活动几乎为所有人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实践教学资源,若不加以好好利用实在可惜。就抗战主题的社会实践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展开:第一,体验式实践,即组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前往相关抗战纪念馆、纪念地,亲身感受,亲自体验相关历史情境,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纪念馆、纪念地的现实体验结合起来,加深印象,升华心灵。以笔者所在的广州为例,在首批公布的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中,广东省有两处,分别是位于广州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烈士陵园”和位于惠州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广州、惠州两地的高校便可就近组织学生,或引导学生自行前往相关纪念场所现场体验。第二,探索式实践,即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个人或以团队的形式到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的线索,并通过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如果说体验式实践是在已知领域的再升华,那么探索式实践则是从已知向未知领域的延伸。事实上,在中国各地方、在民间社会,甚至是学生的家乡都保存有十分丰富的抗战纪念资源,由于缺乏关注、缺乏引导,学生往往视而不见。探索式实践就是主张教师通过作业、课题、兴趣小组等形式去引导学生寻找、发掘、展现那些并不为大众所知的抗战资源,它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物品,一座建筑,一条马路,通过发现这些抗战资源背后的故事,探索他们身边的抗战历史。第三,分享式实践,即将个人的实践成果与他人分享。在实践教学中,实践的主体是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实践,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实践成果的共享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路径,这里的“他人”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但一定是课程的参与者。教师在进行抗战主题社会实践时,可以通过拍摄现场微课视频的方式,将实践现场保存下来,这些现场微课视频可以是对实践现场的情境介绍,也可以是在现场结合教材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讲述,经过后期制作处理后,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微课分享。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如此,鼓励他们将实践中的情境通过微视频形式记录下来,然后与其他同学分享。实践表明,通过师生共同分享实践成果,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度,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有帮助的。

(三)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运用

所谓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为学习进程及目标管理负责,自己评价学习效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自主学习已包含在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之中。随着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已经广泛建立,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广使用,成为当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抗战纪念资源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的运用而言,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被动式,即平台负责人(授课教师)将相关抗战纪念资源经过甄别、整理、分类后,放置于平台上,由学生自主获取。第二,主动式,即平台负责人(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抗战纪念资源,并主动提交于平台之上,供全体平台成员使用。第三,互动式,即平台负责人(授课教师)通过实时在线、定时在线的方式,在平台上与学生即时互动,回答学生有关抗战纪念问题,提供有关信息。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运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信息量的不足,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实时同步,确保抗战纪念新资源及时准确地入脑入心。授课教师作为平台的负责人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好平台的正常运转,并承担“过滤器”“防火墙”的角色,确保正确的价值导向充满线上线下。

三、启示与借鉴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发现,“新常态”下的抗战纪念活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对我们搞好《纲要》课程教学,乃至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一)提高教学实效性

《纲要》课程有别于一般的历史课,它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政治教育的功能,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讲述170余年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四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不仅要在学理上讲通讲透,更要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所谓有效性最终指的就是在思想上的认同。抗日战争的问题在整个《纲要》课程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它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学生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从纪念活动人手,将学生带进历史情境,再回到现实反思这段历史,最后再通过实践参与予以强化。通过运用抗战纪念活动资源,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断切换,要比单纯的史实重建效果要好。现实与历史的紧密关联性使得学生发自内心地投入情感去关注课程,并渴望从课程中了解更多的事实真相;历史与现实社会环境的巨大反差也更能够引领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来之不易,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旧貌换新颜的卓越成就。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一定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也一定不是学生能够获得多少考试成绩,而是在日常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

(二)具有可推广性

如果说本文所探讨的“新常态”下的抗战纪念活动资源主要是运用于《纲要》课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特定主题的话,那么事实上这一教育教学方法也具有推广价值。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所发生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人民今天仍然没有忘记,仍在通过各种方式纪念,如辛亥革命、孙中山、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等,这些问题在《纲要》教学中都是核心重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留下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在进行这些问题的教学时也可适当借鉴抗战纪念资源运用的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之外,在大、中、小学的历史教育、中共党史的教育实践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宣传、研究工作中都可以吸收和借鉴。

(三)分寸与尺度

我们主张在《纲要》教学中运用抗战纪念活动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让青年一代对这段历史记忆铭刻在心,但我们无意挑起青年一代的仇恨,就像习近平主席所说的那样:“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所以,广大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心选取恰当的抗战纪念资源,把握好分寸与尺度,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历史,防止煽动学生的反日、仇日情绪。要以教材为根本,充分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抗战纪念资源如何服务好、巩固好对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辅助作用,尤其要防止带有明显情绪化的过分解读,本末倒置,对青年学生产生误导。在选取抗战纪念资源时,要注意选择那些主要的、有明确出处的、代表社会主流方向的资源,对那些来路不明、观点存在明显分歧,甚至是颠倒黑白、容易造成学生困惑的社会资源,教师们要严格把关,防止非主流的价值思想渗透,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注意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政课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好阵地的良好氛围,要让正能量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地充满大学课堂。

[责任编辑:刘爱华]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纪念抗战
特别的纪念
新黄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