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学业优异生辍学的痛与思

2016-05-14尹瑶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班主任家长

城区小学中出现学业优异生(以下简称学优生)辍学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本文通过一个小学学优生L辍学的个案,对其父母、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分析其辍学的原因及个体自身存在的问题等,以期为建立预防小学生辍学机制提供借鉴[2]。

一、 案例呈现

L是个会学习、爱学习的小学生,从进入小学至三年级期末,各门功课均名列前茅,数学成绩尤其突出。数学老师让其担任课代表,她也愿意做老师的小帮手,因此在班中逐渐树立起较高威望,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但从四年级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她任性、固执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不愿在学校吃午餐,让新任班主任着实大吃一惊!出于好心与关心,班主任主动与家长沟通,想帮助她改正这一不良习惯。可是,矛盾由此而生,以至于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大大出乎大家意料。

第一学期,与班主任由此产生纠葛后,她开始讨厌班主任,讨厌上语文课,直至发展为讨厌学校。第二学期,出现厌学现象,在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勉强来校学习,但开始表现出行为过激,经常与班主任顶嘴,常用怪言怪语来挤兑同学,有时还打骂同学。班主任感到压力巨大,有些束手无策,于是求助于家长,但她听不进亲人的任何劝导。学校领导也出面调解,与老师、家长多次商谈,甚至想请她尊敬的数学老师出面劝导,但其自尊心极强,不愿与数学老师面对面谈心。数学老师与家长也多次面谈,商议如何尽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一难题。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期中考试后她死活不肯来学校上课,宁愿辍学在家,吃吃玩玩睡睡,父母亲、外祖父母为此忧心忡忡。

辍学期间,她父亲非常着急,总是给她讲道理,她不但听不进,还顶撞说:“平时不管我,现在谁要你管我?”几个来回以后,父亲气急了,狠狠地揍了她一顿。她当时表示要改正,但过后又故伎重演。母亲平时与她较为亲近,她也相对服从母亲的管教,可这一次,却不听母亲的好言相劝,为此母亲也动手打她一记耳光。外祖父母看她辍学在家也烦恼,常劝她几句,不料她不仅不领情还与二老对着干。后来大家只能顺着她。

其实读一、二年级时,L也时常不吃午餐,她父亲曾几次请求老师帮助改正其不良习惯,前任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还想方设法劝说其吃饭,但她相当固执、任性,所以并未真正找到解决办法。

她父亲还曾委托自己的一位同事(与他女儿蛮投缘的)带她去心理援助中心,她发现苗头不对马上逃跑了,其父非常无奈。此后L持续抵触,一直嚷嚷“父亲是大骗子”,咨询非但没做成,反而雪上加霜。母亲提出换个环境,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其父亲不同意,认为孩子将来升学,要适应不同的学校班级环境,这种办法只能解决一时,解决不了根源,此建议只好作罢。

临近期末考试,她在父母软硬兼施下才来学校上课,但她到校后,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做完考卷立刻逃离教室。由于其在家也翻看书本,各科考试成绩还是名列前茅。

二、 分析诊断

L的厌学情结里有着复杂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家庭环境复杂

经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她的父母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常年拼搏于职场,把她从小交给老人抚养。L由于自小体弱多病,老人比较娇惯她,于是从小养成了不良习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习惯对小孩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她母亲是一个80后独生女,虽然知道教育孩子要注意些什么,但由于三代人居住在一套房里,想管教时,总会遭到老人的阻挡,孩子见有人撑腰,于是更加不服母亲的管教。而父亲因平时工作忙也疏于孩子的管理。

L在幼儿时期属于敏感性体质,存在注意广度及选择性差、养育麻烦等问题。在入小学学习前后,就有情绪焦虑和学习情境的适应等困扰,可以说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唯学习成绩观念偏颇

L的父母亲都是通过高考改变了的自身命运,特别是其父亲,从外省偏僻农村考入上海名牌大学,从而有了现在的工作,因此他俩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挺高,很看重学习成绩。

家长只强调学习成绩突出,不注意培养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德育方面存在欠缺,最终培养出一个“跛脚”的孩子。而学校也因为孩子的成绩优秀而评她为优秀学生等,无形中更凸显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对于L来说,做人和保持身体健康相比学习成绩一点都不重要,常有抵触情绪,如若再给她施加外力,提出“过高的要求”,那她就不得不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辍学之道了。

3.学校处理问题粗糙

作为一个新班主任,要尽量多地了解学生的秉性、优缺点以及家庭背景等,这样一旦碰到棘手问题,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事半功倍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家庭在个体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早已在家里形成,教师是无法通过较短时间改变的。

班主任在管理L吃午饭的事情上压力很大,出现失眠、焦虑和烦躁等心理问题,于是求助学校领导。但领导建议的说教批评根本不起作用,反而引发她强烈的逆反心理。慢慢的,她变得灰心丧气、郁郁寡欢,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后来竟发展到常与班主任顶嘴,骂老师脏话,破坏上课秩序等。虽然期中之前她仍去上学,但只是敷衍家长而已,她自身对学校、班级已经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和恐惧情绪,那里给她带来的主要是痛苦和恐怖的体验。所以,只要有机会、有可能,她便渴望逃离学校。

三、 应对策略

1.适当改变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三岁以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父母责任重大。现在,L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为人处事习惯,如不尊敬长辈和老师,说话随便,自私自利,不能正常食用三餐等。父母现在要介入,必须从日常生活琐事着手。

家庭结构简单化导致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的封闭性和单一性、替代性等问题[3]。L的父母亲要正确使用教养权,千万不能让祖辈随意干涉教育,甚至代替行事。虽然现在开始有点晚,但还有时间。之前,孩子与母亲较为亲近,但父亲从现在开始一定要介入她的生活与学习,给她言行上的影响,如可以带她去自己的家乡看看农村的儿童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又是怎样与老师、同学相处的;带她去自己的单位看看到底父亲在忙些什么,创造更多与人交流的时空,从中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准则。

2.落实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家长和教师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只有具备正确的育人观,才能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平时要善于培养、保护、利用已有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其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意志力。

在日常学校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德育教育活动应该增添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欣悦接纳,从而让德育教育活动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家长和老师要多给学生鼓励性、赞誉性的积极暗示,要注意教育的艺术性,学会冷处理,避免矛盾被激化。

对于L来说,应当给其设置一个恰当的做人目标,刚开始目标不要过高,否则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目标太低则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目标要明确为中等难度,可以近期达到,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都不能施加过大的压力,而应给予不断的鼓励和帮助,切忌因一时的反复就失去信心。

3.建立适度的学生诉求管理机制

教师要从关心爱护她入手,主动与她交朋友,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思想上消除心理障碍,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她,使她体验到集体的温暖[5]。

此外,学校通过心理教师的日常指导与参与沟通,或者通过邀请外来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咨询,可以使她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厌学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减轻心理压力[6]。开展正常的日常沟通和心理疏导工作,保持听取学生诉求的常规渠道,完善学校管理。

总之,学校与家长要携手合作,纠正和克服L的“厌学”情绪,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要因势引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加强情感沟通和心理疏导,使厌学的她消除心理负担。通过齐抓共管,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7],帮助其重返校园。

四、 采访后记

经过学校与家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孩子身上有了许多的变化,变得阳光开朗了,逐渐恢复了先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来到学校就读,看到老师也能说声“老师好”,她与班主任彼此也能相安无事,但愿她从此“学习做人”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后的路走得更顺畅。

小学、初中、高中是人的生命历程中三个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学习而言,小学是基础阶段,初中是最关键的阶段,厌学可能会在逆反的青春期阶段产生。对于家长来说,L小学高年级阶段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不能不说是幸事。这样可以让她的父母提前认识到,除了关注孩子的各科学习,更要让孩子树立责任感,从而为她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基础。

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并体验到关爱学生心理健康(也包括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机制[8],利用心理咨询室配备的各种设施,发挥学校心理教师专业特长,为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许翠,许晓旭,一个辍学案例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4).

[2] 朱小红.咨询心理学视阈下的辍学案例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 严云堂. 易子而教: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模式新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5(3).

[4] 马万华,郑真真.她们为什么不上学了?—河北某县女童辍学问题案例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5] 尹瑶芳.一个辍学生的病理分析[M].//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上下)[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6] 赵静雯,刘丽娟.论中国当代辍学青少年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科技博览,2013(37).

[7] 蒋太岩,李艳芝.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8] 葛宝岳.零缝隙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心理班主任家长
我的班主任①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长错了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心理小测试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