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2016-05-14王丹誉
王丹誉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历史上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将赵括被射杀、40万赵军或战死或被悉数坑杀而尘埃落定。血的代价,发人深思。赵括身死军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带给后世什么教训?2000多年来,人们不外乎总结为赵括纸上谈兵。然而,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包含着诸多内在因素。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导致赵括的历史性惨败呢?
知子莫如母。赵王任命赵括为将之时,赵括的母亲就给赵王进谏,说“括不可使将”。她还用自己的切身感受,陈述了儿子除了没有实战经验之外,还有其他不能为将的深层次原因,并且把丈夫赵奢和儿子赵括做了个全面对比。她说,赵奢为将时,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多达几十人,关系密切的朋友有好几百,国王和朝廷赏赐的东西,全部送给部下;受领任务期间,忙得顾不上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刚刚当上将军,就高高在上,部属跪在堂下都不敢抬头看他;国王所赐的金帛,全部藏入自己家中,还每天找机会买便宜的房产。
通过赵括母亲的话,可以发现,赵括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领兵打仗上。正如赵母说的“父子异心”,父亲赵奢关心群众、爱护部属、不贪财物、一心报效国家的这些品质,儿子赵括都没有,有的却是作风上脱离群众、生活上贪财好物,思想上精力外移,工作上不思报国。
赵括母亲把丈夫和儿子对待部属、对待财物、对待国家、对待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赵括不能挂帅。然而,事与愿违。
赵括代将,秦人大喜,老将廉颇深忧,老母苦谏无济于事。赵括身死军败好像并无人同情,就连他母亲也有话在先:“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可见赵括之败不仅败在战略、战术上,更败在自己的人格上,败在官兵百姓的人心上。这就是为什么他遭惨败,竟无人同情的缘由所在。
相反,汉代“飞将军”李广也是军败身死,却虽败犹荣、虽死犹荣,深受将士和百姓爱戴。李广死后,“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我们看看他的为人,就不难找到答案。李广戎马一生,但家中却没有积蓄。他统兵打仗时,每当遇到水源,全军将士没有全部痛饮,他不会走近水源;士卒没有全部吃饱,他也不尝饭。在与匈奴的决战中,部队因故没有按时到达预定位置,大将军派人追查责任时,他对查办案件的人说:“我的部下没有过错,完全都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而导致部队迷路……”遂引颈自刎。而这些赵括是绝对做不到的。
可见,赵括之败除了秦人用反间之计、赵王用人不当、赵括本人纸上谈兵等因素之外,还有他的官德、人品、作风、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这些都是他身死军败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