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2015-11-04杨启锋

江西教育A 2015年10期
关键词:纸上谈兵常态文明

杨启锋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1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中强调: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大都“宅”在教室和家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总是耕了课堂的地,荒了自然的田。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也常是“光打雷不下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向后靠”, 很多学校和教育者总是避重就轻,点到为止,仅仅向孩子们教授一些基本的资源和环保常识,不触及生态文明的敏感话题,让教育实效大打折扣。现实中,很多学生浪费、乱扔垃圾等行为充分说明教育的缺失,未能成功提高学生们的生态文明素养,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小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再“纸上谈兵”,需要打出政策从纸上落地生根的“组合拳”,实现系统化、课程化、实践化、常态化,切实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鼓足后劲。

第一,提供丰厚的课程支撑。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课程空白,不光在学校课程体系横向比较中难有一席之地,其自身还没有一部经过专家撰写、科学论证、审核使用的全国性生态文明教育教材,青少年学生汲取到的只能是零星碎片的环保知识。反观国外,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早已实现了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欧美等国家专门有资源环境等课程讲授大纲,分别对学前儿童、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设置了不同的环境教育课程。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由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联合组织环境学家、学者研究出台可全国性推广使用的权威生态文明教科书,切实填补空白,为学校扎实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详实、可操作的技术规范。

第二,构建常态化的教育模式。我们的学生如果长期远离自然,缺失的不仅仅是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情调,更是与自然亲近、和谐相处的本能和天性。仿佛患上自然缺失症的他们,户外环境适应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普遍较差,并形成了封闭、孤僻、焦躁等不良性格。而这,正是我们缺少户外体验、停留在不成体系的缺钙式教学的短板所在。要改变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流于表面的现状,就必须抓住实践的“牛鼻子”,把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战场从书本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们在接触和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探知、体验一个完整的、原汁原味的世界,让生态文明知识真正内化成他们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的理念。学校要注重资源和环境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转化应用,有效提高他们文明生活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活动中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各科教学也要因势利导,构建大框架、常态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让学生们时时处处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

第三,实现家校间的协调合作。“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生态文明教育不同于其他,家长也许不能为孩子在语数外等学科提供专业的指导,却能在言传身教中对孩子的行为规范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生态文明教育偏说教轻实践是一大缺失,一味强调学校教育忽视家庭的作用与影响也是一大缺失。家庭中可能存在的消极理念和不当行为侵蚀和损耗的将是学校教育带来的积极效果,只有在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构建出稳固的三角关系时,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得到保障:一方面,学校应积极谋求与家庭的互动与合作,共同肩负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职责;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地确立生态文明理念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将学生培养成这些理念的推广者与捍卫者,使他们能自觉地去纠正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有悖生态文明精神的行为和观念。

碧水蓝天、鸟语花香……是我们向往的生态愿景,而唯有让生态文明理念避虚就实、落地生根,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亩方塘”,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不久的将来才能成为现实。(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中学)

猜你喜欢

纸上谈兵常态文明
纸上谈兵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纸上谈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