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寻觅觅留得“千古奇女子”

2016-05-14张静娴

上海戏剧 2016年6期
关键词:行当唱腔昆曲

张静娴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重点剧目,北方昆曲剧院的《李清照》,从去年在北京和江苏的二十多场演出,到今年参加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名家名剧展演月”演出,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好评。尤其是扮演李清照的主角顾卫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誉,作为她的老师,我感到无比高兴。

从2004年开始,卫英到上海跟我学习《长生殿》中的《定情》《絮阁》《小宴》《惊变》《埋玉》等昆曲传统折子戏。2010年,我又教她《玉簪记》中的《偷诗》《琴挑》。2014年,卫英又来沪学习了《长生殿》中的《密誓》一折。她是柳继雁、张继青等名师的嫡传弟子,是一位事业心强、热爱昆曲表演事业、传统戏底子打得比较扎实的优秀青年演员。

2015年,我作为艺术指导,到北昆为顾卫英的《李清照》新戏润腔,从坐排到下地排练一一把关,尤其在节奏的把控和人物内心的外化上,在咬字行腔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方面,对卫英提出了严格要求。可喜的是,她的舞台呈现有时还超出我的期望。要扮演好李清照,需要顾卫英在各个方面都有突破,包括唱、念、做、舞,手、眼、身、法、步等,要演出李清照与其他人物的不同,要体现出属于李清照“独一个”的特质!这些话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包括人物每一次的出场、每一场感情基调的把握,每一折中的声腔处理,比如如何运用气息、调整发声位置,如何润腔,如何使唱腔更加富有韵味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拿捏到位之后,才能够真正感染观众,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为了李清照这个人物,卫英在前期做了非常多的功课,看得出她是有备而来的!在创排过程中,她没有完全依赖老师、依靠导演,她善于动脑思考,具有一种非常积极、极其投入的精神,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作为一名演员,作为一个过来人,我非常理解她的这份情感,她这种积极的创作欲望与工作热情,以及她对昆曲艺术的这份珍惜和热爱,是需要肯定、鼓励与支持的!卫英有很好的传统戏基础与功底,而这些积累有时候也会对演员产生一些束缚,在新戏创排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它、突破它,却又不能从根本上颠覆它,要做到取舍有度。

卫英对于文本的解读,对于人物塑造的一些设计,还有对于唱腔的把握与运用都特别好。我觉得在青年演员当中,她唱腔的功力还是比较突出的,她很会唱,也很规范,在这个戏里做到了“声情并茂”。在《李清照》中有大段大段的唱,这些唱需要她去梳理、去布局。北曲如何唱?南曲如何唱?要根据剧情的需要与人物感情的变化去做处理,在音色、力度、润腔、节奏上,也都需要进行精心而细致地处理与设计。有时候昆曲会被误解,有人会认为学昆曲就是学身段,对于唱腔认知好像还不高,除了小生“俞派”唱腔大家公认是极为重要之外,其他行当的演员在唱腔方面好像有先天的不足。在我看来,作为年轻演员,作为闺门旦行当的“挑梁”演员,对于唱和念的认知、自身的艺术功力,以及我们传递给观众的表现力、感染力等方面还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的。“唱”和“念”做好了,戏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我觉得卫英在唱念方面是很有优势的。

卫英在《李清照》中的表演,能够静得下来,沉得住气,在台上张弛有度,动静咸宜,化身到李清照的人生遭遇和情感变化中,体现并享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说唱做表,都能够从人物出发,从剧情出发来进行表演,具备闺门旦和正旦(大青衣)相糅合的感觉。她一上台,大家觉得她就是李清照,具备一种可以镇得住场、拢得住观众的气场和亮点。作为一位青年演员,扮演新戏中的主角,在台上有着这样一种从容淡定的气质,实属不易。她在表演方法上源于表演行当但又对行当有所突破,在舞台呈现上具备洗练安静且又从容不迫的节奏、稳当而大方的气场,这就是舞台上的大青衣。卫英在表演上像我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她个人有创造,有自身特点。戏中很多表演的方式,很多创意包括身段编排都是她自己想出来的,我只不过做了些引领和后期规范的工作而已。

卫英演《李清照》,较好地表现出千古第一女才子,这一选择是合适的。而且在她这个年龄段,就能够演绎这样一部优秀的剧目,也是很幸运的。我在演《班昭》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在二十年前演郭启宏老师的《司马相如》的时候我也已经四十出头了,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她非常幸运。

卫英虽年轻,但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许多坎坷与挫折,她虽然看起来像是一个娇弱的江南女子,但她内心是很坚韧的,敢于去面对艺术上的挑战。 若从我们心中所期望的一种很高的追求来讲,是希望能够为昆曲艺术留下当代昆曲、当代昆曲人的一种声音与痕迹。在顾卫英个人艺术成长道路上,昆曲《李清照》是她从成长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性的剧目。我相信随着该剧在演出中的不断提高,卫英还会适当地丰富一些属于昆曲的表演手法,这出新戏将会更好看。经过不断打磨加工,卫英主演的《李清照》也可能走得更远,成为在昆曲舞台上站得住、留得下的保留剧目之一。

猜你喜欢

行当唱腔昆曲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琼剧老生漫议
扬剧青衣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