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人与诗的断想

2016-05-14阎晶明

民族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风尚风度新诗

阎晶明

每当参加诗人们的活动,难免会遥想,古代诗人雅集时会是什么情形。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几乎已成代代传承的“写作模式”,大家在一起喝酒倾诉扪虱而谈。由于个人“风度”已成“文坛”风尚,所以不管是不是抱有如此人生观,大家都得学做这样的样子。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即有生动描述。比如魏晋时诗人们流行吃一种叫“五石散”的药,吃完药以后非走路不可,谓之“行散”,凡诗人都以“行散”二字入诗。古代中国的诗歌史,其实就暗含着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风尚。小诗人向大诗人的致敬方式,就是学做大诗人的风度和行为方式。鲁迅在同一篇演讲里说,“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就像清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们刚写了很多字的样子。”不才明主弃、无人信高洁几乎是古代诗人们自动铺垫好的感情基调。屈原本来是官位不大的政治家,失意后成了诗人,尽管其诗读之不易,但其决绝离世的方式却成千古佳话,成为大众皆知的诗人。初唐里年轻的王勃,北宋时年长的范仲淹,或忧国忧民、或恨自己不被人认可,都是一种“小我”中有“大我”的情怀。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与艺术都是代代相传、有迹可寻的。

现代中国以来,从《女神》到《死水》,从《再别康桥》到《雨巷》,从冯至到卞之琳,从臧克家到贺敬之,现代诗歌的脉络是清晰可辨、值得入史评说的。新诗尽管在文体上从最初的《尝试集》开始,艺术创新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却一样留下许多经典名篇,中国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时代呐喊的先声。新时期以来,朦胧诗将中国新诗推向思想艺术的高度,佳篇名诗不但传唱不衰,而且高度社会化,是同时代中国文学的制高点。此后呢?我更多看到的是变成小说家、编剧、散文家、书画家的诗人。是乱“体”流行的诗歌风尚。想起苏童的小说《肉联厂故事》,写诗的青年冻死在肉联厂的冷冻室;余华的小说《战栗》,失落的诗人再也不能享受当年的风光。中国诗人集体性的对诗歌本身的失望是少见的。的确有一些优秀的诗人,但他们被淹没在庞杂的纷繁中,模糊了身影。诗人雷平阳把自己在一次诗会的发言定题为《有一条路,我打算一个人走下去》就颇有意味。诗人们行走在诗歌的道路上,却很难找到同行者,他们要么远离诗歌这条路,要么各人自认为自己可以独自走一条道路。这是网络时代无法逆转的趋势,也证明优秀的诗或诗人还没有组合成一种伟大的力量。诗人于是变成了一个个孤独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讲,今天的诗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因此坚持选择诗歌就更加不易。中国诗歌何时能汇聚成一种集体的力量,一种可以影响时代的诗的力量,这是需要继续观察和期待的。

猜你喜欢

风尚风度新诗
风尚
张应弛
风度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风度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风尚
风尚
风尚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