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龙江剧旦角唱腔演唱艺术
2016-05-14任梦莹
任梦莹
摘 要:戏曲,以音乐为中心与支撑,戏曲之所以称之为“曲”,元杂剧之所以叫“元曲”,也说明了它以“曲”为主要标志,“曲”者,音乐之简称也。戏曲音乐又以声腔为主,一部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戏曲声腔史,声腔是戏曲剧种的核心,而唱腔又是声腔中的核心。
关键词:龙江剧;旦角;唱腔;艺术解析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11-01
戏曲演唱则是唱腔的生命和灵魂,倘无演唱,唱腔只是乐谱而不是活生生的声乐艺术。因此,唱腔演唱艺术,便成为戏曲艺术中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作为地方戏曲新剧种,龙江剧同样以唱腔演唱艺术为重中之重。为此,本文专门解析龙江剧旦角唱腔演唱艺术,以引起龙江剧人及广大观众的关注。
一、再造剧种风格
唱腔演唱艺术,是戏曲剧种的重要标志之一。不看演出只听演唱,就会分辨出不同剧种。其主要判断依据,就是不同剧种唱腔演唱的不同风格与不同韵味。例如京剧唱腔风格的博大精深、评剧唱腔风格的通俗浅显、湖南花鼓戏唱腔风格的活泼清新、越剧唱腔风格的低回婉转以及豫剧的河南味儿、吕剧的山东味儿、河北梆子的河北味兒、晋剧的山西味儿等等,也都从唱腔的演唱风格体现出来。
同样,龙江剧旦角唱腔的演唱艺术,也首先以再造剧种风格为重任。之所以称为“再造”,是因为龙江剧与吉剧都是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音乐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地方戏曲新剧种,二者又同时产生,并都以“咳腔”、“帽腔”、“柳腔”为“三大声腔”体系。如何使龙江剧旦角唱腔与吉剧旦角唱腔明显地区别开来呢?除了作曲以外,演唱便成为决定性因素了。
从总体上说,龙江剧旦角唱腔的演唱风格,是火爆粗犷、豪放热烈的风格,与吉剧旦角唱腔的清丽细腻、活泼流畅的演唱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从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的演唱艺术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证明。例如她在龙江剧《双锁山》、《皇亲国戚》、《柳荆荆传奇》、《木兰传奇》等戏中刘金定、杏花、柳荆荆、花木兰等人物的唱腔中,都注重剧种风格的再造,并收到了喜人的艺术效果。
二、打造行当唱腔
行当,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一大特点,行当唱腔也随之成为戏曲唱腔演唱艺术的一大特点。旦角唱腔当然也如此。
就一般情况而言,旦角中的青衣唱腔,演唱风格以含蓄、端庄见长;花旦唱腔风格以明亮秀丽、活泼明朗为主;刀马旦唱腔基本上与花旦唱腔相近,不过柔中见刚、美中求健。龙江剧旦角唱腔的演唱艺术,则在共性中强化个性,并通过个性反映共性。例如龙江剧的青衣唱腔,在深沉厚重、端庄大气中透出朴实真挚之风;龙江剧的花旦唱腔,也在活泼秀丽、明朗清新中透出刚健火爆之气;龙江剧的刀马旦唱腔,同样强调突出了刚健挺拔、俏丽雄劲的特色。
在打造行当唱腔的历史进程中,许多龙江剧旦角演员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在龙江剧青衣唱腔中,初创时期,吕冬梅在《寒江关》中樊梨花的唱腔“梨花五更”、韩世珍在80年代《皇亲国戚》青衣应工的窦皇后的唱腔“手捧玉镯心欲碎”中,都有过不俗的表现。在花旦唱腔中,60年代韩世珍在《李双双》中李双双的许多唱腔中,也都有过突出贡献。此外,郭杰在60年代《阮文追》潘氏娟的唱腔演唱中,也对龙江剧青衣唱腔的风格确立,做出了一定的艺术贡献。
三、创造个性风格
创造个性风格,是龙江剧旦角唱腔演唱艺术的“最高任务”,也是一切戏曲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个性演唱风格是戏曲流派艺术的基础。
在创造个性风格方面,白淑贤堪称集大成者与“全能冠军”。她在龙江剧旦角演唱艺术上所做的贡献,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品位的。例如她在《柳荆荆传奇》中柳荆荆青衣唱腔的演唱、《蝶恋花》“古道别”中杨开慧青衣唱腔的演唱、在《皇亲国戚》、《双锁山》中杏花、刘金定的花旦、刀马旦唱腔的演唱艺术,在新版《木兰传奇》中花木兰花旦兼青衣唱腔的演唱艺术等等,都创造出独特的个性演唱风格,虽然称为“白派”尚待时日,但个性演唱风格已经形成,则是不争的事实。
戏曲表演艺术,的确是一个深奥精细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戏曲是一种文学、舞蹈、音乐、美术高度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要想把这种艺术通过演员集中而又真实地展现在舞台上,并能深深地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实属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戏曲演员首先要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唱、做、念、表”,练好这四项基本功是对戏曲演员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当一名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单就其“基本”二字来看,足见它的重要性;只有打牢基础,功夫扎实,才能在舞台上运用自如,洒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