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歌咏辅导“三步曲”
2016-05-14葛岐峰
葛岐峰
摘 要:从合唱艺术到群众歌咏,其中有艺术的交织点更有其实践的不同点,如何巧妙地将合唱这门专业艺术潜移默化地为群众歌咏服务,让更多人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享受合唱艺术的快乐?本文就此展开了一些经验性总结,主要从选曲、排练、艺术加工三个方面入手,以“三步曲”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表达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三步曲;合唱艺术;序曲;练习曲;舞曲;音准;节奏
中图分类号:J60;G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90-01
“红歌声声献祖国”——这是各行各业在庆祝建国建党周年活动中普遍采用的主题和形式。从建党、建军、建国、五一等众多节庆歌咏活动一路走来,笔者参与了较多群众团体的合唱辅导和演出,亲历了从群众歌咏的选曲、排练、艺术处理、演出等诸多环节。在群众歌咏的辅导方面感受颇深,也有个人的一点思考,群众歌咏辅导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奏好“序曲”——曲目选择要“量体裁衣”
序曲是一种简短的音乐会开场音乐,它没有固定的形式,早在17世纪的歌剧音乐中就很盛行,一般说序曲的音乐风格、格调都要与音乐会的整场风格相匹配。(引自《中音网站》)一场成功的音乐会在序曲部分的演奏中观众通常便能感受到其主题和水准,所以在很多歌剧音乐会中,指挥家会选择本场歌剧中的华彩乐段或主题乐段来作为音乐会前的序曲。
群众歌咏的选曲正如音乐会中“序曲”一样,需要“量体裁衣”。选曲需要综合演出主题、性质、合唱队员阵容、年龄特点、演员所从事工作类别等因素,选择适合主题、难度适中、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能发挥其职业特点的曲目。例如给职业性较强的群众歌咏队辅导时,可以选择的曲目有:《城管之歌》《环卫工人之歌》(城管)、《百年电力、勇闯辉煌》(电力)、《红绿灯下》(交通警察)、《感恩的心》(残疾人)、《组工干部之歌》(政府部门)、《夕阳红》(老年)。在一般性演出和赛事中合唱队都会演唱两首曲目,这就需要辅导者在选曲时必须考虑两首曲子的搭配,如:情绪的对比、风格的迥异、速度的对比、形式的多样等。如:笔者在辅导某职业学校的合唱队时,考虑到合唱队员的年龄层次跨度较大,就选择了《在灿烂阳光下》这首曲目,并且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采用两个童声(一大一小)领唱加合唱的形式。第一乐段在前奏中设计了童声对白,童声甲:“哥哥,哥哥,爷爷讲的故事你还记吗?”童声乙:“记得啊,爷爷说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白完毕,紧接领唱“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选曲要量体裁衣,更要兼顾时代的发展与审美听觉的进步,不同时期对合唱曲目要求有所不同,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新的时期都有着代表性的曲目,作为群众歌咏的辅导老师可以适当考虑时代性的体现,做到与时俱进、艺术兼顾。
二、狠抓“练习曲”——排练做到:“统一”与“和谐”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有成功的舞台表现,关键在于要提高排练质量。群众歌咏队与职业合唱队在排练时间上有所不同,职业合唱队通常都是工作时间排练曲目,而群众歌咏队则大都是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所以提高排练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排练质量关键要做到“统一”与“和谐”,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聆听是最好的老师
一切美的音乐都源自内心的感受,一切的音乐美感都来自聆听。
对于群众歌咏来说,也同样需要培养音乐的耳朵,一切从聆听音乐开始。通过闭目养神般倾听、开口默唱式的聆听、半声演唱式的感受,培养对音色、乐感、声部等之间的感受能力。
聆听可以从听原版范唱、听教师范唱、听同伴演唱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引导歌唱演员们建立起:合作、协作、配合的意识,从而循序渐进地理解合唱艺术的真谛。
(二)理念统一方能音色统一
音色(Timbre)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人声和不同的
声响都能区分为不同的音色。音色又名音品。音色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泛音,每一种乐器、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发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除了一个基音外,还有许多不同频率(振动的速度)的泛音伴随,正是这些泛音决定了其不同的音色,使人能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甚至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每一个人即使说相同的话也有不同的音色,因此可以根据其音色辨别出是不同的人。
群众歌咏队往往在合唱的认识和理念上区别于职业合唱队,他们大多认为合唱定要唱出气势、唱出个性。在这种认识的导向下队员们往往会觉得:大声唱、用力唱是条捷径。所以在这一次建党周年庆典的合唱辅导中就闹出了这样的笑话:某一群众歌咏队临阵上场时,单位领导为大家鼓勁加油,声情并茂地说道:“同志们,练了这么久,就是为了今天台上的几分钟,相信只要大家喊出来、喊出我们的气势,一定会有好成绩,大家有没有信心?”
辅导中必须首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队员阐明:合唱是声音的艺术,需要配合、倾听、富有乐感地演唱,做到:强与弱的对比、快与慢的对比、刚与柔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等。并结合所唱曲目进行有针对性地范唱。在排练的开始阶段强调轻声演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音色更统一。
(三)如何有效地解决“音准”和“节奏”,做到声音“和谐”。
关于音准、节奏的原始定义: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
对群众歌咏队而言,要有“和谐”的声音表现体系,首先必须解决音准与节奏,离开音准和节奏无从谈“和谐”。培养良好的听觉和“倾听”的意识是解决音准的先决条件,对群众合唱来说,辅导者更多会采用现场范唱和听示范曲目的方式进行教学,排练过程中应引导队员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常采用“开口默唱”的方法能利于音高概念的培养。节奏的把握则更多的需要辅导队员大声读谱或按照节奏朗读歌词。例如:合唱曲《幽默曲》中的附点和切分通常会成为群众歌咏队演唱的难点,排练过程中辅导者可以带领队员一起采用“说唱”的形式来念白歌词,能够按照节奏念白歌词后再结合音高演唱,能较快掌握正确的节奏。解决音准和节奏还可以采用:模唱、跟唱、接口唱等方法来学习。
(四)兴趣在前、方法在后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正,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群众歌咏的辅导如果在开始阶段就很强调歌唱的方法,往往會让演唱者感到“望而生畏”,还没有唱歌就已经丧失了对歌唱的兴趣,所谓“学了一样技术恨了一门艺术”,所以应先培养兴趣。在排练初期不妨就只学歌曲,抛开歌唱方法,充分调动演唱者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当队员很信服指挥的时候、演唱具有一定的激情后再结合歌曲逐步渗透歌唱的方法,如:咬字、吐字、发音、口型等,会有较好的效果。
注重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逐步鼓励个性特长的发展,兼顾普及与提高,群众歌咏才能有更好的群众基础。
三、巧设“舞曲”——艺术表现形式设计要“得体”“巧妙”“生动”
著名合唱指挥家杨鸿年说:“让舞台动起来,是近年来合唱艺术的发展趋势”。作品排练完成,即将登台之际对舞台表演形式进行适度的包装非常必要,可以设计合适的表演形式和造型以丰富舞台表演。但必须明确 “动”是为“唱”服务,把握 “动”的尺度,避免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一般说可以在前奏、间奏处设计与歌曲情绪、风格相一致的动作或造型,在歌曲的情绪转换点变换队形、加入朗诵等。做到:“服装得体”——与演唱者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相符;“形式巧妙”——动作设计能够起画龙点睛之笔、有效烘托气氛的作用;“表演生动”——必须培养队员“投入、动情”的台风。以《青春舞曲》为例,第一次间奏可以设计女声新疆舞动作(原地),男声则是竖起大拇指和击掌的动作;第二次间奏可以设计让一位女队员手持新疆帽踏着舞步走出队伍,围绕指挥一圈,互相行礼,最后为指挥献上帽子,返回原位,很风趣、热情地演绎第三乐段,还可以在第三乐段中加入铃鼓作为打击乐伴奏,增强歌曲的风格特点。、
群众歌咏辅导一定要注重以“情”贯穿始终,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挖掘作品内涵,丰富舞台表现力,如《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正说明在情感艺术表现的逐层深入性。把握艺术的规律,奏好“序曲”、狠抓“练习曲”、巧设“舞曲”,群众歌咏定能绽放出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