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视角下的高校社团管理创新研究

2016-05-14罗慧

科教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激励创新

罗慧

摘 要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本文主要从激励的视角,借鉴三种需要理论,强化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分析社团管理遇到的困境以及怎么样创新社团管理管理活动,从而使社团活动能够更加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 激励 社团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2.08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important carriers of campus culture, the important organ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education, self management, self service,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the main draw three kinds of theories, strengthening theory, goal setting theory to analyze the plight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how to innovate commun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so as to enrich college life, improve the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centive; community management; innovation

1概念界定

1.1 激励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

1.2 高校社团

学生社团是指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为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愿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围绕某种特定的组织目标形成的一种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成才的一种文化载体。是对大学生文化基础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

1.3 创新

创造(creativity)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独特联系的这样一种能力。创新(innovative)是指将创造过程的结果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和工作方法。

2理论基础

激励的理论有很多,早期的动机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X理论和Y理论,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也称激励-保健理论)当代的动机理论有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三种需要理论,拉福罗(Robert Ruffolo)的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斯达西·亚当斯(j.Stacey Adams)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维多克·弗洛姆(Victor Vroom)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本文主要是探讨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的三种需要理论和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在高校社团管理创新方面的应用。

2.1 三种需要理论

三种需要理论认为有三种后天的(而不是先天的)需要推动人民从事工作,它们是:(1)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达到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需要;(2)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左右他人以某种方式行为的需要;(3)归属需要need for affliation,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高成就需要者追求的是个人成就感,而不是成功之后得到的荣耀与奖赏,他们总是渴望把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完美,更有效。权力需要追求的是对权力的掌控感,希望其他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从事某种行为。归属需要更加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绩效和成就的需求没有那么高。

2.2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与目标设置理论不同,认为导致某一行为的根源主要在于外部的刺激,而不是内部的动力,这个外部的刺激被称为“强化物”,如果一个行为希望被肯定,那么在这个行为之后,可以被赋予一个积极的强化物,那么行为者以及旁观者都可以理解该行为希望被肯定,该行为重复的比率会大大提高。尤其是,该行为之后给人积极强化物的速度,也是该行为被重复的重要因素,速度越快,重复的概率越大。强化理论的关键在于它不考虑诸如目标期望值,需要等因素,只关注个体采取某行动后会带来什么后果。

根据强化理论,管理者可以通过给予强化物的速度以及性质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当希望肯定莫以具体行为时,给予积极强化物;当不希望肯定某一行为时,给予消极强化物或者惩罚。

2.3 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的观点:(1)具体的目标会提高工作成绩;(2)困难的目标一旦被人们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导致更高的工作绩效;(3)目标设置理论还认为如果组织员工有机会参与目标设置的工作会提高目标的接受性。(4)如果人们可以获得反馈以了解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己工作水平如何,人们会干得更好。因为反馈可以指导行为,自发的反馈比来自外部的反馈更具激励作用。同时目标设置理论还存在三个方面的权变因素:目标承诺,自我效能,文化。

3高校社团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3.1 社团定位不准确,发展具有盲目性

当下,高校社团的发展很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许多社团对自己缺乏清晰的定位,不清楚本社团的宗旨和使命,发展具有盲目性。首先,不清楚本社团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形成本社团的特色项目,导致社团的发展缺乏吸引力,不能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点。其次,许多社团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身的发展没有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以及短期计划,导致社团的发展走了许多曲折路。再次,对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的体系,人才的培养具有随机性,社团的发展往往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最后,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3.2 社团工作内容丰富化程度不够,缺乏吸引力

现在高校社团数量很多,但是很多社团实际性开展的活动非常有限,或者仅仅是开会、打扫卫生等简单的活动,对大学生来讲缺乏吸引力。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描述参加社团活动的感受:刚进大学的我加入了很多社团,然而我却没有任何存在感,社团组织者基本不组织活动,即使在老师要求下社团组织了一些活动,那变化也只是,以前我没有活动需要参加,现在我有很多不喜欢的活动需要参加。

3.3 社团干部责任性不够,主动参与程度不高

现在许多干部参加社团都是三分钟热度,刚进来时雄心万丈,过了一段时间热情消散,或者工作遇到一点挫折,就消极怠工。导致社团许多工作只是常规性的开展,甚至连常规工作都没按时开展,社团干部缺乏创新性。

4 激励视角下高校社团管理创新工作设计

4.1 各社团组织目标必须明确,定位清晰

根据目标设置理论,各社团定位本社团的组织目标时,应该多结合相关领域专家,团委老师,学生干部,以及社团成员的意见。同时目标的设立应该在社团成员广泛认同的基础上,设立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比如说对于乒乓球协会来讲,可以每年举办一场全校性质的比赛,并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邀请一些世界冠军来参加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社团协会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社团中来,促进社团活动内容的丰富和扩展。如果各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并传承下去,那么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肯定都会大大增加。

4.2 丰富高校社团活动,促进社团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

高校团委作为高校社团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大学生来主动参加。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5个维度来设计。包括技能多样性,任务的完整性, 任务的重要性,工作的自主性,以及工作反馈。可以通过图1来演示。

通过图1我们了解到,高校社团成员通过感受工作技能多样性、任务多样性、任务重要性,能够体验到他作为社团成员工作的意义;工作具有自主性让社团成员够感受到对工作结果的责任;通过工作反馈,社团成员能够了解到自己工作的实际成效。最终达到高质量的工作绩效,高满意度,以及低缺勤率。

图1

4.3 设立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社团学生干部管理

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团活动的开展,同时可以锻炼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吸引更多学生干部参与高校社团组织以及其组织的活动。根据三种需要理论,激励的方式有三种形式,社团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干部个性特征赋予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成就需要感比较强的同学可以赋予其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对他给予相关的指导,让其在通过工作中的学习和努力获取成就需要。对于权利需求比较强的学生,如果工作能力确实比较强,并且工作确实有工作业绩的同学可以赋予其重要岗位,满足其权力需要。对于归属需求比较强的学生干部,可以在社团组织中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开展社团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笋,郭树.高校社团管理的困境及出路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0.3:34-37.

[2] 俞克纯,沈迎选.激励、活力、凝聚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3] 陆阳.社团文化活动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3):30-32.

[4] 陈坤.高校社团育人功能机制研究[J].湖北工贸职技术学院学报,2003(4):20-22.

猜你喜欢

激励创新
关于加强基层老员工管理的几点思考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