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实践与研究

2016-05-14李婧

新世纪图书馆 2016年6期
关键词:普查

李婧

摘 要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自启动四年多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在民国文献普查方面,已初步摸清国内多家文献收藏重点单位的文献存藏情况,掌握了第一手数据。论文在介绍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实践与普查成果的同时,全面分析了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文献普查工作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 民国文献 普查 文献保护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6.004

Abstract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Project of Materials in Minguo Perio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since its launch four years ago. Especially in the survey of Materials in Minguo Period, the project has preliminary found out the literature storage situation in various key units, and mastered first-hand dat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urvey of Materials in Minguo Period, giv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rvey work, 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survey.

Keywords Materials in Minguo Period. General survey. Literature preservation.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时期,期间中西文化交汇、新旧思想碰撞。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大师辈出、学术成果丰硕,形成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图书、期刊、报纸、手稿等各种类型文献。民国文献时代特征鲜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对其进行研究极具鉴往知来的历史意义。但与古籍相比,民国文献酸化、老化严重,动辄掉渣,保护工作十分严峻。为全面抢救与保护民国文献、避免文化断层,国家图书馆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策划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该项目自2012年正式启动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在民国文献普查方面,已初步掌握国内多家文献收藏重点单位的民国文献存藏情况。本文在介绍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实践与普查成果的同时,全面分析了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文献普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

1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背景与意义

中国历朝中央政府对书目的撰修工作都十分重视,由官方组织编写的书目为数众多。通过目录可以追溯学术文化的派别、源流,研究者可以利用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目录的编撰对于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我国国内各文献收藏机构存藏的民国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史和学术价值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和党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但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启动前,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国内存藏的民国文献进行过系统普查。1978年由北京图书馆负责编纂的《民国时期总书目》,是迄今为止收录最为完整的一部民国文献书目。该总目除线装书和中、小学教科书外,共收录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馆藏约10万种1911年至1949年9月间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编辑之初,《民国时期总书目》本拟收录这一时期出版的全部图书,但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限制,只收录具有代表性的上述三地重点图书馆馆藏书目,未能反映国内民国文献收藏的全貌。为初步了解民国文献在国内的存藏与利用情况,在保护计划实施之初,国家图书馆组织人员通过发放调研表的形式对国内各省级图书馆及较大市级图书馆的馆藏情况与保护状况进行调研,共回收调研表41份,其中包括25家省级馆、16家市级馆。调研结果显示,民国文献(含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藏量在10万册以上的省级图书馆数量有10余家,散布在各市级图书馆的民国文献也不在少数,国内民国文献的存世数量远远超过《民国时期总书目》的收录范围。很多图书馆由于历史原因对某一类型文献收藏量很大,馆藏具有鲜明的特色,对特定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国家层面的保护项目对民国文献进行全国性的普查,根据普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与开发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2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实践

2.1 普查范围

民国文献是指产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献,载体形式多样,除了图书、期刊、报纸外,手稿、书札、海报、照片、唱片、电影及各种非正式出版物都属于民国文献范畴。由于民国时期出版物形式多样,民国文献普查工作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民国时期出版的中文图书开始着手,中文图书普查完成后再开展中文期刊、报纸等其他载体的普查工作,继而拓展到民国时期出版的民文和外文出版物。民国线装书不属于古籍,但在形式与内容上多与古籍有着延续和关联。在国家图书馆及国内大多数收藏单位,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书均与普通古籍一起编目排架,存放在普通古籍书库里。很多单位对于民国线装书还未进行过清点、数量不清,加之民国线装书一般以四部分类法或刘国钧分类法进行编目,所以暂不列入此次中文图书的普查范围。

2.2 普查模式

2012年,国家图书馆组织搭建了“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平台系统,成员馆将本馆民国书目数据以压缩文件的方式分批次分阶段上传提交,依托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对数据进行人工审核,依据质检情况出具相应的质检验收报告,如不符合要求退回成员馆修改再质检直至合格,最后汇总质检验收合格的数据灌装至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系统。2013年,国家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系统中特为民国文献开发了查重、统计功能,实现了成员馆在各自工作终端进行书目数据查重和下载,对于重复数据可采取直接下载规范数据后加挂馆藏信息的方式提交;同时,对联合目录系统进行了二期改造,实现了联编数据的同步传递,加强了检索、统计功能。2015年,为提高普查工作效率,国家图书馆对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系统进行升级,于2016年初正式启用联机上载功能,各馆编目人员负责对本馆书目数据与联编数据库中已有的书目数据进行比对、查重后,以在线上传书目或馆藏记录的方式开展普查工作。

2.3 普查标准

在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启动之初,国家图书馆组织专家制定了《民国图书联合目录数据暂行标准》和《民国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制作的阶段性要求》作为成员馆提交数据的标准规范,其中《民国图书联合目录数据暂行标准》是民国文献数据制作的最终目标。普查工作的关键是规范与提取数据查重点信息,将查重点信息与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平台基础数据进行匹配,完整匹配的数据灌装相应的馆藏信息,未完整匹配或多匹配的数据输出文件在联合目录库中进行人工核查匹配。因此,满足查重需求是数据制作的关键,数据查重点包括200$a$c$h$i$e、205$a$b、210$a$c$d$e$g$h、215$a字段。鉴于此,《民国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制作的阶段性要求》对各单位提交的数据做了如下要求:

(1)头标区:字符位置5-8(记录状态、记录类型、书目级别、层次等级)可以缺省为“nam0”,暂时不做修改;

(2)001字段:自定义,系统输出提交数据时要自带本地系统唯一控制号(可要求技术部输出时将系统控制号生成在001字段或000字段);

(3)100字段:字符位置8-16(出版日期类型代码和出版日期等)要求填写准确;

(4)200字段:该字段要求正题名著录准确,正确选择$h、$i、$e子字段;

(5)205字段:该字段只著录在编文献的版本信息;

(6)210字段:该字段只著录在编文献的出版发行等信息,出版发行日期等要求著录准确;

(7)215字段:该字段记录在编文献的数量及其单位标识、尺寸、附件等形态特征方面的信息;

(8)801字段:该字段可在原编时添加,也可提交时由系统自动生成;

(9)852字段:子字段$a、$t必备。

2.4 技术难点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分化、裂变的时代,各种政治和文化因素快速组合和互动,文化上的多元、多维和多变成为这个时代的总体特征。民国时期编辑出版思想和编辑实践活动异彩纷呈,兼容并蓄,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民国出版文化与民国时期社会文化思潮、教育学术事业、民主革命走向、现代城市生活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重组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包容深邃的发展特征。民国时期的图书书目数据也体现出数据复杂的特点,特别是同题名、不同出版地、不同出版主体等特征突出。由于当时没有类似ISBN或统一书号等标识符,同题名同著者出版物较多,数据的去重整理工作难度较大。加之很多图书馆编目水平良莠不齐,民国数据制作水平不高,提交的数据与规范要求相去甚远,导致民国数据查重困难、整理工作难度大。此项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了解民国时期图书出版特征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民国时期书目数据的特点,熟悉不同机构不同时期制作书目数据的细则,以实现版本的确认和数据的链接。在对民国数据进行整理、维护和完善时,需熟练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图书编目技术、近现代各时期编目数据的分析与校正技术、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工具书检索技术和民国时期不同纪年的换算技术等。

2.5 普查成果

2.5.1 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

“民国文献联合目录”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工作的数据发布和普查成果展示服务平台,于2012年建设开发,同年投入使用。该联合目录系统是各个成员馆提交的书目数据和馆藏数据的集中展示平台,为普查工作提供数据检索查询服务。截止到2015年底,普查平台共汇聚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14家单位的民国文献书目数据30余万种,馆藏数据66余万条,其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的2万余种文献提供全文阅览与目次检索。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两家专业图书馆加入普查项目,这两家收藏单位的数据也会在将来陆续进入联合目录平台里。

民国文献时期联合目录提供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和浏览三种书目检索功能。目前,系统中配置的检索点为11项,包括题名、著者、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主题、丛编、文献类型、语种、关键词及目次等。系统提供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的选项表,分类名称后括号内的数字为普查平台内该类分下书目数据的数量。图书信息提供详细查看的不同字段格式,包括标准格式、字段名格式、MARC格式。系统提供输入词的简、繁体通检。用户输入简体字或者繁体字,即可找到与其匹配的所有简繁体数据。通过简单检索、高级检索方式,选择目次、输入检索词,可以命中相应的数据,并查阅全文。全文数据页只提供在线阅览,不提供下载。

2.5.2 《民国时期总书目》

在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的基础上,2015年国家图书馆启动了《民国时期文献总目》的编撰出版工作。《民国时期文献总目》拟原则收录从1912年1月至1949年9月我国(含外国驻华使馆、驻华机构)出版的中文图书、期刊、报纸、外文图书、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线装图书等。按照普查工作整体进度,根据成熟一项实施一项的原则,先期出版《民国时期文献总目(图书卷)》。《民国文献总目(图书卷)》主要收录截至2015年12月底“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普查项目所收集各文献存藏单位中文图书目录,在收书数量与收录文献种类上与《民国时期总书目》相比将实现较大突破,是一部继承与发展《民国时期总书目》、反映最新民国文献普查工作成果的大型回溯性书目。《民国文献总目(图书卷)》拟著录流水号(或普查号)、题名、责任者、版本、形态、丛书、附注、提交单位等八个项目;各项目的著录依照版权页、封面、书脊、卷端、序言和后记;原书著录项目缺漏,由编者考证添加的著录内容,加方括号以示区别。本书目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按照学科类目分类编排,各类分册编辑出版。收书多的,一个学科编成一册或数册;收书少的,由几个学科合成一册。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再依据“出版时间”“责任者”“题名”三项进行编排,选择其中一项为主要依据,其余项为辅助。根据类目的不同,排列方式则有所不同,具体排列顺序在分册编辑说明中注明。《民国文献总目(图书卷)》采用拼音索引,共编制总索引、分册索引、著者索引、题名索引。除了必须使用的繁体字和异体字,以现在通行的汉字形体为标准。除了习惯使用的汉字数字,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

3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思考与展望

3.1 扩大文献普查范围与种类

目前,民国文献普查范围除了14家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外,还涉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家专业图书馆,普查内容仅限于民国时期出版的中文图书。未来普查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一方面是进一步扩大普查范围和覆盖面,除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外,还要遴选其他重要文献收藏机构加入普查项目,如藏量较大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有特色的专业图书馆及部分高校收藏机构,保证收录数据的完整性。为了全面反映民国时期出版物的全貌,在开展国内文献普查的基础上,还将普查工作与海外文献征集工作相结合,及时补充来自港台地区、周边国家及欧美重点国家的民国文献书目数据,全面摸清海内外民国文献存藏状况。还将积极拓展普查文献类型,在条件成熟时,将普查项目扩展至报纸、期刊等连续出版物,以及外语与民族语言出版物、外国机构在华出版物等类型,普查成果可作为专题形式加入《民国时期总书目》加以出版。

3.2 完善普查登记制度、明确普查标准和规范

目前的普查模式是本着自愿的原则,文献收藏单位与国家图书馆签订普查协议后按标准规范提交数据,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的普查制度。为加快普查进度,将采用有效的行政手段,借鉴古籍普查模式,建立分级管理的普查机制。对于数据基础差、编目力量薄弱的单位,参照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模式引入第三方合作机构采取数据采集服务外包的方式,协助成员馆尽可能高效、快捷、规范地完成文献普查工作。此外,普查工作也要探索如何与博物馆、高校等其他系统建立资源共建模式,共享普查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完善相应的标准规范。很多单位保存的民国文献破损严重、动则掉渣,只有制定详尽、明确的普查标准,才能确保没有基础数据的收藏单位在普查过程中做到一次性普查完成,尽量不要二次翻动原书,尽可能降低对民国文献的再次损坏。

3.3 加强普查工作培训

从2012年开始,国家图书馆成功在安徽、四川、广东、江苏、贵州等省举办了9期“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工作培训班”,并实地赴黑龙江、辽宁指导普查工作,加大保护人才的培养力度。但由于省市级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一般归属古籍部,参加培训的人员也多为古籍部管理人员,短时间培训要掌握数据著录、标引等内容有一定难度,培训工作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未来的普查培训要同时面向各单位的古籍部文献保护人员和采编部编目人员,提高培训工作的受众面。此外,可参考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培训模式,对培训学员进行统一考试,经考试成绩合格的学员,将获得国家图书馆颁发的上传数据资格认证证书,以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各单位提交数据的标准性、规范性。

3.4 开展专题文献的普查与揭示

2015年时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文献的整理出版与保护利用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籍此,未来的普查工作可在全面普查的同时,突出重点,采取全面普查与专题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数据制作时加特定字段标识,形成抗战文献等相应的专题目录并适时组织出版,提供学界利用、扩大社会影响。

4 结语

随着文献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成员馆的不断增加,民国文献保护项目的文献类型将更加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民国文献作为保存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十三五”时期,将继续积极有效开展“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加快文献普查进程,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历史文献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以文献为证、用史实说话、还原历史真相、服务国家大政外交,为解决现实争端提供历史依据与法理依据。

参考文献:

[ 1 ] 骆伟.古籍保护联合目录刍议[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2):4-8.

[ 2 ] 张红.古籍普查工作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9):75-77.

[ 3 ] 刘永梅.民国残本回溯查重问题探究:以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4):35-39.

[ 4 ] 王雅戈,王晋玲,常娥.民国文献整理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11(3):15-18.

[ 5 ] 全勤.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源流、建设及特色[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3):91-96.

[ 6 ] 王新才,周佳.民国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标准与原则初探[J].图书情报研究,2013(1):12-15.

[ 7 ] 陈桂香.民国文献普查与数字化[J].贵图学刊,2013(3):41-43.

[ 8 ] 鲁先进.关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2(8):15-17.

[ 9 ] 孙琴.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71-73.

[10] 江河.国图民国文献面临消失殆尽的危险[J].北京档案,2005(5):10-11.

[11] 王青云.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刍议[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4):27-29.

李 婧 中国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馆员。北京,100081。

(收稿日期:2016-02-19 编校:刘 明)

猜你喜欢

普查
国务院:扎实开展土壤普查试点和完成重点区域盐碱地普查等工作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漫画
经济普查摸清我国家底
学习调查要“四会”
浅谈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的困难与体会
贵阳市经济普查后勤管理工作的做法、问题及提高管理水平的思路
与普查一起成长
谈谈经普宣传中的“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