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生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
2016-05-14范才增
范才增
探究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把学习的结果、结论及方法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探究式学习更关注学习的内容与过程本身,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因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新课程标准“过程目标”中的重要目标. 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才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愿意探究新知. 其次,让学生大胆猜想,激发探究欲望. 从教学实际看,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但学生通过探究,验证猜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分别将一个苹果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六分之三分给3名同学,发现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后,让学生联系旧知大胆猜测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从而激发了学生验证猜想的欲望. 再次,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很多老师通过观察书上的表格,找出商不变的规律. 我认为这样做不利于调动聋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游戏和学生对口令: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3只青蛙12条腿,4只青蛙16条腿……算一算,1只青蛙几条腿?学生非常容易写出以下算式:4 ÷ 1 = 4,8 ÷ 2 = 4,12 ÷ 3 = 4,16 ÷ 4 = 4……反应快的孩子会直接说出1只青蛙4条腿,其余孩子恍然大悟. 显然,从学生感兴趣的自然常识中引入学习的课题,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聋生对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商才不变呢?学生带着疑惑自然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最后,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古语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问、会问的良好品质.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推导其计算公式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圆柱的侧面积如何由曲化平?所得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圆柱体的侧面有什么关系?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是什么?)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提供开放性的学习材料
开放的学习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进而发现事物的某种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励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首先,教师对知识的教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因为聋生生理残疾,学习难度大而将教学仅限于考试内容,应尽可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尽可能探索课本中的思考题、选学题等. 其次,设置开放性的结构不良问题. 教育心理学认为,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结构不良问题的特征表现为题目条件偏多或不足,或题目结论不一,不确定等. 例如:“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设计,教师让三名学生在相同的时间现场跳短绳后,给出三个条件:1.甲生跳65个,2.乙生跳84个,3.丙生比甲生少跳5个. 然后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所编应用题进行分类. 通过探究,发现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规律:有两个条件,其中一个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转化成已知条件. 再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要有开放性,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对同一问题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并从不同的解法中比较出最优化的解法. 例如:教学“9加3”时,让学生用小棒、圆片等学具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9 + 1 + 1 + 1得出结果为12;有的学生用9 + 1 + 2得出结果为12;有的学生把9分成2和7,再用7 + 3得10,10再加2得12……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想法表示肯定,并和学生一起找出比较优化的计算方法.
三、动手操作,合作探索
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实践能力. 合作是利用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的特点,使探究问题的思路更清晰,获得的概念更清楚,习得的知识更牢固,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例如:探究“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桌上的1个圆锥、3个圆柱(圆柱与圆锥的关系分别为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分别用米、沙、水、绿豆等材料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再从记录的数据中发现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关系. 这样,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时间和空间,人人动手动脑,获得结论,强调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
四、探究规律,科学验证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偶然的因素不能代表必然的结果,因此,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严格检查、科学验证的态度.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后,由学生提出猜想: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然后让学生用多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各种长方形,将摆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数据填在表格中,并从数据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但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教师再让全班学生任意画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再用多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铺满长方形,把铺满长方形的正方形个数与用长 × 宽所得的平方厘米数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所得的结论具有一般规律性.
五、及时鼓励,让聋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聋生经过思考、探究,终于解决了问题,并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和赞赏,会使他体验到探索的喜悦,这种喜悦会激励他再次进行新的探索. 因此,在教学中,哪怕学生是一点点的成功,教师都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和鼓励.
总之,采用探究式学习,由学生自主设计和控制学习过程,体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鼓励,同时更需要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对问题的创设,课中的调控等方面下更多的工夫. 相信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学生探究学习,会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