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4例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6-05-14何欢

医学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脑血管病

何欢

摘要:目的 分析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8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介入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介入组则采取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后4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治疗后4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后4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降低神经功缺损评分,安全可靠。

关键词:介入治疗;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脑血管病是患者颅内血液循环出现障碍造成脑组织的损害而发生的疾病,发病突然,导致患者出现言语障碍,半身不遂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同时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死率极高,造成对患者的生命威胁。采用介入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显著,笔者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3月的86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试验,对介入治疗脑血管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介入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康复较好,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3月的86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试验,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44例)和常规组(44例),介入组:女24例,男20例,年龄56~76岁,平均年龄67.8岁,脑栓塞16例,脑出血17例,脑血栓15例。对照组:女25例,男19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8.1岁,脑梗死14例,脑出血18例,脑血栓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均进行脑部CT检查,患者病情均符合国家制定的脑血管标准,确诊为脑血管病。患者均属首次发病,意识清醒,可参与研究。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行常规神经内科的治疗办法。脑出血患者进行稳定血压,降低颅压,脱水和促进脑细胞代谢等治疗。脑栓塞和脑血栓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抗凝,抗血小板凝聚等治疗方法。给予患者辅助药物控制病情。患者治疗中配合使用中频电疗法,20min/次,1~2次/d,电流强度依据患者肌肉的收缩能力进行设定,电极具体位置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和需要设定。介入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介入康复治疗,患者发病两日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意识清醒。介入康复治疗方法:加强患者的体力锻炼,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减少患者体内脂类物质的沉积储存。医护人员帮助患者采用正确体位,如仰卧体位,侧卧位和健侧卧位等,每2h翻身1次,并轻拍患者背部。引导患者进行翻身训练,患者双手交又举平,由胸前向两侧缓慢转动,双脚撑床。患者在床上可进行自我训练,双手由胸前平举向上过头,双脚互相交又向一侧移动等。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进行关节及良肢位的活动,避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出现的肢体发生变形,关节萎缩等现象。患者病情允许,进行坐下和站立等运动时,必须由医护人员或者家属对患者在旁看护,保持患者的站位平衡。患者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楼梯训练步行和平地步行训练,30min/d,进行6次/w。

1.3疗效判定 发病当天和治疗4w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各进行1次评分,以1995年国家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作为标准[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后4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治疗后4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后4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现代社会中,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和年轻化,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脑血管疾病发作突然,患者不易防备,因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为患者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4]。

单纯药物治疗是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控制,对患者的肢体恢复疗效甚微。介入性治疗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加快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有助于患者的脑部康复[5]。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的同时应该辅以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饮食注意清淡少盐,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脂类物质在患者血管内的沉积,加重病情,患者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忌烟忌酒[6]。可以多食含钙,钾丰富的食物如土豆等,多食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降低胆固醇,保护脑血管。同时患者应该进行同步的药物治疗,选用多烯康,非诺贝特,烟酸肌醇脂,脂必妥等,降低血液脂质浓度,改善血液循环,活化脑细胞,用钙离子拮抗剂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脑活素、脑复新等药物活化神经细胞效果显著。将介入治疗,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达到最佳疗效。根据本次试验显示,介入组患者进行4w治疗后,神经功能损数值显著降低,疗效显著,与治疗前数值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数值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疗效显著,可以在脑血管病治疗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健,韩志安,张勇,等. 脑血管介入栓塞性并发症的处理及预后[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3,22(4):305-307.

[2]臧巧利,田洪,沃西文,等. 脑血管介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J]. 中国医药导刊,2013,(1):260-261.

[3]江泓,杨文洁,胡锦清,等. 脑血管介入术后皮质盲的临床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1):8-11.

[4]王淑军.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5):212-212.

[5]吴晓芬,徐小梅,张鸣,等. 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89-90.

[6]胡华林. 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介入的临床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124-125.

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脑血管病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