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面型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侧貌形态变化
2016-05-14张丽
张丽
摘要: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前后骨面型Ⅲ类错(牙合)患者颏部软组织侧貌形态变化。方法 选取50例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运用Onyx2.6.24投影测量软件进行定点、连线和测量,观察Bs-LLPos、LL-Pos、Bs-Pos-Mes、LL-Bs-Pos、Bs-LLPos及反映颏突度测量值在正畸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正畸治疗后,Bs-LLPos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LL-Pos、Bs-Pos-Mes、LL-Bs-Pos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正畸治疗后,反映颏突度的各种测量值中E-LL、E-Mes、E-Bs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Pos-Po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后,能够明显改善颏部结构形态,纠正颏部前伸或下前牙唇倾,改善侧貌美观,值得推广。
关键词:颏部软组织侧貌形态;骨面型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对患者的外形影响较大,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发音功能。颏部是下颌骨的组成成分,正常的颏部形态对颜面部美观至关重要。而最佳的咬合和协调的侧貌一直是正畸治疗两个最为重要的目标。本文主要对正畸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0例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无正畸治疗史;无拔牙病史或先天缺牙史;无牙周病史或面部外伤史,无先天颌面部畸形史;骨面型Ⅲ类,ANB<0°,轻中度骨性病例,同时为安氏Ⅲ类。入选的50例患者中,女23例,男27例,年龄18~32岁,平均年龄(15.3±3.2)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均由同一经验丰富医师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拍摄时要严格定位头颅,嘴唇呈松弛状态,下颌处于最大牙尖交错位,对所有符合标准的头颅影侧位片进行收集,录入电脑,运用Onyx2.6.24投影测量软件进行定点、连线和测量,连续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选取软硬组织定标点如蝶鞍点(S)、上齿槽座点(A)、下齿槽座点(B)、鼻根点(N)、耳点(P)、眶点(Or)、下唇突点(LL)、下切牙点(Li)、软组织颏前点(Pos)、颏前点(Po)、软组织颏下点(Mes)、下颌凹点(Bs)。E:垂直于咬合平面且通过S的直线。
1.3观察指标 观察正畸治疗前后以下指标变化:LL-Pos:反映颏部长度,指LL至Pos线的距离;LL-Bs-Pos:表示颏唇沟弧度,颏唇角;Bs-LLPos:反映颏唇沟的深度,Bs至LL-Pos线的距离;Bs-Pos-Mes:表示颏部弧度,下颌颏角;E-Mes、E-Pos、E-Bs:表示颏部突度,指E分别到Mes、Pos、Bs的距离;Pos-Po:颏部软组织厚度[1]。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 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以t检验。
2 结果
2.1颏部软组织变化 正畸治疗后,Bs-LLPos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LL-Pos、Bs-Pos-Mes、LL-Bs-Pos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见表1。
2.2颏部突度变化 正畸治疗后,反映颏突度的各种测量值中E-LL、E-Mes、E-Bs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Pos-Po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 讨论
Ⅲ类错牙合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据调查,该类畸形的患病率为5%~14%,其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自身发育、不良口唇习惯等,其中最常见的是上颌骨发育不足和/或下颌骨发育发育过度,导致前牙反覆,磨牙关系近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貌程度。软组织形态是面貌评估重要的指标。研究发现,颏部后缩,俗称没有“颏部”是患者所不能接受的。同样,颏部过度前伸也会大大影响面貌美观[2]。研究发现,唇颏关系不协调是影响上下颌均前突患者侧貌美观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颏部软组织形态,说明唇颏关系的协调对面貌美观程度由直接影响[3]。而反牙合病例,其下颌骨过度前伸或下前牙前倾均会影响面下1/3的美貌程度,表现为颏唇沟浅,面下1/3前突,下唇过厚。而在众多的美学指标中面下1/3是侧貌美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可见,颏部的形态结构在协调面部侧貌中的重要作用。
在正畸治疗中,医师们通过移动牙齿、颌骨的位置而改变患者的面貌,在此过程中,软组织也会随着硬组织的改变而发生一定限度的补偿性改变[4]。本研究中发现,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治疗后,颏部突度及颏唇沟弧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颏唇沟深度亦明显增加,颏部长度明显减小(均P<0.05),说明正畸治疗后改善唇颏关系,使反牙合得到矫正,改善面下1/3形态。但本研究中发现治疗后颏部软组织厚度较治疗前稍有减小,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研究提出的有关颏部软组织厚度变化在一定范围(2 mm)内时,才能达到相对正常的面型,若变化过大(超过3 mm)时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达不到理想效果的这一结果相一致[5],另外颏部软组织厚度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还可能与本研究所选病例均为青少年,其生长发育尚未完成有关。
综上所述,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后,能够明显改善颏部形态,纠正颏部前伸或下前牙唇倾,改善侧貌美观,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姚霜,刘晓君,柴汝昌,等.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安Ⅱ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特征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47-50.
[2]付巍,侯小利,丁元凤,等.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的r角测量[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7):3164-3167.
[3]吴勇,罗颂椒,赵志河,等.摆形矫治器矫治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疗效评价[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23(1):35-37.
[4]郑旭,林久祥,谢以岳,等.(牙合)型、骨型、软组织面型的相关表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5(1):61-64.
[5]孟耀,刘进,郭鑫,等.骨种植钉前牵引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3):278-282.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