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2016-05-14杨荣辉周新新
杨荣辉 周新新
摘 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幼儿园一线保教人才的重任,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质、学历层次低、与职教理念的融合等问题,结合专业建设实践,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 人才培养
在当前的教育序列中,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层级都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园一线教育人才为目标,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大多没有充实到幼教一线,要么改行,要么继续学习深造,获得研究生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学校做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或者去科研机构,直接进入幼儿园一线的少之又少。因此,面对社会对幼儿园师资的巨大需求,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幼儿园一线保教人才的重任。鉴于学前教育这一师范类专业在中职学校中的尴尬地位,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结合笔者学校专业建设实践,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并努力实现向高职层次的提升。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历层次现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更适合定位于培养幼儿园一线应用型保教人才。但是,中职学校办学层次低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学历和能力的要求存在矛盾,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应通过联合办学、共享合作等形式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层次的提升。
二、融合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发挥专业发展的理念优势
在尊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属性的前提下,积极吸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工学交替、教学工厂、现代新型学徒制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以提升岗位综合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依据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等。
三、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是实现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才能使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可能。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与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广泛的密切关系。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一切资源,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育人要在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师资建设、专业实践等领域开展合作。
四、融合传统课程与幼儿园实践课程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多为学科主导型课程,授课多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停留在被动灌输层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与未来职业岗位实践的相关度相对较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能很快转换和发挥作用,延长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体验和就业稳定性。
为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中职学校应以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重构专业课程。在坚持强化文化课的基础上,增加课程的职业针对性。专业理论课以幼儿园案例课程和项目课程的方式开展,利用翻转课堂和微课技术,推进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模式。在专业技能领域,从幼儿园岗位实践技能要求和标准入手,制定贴近岗位实际的技能内容和标准,并在学校培养阶段,合理地进行达标考核。引进幼儿园专业培训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有力补充,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课程拓展,使学生获得最新、最实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为保证课程与幼儿园岗位的融合,在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上,建立日常的课程交流机制,及时调整专业课程。
五、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借鉴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理念,开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校内培训、企业岗位实践、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对专业岗位的认识,提高专业岗位实践,反思并改进自身的专业教学。
系部与幼儿园建立日常的师资交流机制,开展双岗双聘培养机制。增强教师对学校专业教学和幼儿园岗位实践的兼容度,打造一支兼具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六、在德育管理中引入职业岗位管理
面向工作岗位,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一般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实现学生在校行为规范与未来就业岗位行为规范相融合,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学生对岗位认知与适应,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逐步习得与未来岗位一致的日常行为。
七、弘扬师范文化
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文化,进行专业整体文化标示设计,从个人形象到日常用品,从设施设备到环境布置,都渗透师范文化。开展与师范和幼儿园教师相关的一系列专业教育、社团活动和集体活动等,充分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承德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