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审美意识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培养路径研究

2016-05-14张丽

艺术评鉴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培养路径

张丽

【摘要】公共艺术教学是集民族艺术文化内涵与艺术鉴赏为一体的开放性学科,对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民族审美意识依然存在教育环境不开放,课程体系不严谨,学科地位不突出等问题,对此,应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充实课程教学资源,突出人本教育理念。

【关键词】民族审美意识;公共艺术教育;培养路径

引言: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民族审美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尚不成熟,探究民族审美意识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培养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势在必行。

一、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公共艺术教育针对的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全体大学生群体,因此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普遍性,为培养民族审美意识提供了基础条件。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形式、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习俗等都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以民族音乐为例,我国是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国家,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形式,还有那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图腾都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元素。公共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感染与熏陶,强调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架构和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影响。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逐渐形成民族文化审美意识。

2、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一门文化熏陶课程更是一门艺术鉴赏课程,在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鉴赏情趣形成有效的引导和激发。具备一定民族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识认同感。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引导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回归民族文化传统。在中西方以及古代与现代的艺术文化鉴賞当中,诱导学生发掘民族文化的古典魅力。其次,有效规避不良文化信息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影响。公共艺术教育传达的审美方向是正面的、积极的,这有助于大学生在接触繁杂的网络文化信息时进行审美意识的自我调整和把控。

二、民族审美意识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培养问题

1、教育环境不开放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开放性动态化的过程,只有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品鉴与表演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焕发公共艺术的民族文化教育价值,从而实现民族审美意识培养的教育目标。但受限于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影响,当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环境相对闭塞,主要局限于教室内部,对民族审美意识的培养也仅以作品鉴赏和教材内容为主。这大大限制了民族文化范畴,不利于学生形成主观的审美意识,脱离了实践赏析的民族文化教育必将会失去其灵魂。

2、课程体系不严谨

切实有效的课程管理是优化公共艺术教育效果的保障,但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民族审美意识培养中普遍存在课程管理不严谨的误区,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虽然民族文化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中有所体现,但分布不集中,多分散于各个章节和模块当中,相关的教学信息整合度不够,换言之,对民族审美意识的培养教学缺乏系统性。其二,教材的针对性不高。由于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各高校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范式。许多高校直接将本校的艺术类专业教材直接照搬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当中,造成艺术专业知识的简化版,导致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差。既没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缺乏教学资源的创新。

3、学科地位不突出

从调查来看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高校大多数将其纳入选修课的范畴,在课时安排、教师设置、考核标准等方面的重视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学校的重视度不足。公共艺术课程选修人数与课时数严重不符,高校普遍采用大班化教学,这一方面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管理和把控。民族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精细化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细致引导,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积淀和美学基础有较高要求,而现有的粗放式教学管理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其二,教师的重视度不足。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跟进不足,缺乏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性思考;另一方面公共艺术课程的考试多为开卷考试,且对民族审美方面的考察体现不足。其三,学生的重视不足。许多学生表示选择公共艺术的目的是为了修学分,并不注重实际学习效果。因此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培养成果。

三、民族审美意识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培养路径

1、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

对大学生民族审美意识的培养要注重美学理论与作品鉴赏的结合,注重民族文化与艺术传承的结合。首先,在公共艺术课堂教学中明确民族艺术文化在生活中的具象表现,引导学生从理论基础逐渐回归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民族艺术之美。例如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民族艺术形式和民族传统文化随处可见,学生应从公共艺术课程学习中找寻灵感应用到民族艺术活动的鉴赏当中。其次,促使教学环境趋于多元化、多样性。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公共艺术学习空间,例如带领学生到艺术展览、艺术表演的现场,从艺术现实表现当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审美意识。

2、充实课程教学资源

首先,提高课程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面向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应建立特殊的教学资源体系,强调课程教学的公共性与开放性,明确民族审美意识培养的基本教学策略,提高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其次,深入挖掘网络资源的教学价值。利用网络工具对传统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充实,融入大量的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和形式。引导学生对民族艺术文化的现实表现进行赏析,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再次,在教学资源中突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我国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发展渊源,而民族文化也多以地域聚居的形式存在。只有充分了解了地域文化习俗和文化发展历程才能更好地对民族文化进行赏析。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公共艺术形式的表现,也要注重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

3、突出人本教育理念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正面的积极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实现对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人文精神突出的学科。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对公共艺术 和民族审美意识的切实需求,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公共艺术对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对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

结束语:总之,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性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当前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大量教学模式、教学环境 、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足,高校应积极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时刻将民族艺术培养作为重要而教学目标,牢记推进我国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Y304和2015年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YD201539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美德伦理教育的价值重构[J].艺术教育(中),2013 (1).

[2]张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3(7)

[3]朱苏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构想[J].江苏高教,2012(2)

[4]李天道.地域文化心态与民族审美意识[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教育培养路径
2010—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