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的体裁特征与演唱技巧分析
2016-05-14吕清
吕清
【摘要】由于我国地域、民土风情、语言文化与生活习俗之间的差异,导致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种类日益繁多、历史也更为悠久,所以各民族、各地区及各省市在民族演唱中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特点、演唱技巧和体裁特征。中国的民族民间歌曲,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俗称的“民歌”,是一种来自各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极具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体裁特征。民族民间歌曲是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由各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一定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对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对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体裁特征与演唱技巧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国传播和弘扬民间艺术,推动民族民间歌曲在艺术领域中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技巧;民族特征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财富,也是全中国人民精神上的重要保障。其中在各民族之间的民间特色艺术也是种类繁多,十分丰富,其中民间歌曲就是独具风格的一种。本文就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发展状况对体裁特征进行分析,从表现歌曲的情感内容、准确的咬字与吐字、正确的呼吸方式和民歌韵味的表达几个方面,及在技巧上如何演唱民族民间歌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
一、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由来及发展状况
据研究显示,民间歌曲主要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祖先在生产与劳动过程中自觉的使用感官,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用来适应劳动环境和生活的产物。鲁迅先生在著作《门外文谈》中说过,“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可见中国人类的祖先起初都是无任何交流的,但通过劳动的促使,才在其过程中学会发声和说话的,而号子便是最早产生的民间歌曲,主要是人类祖先在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及各种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呼喊声,或者是为劳动收获时敲击木棒、石块及手舞足蹈时发出的歌唱声与欢呼声,即所谓的“劳动号子”。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社会也产生了阶级与一定的分化,自然歌曲也在发展中被不断标志和印记,到了阶级斗争时期,统治阶级人们主要利用歌曲作为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以方便自己歌功颂德,传播丰功伟绩等,反之劳动人民也利用歌曲作为一种反抗统治阶级的武器。民歌受到尊崇与欢迎是在我国的西汉时期,其间汉武帝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民歌搜集与整理的音乐管理机构,即“乐府”;而在南北朝时期,民歌开始出现了区分,主要是根据南北两朝的地区差异,南朝的民歌风格主要以清新、活泼为主,北方的民歌以奔放与豪气为主;到了中国社会局势最为混乱的明清时期,民族阶级斗争严重,导致当时的人们思想异常活跃,为了响应时代的号召,其中反封建、反侵略成为了民间歌曲中的主要内容。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的发展主要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受当时社会局势动荡的影响,歌曲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中国人民的政治革命和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历史故事。在1949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歌创作也得到新的发展,体现在歌曲题材更为新颖和丰富,风格更为轻快、开朗及活泼[1]。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当时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局势,展示了新兴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与向上感。
二、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体裁特征
由于我国有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所以不同时期各地区的民间歌曲也有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体裁特征。根据当代音乐领域的划分,按照体裁特征主要将民间歌曲分为三类,号子、山歌与小调。
1、号子
实际上我国的民族民间歌曲就是由“号子”演变而来的,也可称为“劳动号子”,是古老的祖先为抒发感情和表达劳作精神而发出的一种声音。在其劳动过程中,为了调整呼吸并统一步伐,以致他们自身能在放松又愉悦的心情中进行劳动活动,所以常常发出呐喊声和欢呼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改造,号子被慢慢美化加工成现如今人们听到的民歌。
号子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是音调上粗犷有力,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领众和与领和交替,以此来加强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能更快的提高劳动效率;第二是有固定的节奏,劳动节奏与号子节奏通常是紧密结合且有较强的律动性;第三是领唱者的唱词带有即兴性,而众和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或重复型。
2、山歌
所谓山歌,指演唱者在山林野间和坡头林间演唱的歌曲,主要特色有高亢曲调、节奏悠长优美且声音嘹亮。不同地域之间的山歌种类不同,如黄河流域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安徽的“挣颈红”、内蒙古的“爬山调”,“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和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等。耳熟能详的要数广西山歌《刘三姐》,其中的演唱方法“对歌”具有一定的节奏性与趣味性,体现出坦率自然与淳朴真实的劳动人民的特点,形成了一种酣畅淋漓、心旷神怡的听觉效果。
3、小调
小调解释为:一种基本上摆脱了实用性功能的制约,成为独立的以表现型功能为主的音乐体裁,是人们在日常娱乐及劳动生活中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间歌曲,在民间的婚丧嫁娶中广泛应用。由于职业艺人或者半职业艺人的传唱,使得小调与戏曲、曲艺等方面也產生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艺术方面小调是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小调大多是分节歌的形式,即对多段歌词或统一曲调进行反复吟唱,特点有:歌词具有多种格式,七字句、长短句、常见的二句和四句、非对偶性结构句式三句与五句;衬词丰富多变且极具格律化。
三、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演唱技巧
1、正确的呼吸方式
演唱者具有好的声音,才能唱出好听的歌曲,这是进行歌曲演唱的最基本条件[2]。据对多名演唱家的声乐教学和舞台演唱经验的研究中证明,正确的呼吸方式是演唱好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重要环节,是达到歌声优美动听的必要途径。在音乐界中有一说法,“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可见采用正确的呼吸方式对歌曲演唱的影响。胸腹联合式是演唱民歌时通常被采用的呼吸方式,也是一种比较科学和先进的发声方法,能够促进演唱者在演唱中胸腹的协调与配合,而且能提高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同时控制住气息。当演唱者在进行胸腹联合呼吸时,要根据所唱歌曲的不同,掌握好气息的强弱及呼气的方法。
胸腹联合进行呼吸时,会有非常明显的气息支持点,主要位于人体的下肋和横膈膜两边。气息支持点能够扩大演唱者的声音音域,使其声带保持良好的弹性,但需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不然会出现高音卡壳、声音僵直、脸红脖子粗等负面情况,所以正确的呼吸方式在演唱民族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准确的咬字吐字
语言是民族民间歌曲的演唱风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民歌的唱法直接联系着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所以歌曲对于语言的掌握有着较高的要求,演唱者不但要准确的咬字吐字,而且要做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要达到该标准,必须按照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的知识,对每个字进行字头、字腹、字尾的拆分,其中字头指每个字的声母部分,字腹和字尾指韵母部分,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将字头部分唱清楚,准确的找到声母发音的重点着力部位。另外要做到歌曲吐字清晰,在演唱歌曲中要尽量将口腔充分打开,正确归韵,这样音量才会增大,咬字吐字才会准确,与听众产生的共鸣效果也会更好。
3、表现歌词的情感内容
有不少的民歌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只考虑到歌词的内容和歌曲的演唱技巧[4],并不能突破歌词的字面含义,这就导致了即使达到了准确的咬字吐字,却不能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内容,其歌声仍然缺乏感染力。因为咬字吐字的清晰不是评定歌曲演唱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在民间歌曲的演唱中,演唱者首先必须把握好歌曲蕴含的内涵及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歌词的情感内容。其次歌唱者在演唱歌曲前应把所唱歌曲的地域文化、民族特点及历史背景等全方面了解清楚,分析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在演唱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歌曲所表达的情境里,把歌词中蕴含的内容与感情传递给听众。此外,选择适当的演绎方式也极其重要,例如音色中的明与暗、音量上的大与小、音调上的高与低等都要做到收放自如,再配合节奏、旋律、和調式上的变化,使整首声乐作品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4、表达出民歌韵味
韵味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元素[5],也是声乐艺术的一个艺术特征,同时也是民族民间歌曲的灵魂与民歌演唱艺术的精髓。由于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演唱艺术是继承、发展和提炼了传统戏曲的演唱方法,所以逐渐形成了民歌演唱的特殊技巧,主要是“以情润腔”、“以字行腔”与“以声拖腔”,根据不同的演唱内容和歌词情况,还可以采用顿连音、揉连音或荡连音等连音方式进行演唱。所以演唱者要善于采用多种不同的润腔方法,将民歌演绎出其独特的韵味,最好能充分表现出民族特点与艺术特色,如此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歌唱是一门综合性的演唱艺术,是由作品的内涵、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演唱技巧、演唱风格与语言特征等多方面构成的,演唱者在演唱技巧上要有正确的呼吸方式、准确的咬字吐字、表现歌词的情感内容和表达出民歌韵味等方法,只有把这些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把握好歌曲的体裁特征及演唱技巧,将真情实感充分融入到歌曲当中,方能演绎出优美动听、声情并茂的民间歌曲作品,显现出我国民族民间歌曲在艺术上的强大实力。
参考文献:
[1]李艳.从《中国好声音》看个性化发声技巧应用与培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1):120-121.
[2]周磊.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的体裁特征与演唱技巧初探[J]. 音乐时空,2014,07:37-38.
[3]崔保亚. 美声唱法与黔西北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技巧的融合研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声乐教学为例[J]. 北方音乐,2014,11:68-69+233.
[4]赵伟晶.合唱《牧歌》的独特艺术处理[J].北方音乐,2015,35(17):147.
[5]康婕洵.《沁园春·雪》五首独唱曲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10.7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