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果溯因 曲径通幽
2016-05-14杨琦晖
杨琦晖
如今,“思辨”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种作文交流会上,但作为考场创作主体的学生很多却依旧茫然,感觉自己也似乎写出了像模像样的议论文,有观点,有跟观点相关的事例,可得分依然不高。更让学生不解的是,文章为什么没有思辨的力量?那么到底什么是思辨——《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的思考。据此,孤立的判断、与其他判断并不构成某种联系的判断,在议论文中是毫无意义的。
当下的好多作文辅导课,俨然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学生很难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真正有助力的技能。既然学生那里有需求,教师应设法改革知识传授方式,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低效运行的作文指导,往往跟求全的指导分不开。诸如一节课从审题讲起,又谈及立意、材料运用,结构组织,语言形态等,这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交流,学生从中多只能习得概念化的印象。梁启超先生关于作文教学,曾提出“集中力量攻其一点,务使有所得益”,而且聚焦一个小的课题来探讨,精耕细作的效果比求全的课堂效果还是要好很多。
新材料作文由于相对难以套作,成了目前考场作文的新宠。命题者往往提供一些材料,让考生自选角度谈看法。而学生的很多作品,只就事论事,难以触及现象背后的个中缘由。所以学会推理,对于写就具有一定思辨力量的议论文是有较大裨益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认为“所谓推理,从思维过程的实质上来看,主要是一种思索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过程”。因果论证始于关联,一种关联可能有多种解释。情况有时很复杂,应向着可能性最大的解释努力。例如苏洵《六国论》开篇就抛出迥异于他人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行文至尾,又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胁”,也即对赂敌作了更深层的原因推敲,由表及里,认为“怕”才是根源。
我曾就“由果溯因”一课题专门开设了一节思维训练课,毕竟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构思,作文说到底还是想的问题。课堂先以热门电影《老炮儿》的网友评论引入,在一堆评论中让学生挑出能说服你去看的理由,让学生明白空泛的评论是缺少说服力的。教师应还学习的大权给学生,唤醒学生的审问意识,使学生的头脑不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成为一把被点燃的火把。在其有了感性认知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强化:
喜欢你 因为那双眼动人,笑声更迷人
喜欢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
喜欢你 因为我不喜欢别人
喜欢你 因为一见你就心跳,就开心
喜欢你 因为别人都觉得我们很般配
喜欢你 因为我一直默默注意你
我让学生从上面的表述中,选出他们认为最有说服力和最缺乏说服力的理由。由于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知识为教学的起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欲望,以往作文课堂集体失语症的现象不见了,课堂瞬间激活了。学生一番思考、讨论后,最有说服力的主要集中在“因为我不喜欢别人” “因为一见你就心跳,就开心”“因为我一直默默注意你”,最缺乏说服力的主要集中在“就像老鼠爱大米”。然后学生进一步叙说选择的理由,在研讨中学生逐渐意识到,可以从理论、一般原理(包括常理)上找原因,也可以从一些既成事实上找原因,从类似的事实和现象上找原因。之后,学生根据“喜欢你”的实例按论证的力度强弱对上述三类源头进行排列。学生在鲜活的例子面前,能较好地明晰理论、一般原理(包括常理)最有说服力,对应“因为一见你就心跳,就开心”。其次是一些既成事实,如“那双眼动人,笑声更迷人”。最弱的是类似的事实和现象,如“就像老鼠爱大米”。
另外,“我不喜欢别人”跟“喜欢你”没有构成应有的因果联系,不喜欢别人也可能不喜欢你,属于强加因果。“我一直默默注意你”跟“喜欢你”,两者孰因孰果值得思量,一般来说,正因为喜欢你,所以才会一直默默注意你,属于因果倒置。而“寝室同学都觉得我们很般配”作为理由不够真心,属于不充分理由。由此,学生原有的观念、认识,因为特殊事件的介入,形成冲突、碰撞,促成自我的反思、领悟,建构了新的观念、认识,对因果关系有了更深层的认知。本人不失时机地讲述了对于给定的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道理上找原因,从一般推断个别,展开演绎推理;从事实上找原因,从个别推断一般,展开归纳推理;从类似的事实或现象上找原因,从个别推断个别,展开类比推理。当然,类比推理最好跟其他的推理配合使用,以增强说理的力度。
以点带面,关乎特定材料背后的宏大社会背景,据此也能找到原因。以浙江2013年高考作文题为例,当年考题是三句话说“童心”,关注了童心早泯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早泯?因为我们很多人的心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物所催熟,总觉得成熟是个褒义词,因而刻意地求快,过早地成熟。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让我们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很多原有的纯真与美好。2014年“门、路、大学”,读大学是多少人的梦想,但如今好多天之骄子得到了也就止步了。或许他们只看到那是一扇门,高考是敲门砖,看不到门后的更为广阔的路。2015年“文品与人品”的命题背景或许是命题者看到了在学生的作文中真情实感更多沦为虚情假意,通过套作来骗取高分的不乏其人。由主体“我”放眼客体“我”,用心关注生活,积极叩问心灵,形成头脑风暴,能使思路更为开阔,能使文字更具张力。
教师分享个人见解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一条思维的路径,让他们对个体原因、群体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等概念化的词汇有真切的理解。显然,课堂不应是教师抛问题,阐释问题,而应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产生问题,共同研讨问题,课堂解决不了课后继续研究。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堂,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问题研讨。
我接着又以两个小思考题来辅助因果思维的运用。其训练的要义是让已经心动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行动。第一则是两幅网上疯传的神似图,若干年前一个男子躬身卧榻手持烟枪,若干年后的今天一个男子躬身卧榻手按手机。让学生先用一二个字高度概括两图的共性,“瘾”“上瘾”很快从学生口中迸出。进一步剖析鸦片为什么会上瘾,手机又为什么会上瘾,手机为什么会剥蚀人们的生活,使公众沉沦,成为新时期的精神鸦片。学生在会心一笑后使自己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了新的审视角度。第二则是去年年底网络热议的一则新闻报道。“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正是这首只有13个字的短诗,获得了湖北“咸宁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奖金10万元,可谓“一字千金”。为什么会有争议?字数的多少与诗歌好坏有因果关联吗?怎么样的诗才是所谓的好诗?多问几个为什么,能让我们对这一现象看得更分明。
批判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课程应当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并将课程作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元素。教学进行到这里,我给出了一篇来自身边的学生习作,让学生打分并阐述理由,让他们特别留意文中由果溯因的技法运用。文章附下方:
乐在其中
不知,从何时开始,原本对捡地上一块钱不屑一顾的人们,竟然陶醉于有可能只收获几分钱的抢红包游戏当中。
一开始,我也非常奇怪,一个抢红包的小功能仿佛一夜之间,出现在了各大应用程序上,基本上有智能手机的人都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爱好,在我的认知中,世界上找不出兴趣爱好百分之百相同的两个人,所以,在我原本的思维中觉得,一样东西做得再好,也不可能牵动所有有条件的人投入其中。但是,现在,我知道我的认知错了,因为,抢红包它做到了,凡是有条件有时间的人都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发红包这种传统方式已慢慢被人淡化,迫切需要一种新方式来使其充满新的气息,抢红包也就应运而生。还记得2月7日左右,支付宝抢红包的咻一咻可谓是被咻的热火朝天,成百上千万个红包几分钟内被一咻而空。如果将这些共同参与咻一咻的人放在一个足够大的空地上,让他们一起点击手机,那场面是如何的壮观。
其实我觉得,玩抢红包的人并不一定在意抢到的钱多钱少,自己是赚了还是亏了,有没有人只抢红包而不发红包。他们,感受的是参与其中带给自身的乐趣。比如一样美食,自己一个人吃是吃,一群人和自己一起吃也是吃,但是一群人吃的时候,会有抢的成分包含在其中。当然,抢是不含有恶意的。我们通过这种抢而获得东西的同时也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感,如果是美食,就会觉得它更加的好吃,而自己一个人吃,吃着吃着也就不想再吃。抢红包也是这样。
抢红包同时也是一种分散在各地的亲朋好友互动的一种方式,而且不受人数限制,只要有条件有时间的都能参与其中。通过抢红包来和他人沟通,因为抢的面额小可以抒发内心的郁闷,因为抢的面额大可以分享自己的快乐。
虽然,只抢到了几分钱,但是,我觉得很快乐,相信有很多人有着和我一样的感觉。
抢红包,我乐在其中。
这篇文章又在课堂刮起了一阵风,由于是身边的同学作品,也是他们在假期曾经写过的题目,学生再次沸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打分和谈理由。以60分为满分,最终汇总的评分在38-46。除去结构、语言等存在的问题,对于作者剖析的抢红包现象高温不退的原因在于抢的乐趣的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特别肯定用“抢美食”现象来类比“抢红包”,生动贴切,把“抢”的要义凸显。当然也有同学质疑“发红包这种传统方式已慢慢被人淡化”有违事实,只能说人们不满足于发红包这种传统方式。那么为什么不满足发红包呢?从常理来看,“发”带有明显的被动意味,且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礼节。而“抢”则更多主动性,能极大地唤起人的好胜心。还有同学指出“只抢到了几分钱,但是,我觉得很快乐”,为什么作者会由“非常奇怪”到参与其中并感到快乐?稍加分析,个中奥妙还在于“抢红包”具有刺激性,有不可知的悬念。从群体心理来关照,抢到的人哪怕只有一分钱也感觉很好,因为跟没有抢到的人相比感觉运气还是不错的。至此,“抢红包”红火背后的原因已经不只是“乐趣”,还探求出了形成乐趣的更深层原因,诸如“群体活动、超越空间、主动行为、充满悬念、象征好运”等等。
“抢红包”习作评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价值的审美追求,使他们有一种智力探险的感觉,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心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从某种特定现象中通过多个角度探求原因,有助于学生思辨思维的逐步养成。而找出后再学会“摆”的技能,诸如先因后果(因此、造成),先果后因(因为、为什么,原因是),由果辨因(“是因为,是因为,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或“不是,不是,而是……”)则能让学生将由果溯因的思维能力切实转化为有一定逻辑思辨的文字。课堂后半段时间设置为修改自我习作环节。建议可以借鉴苏洵《六国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深度研讨;也可以按原因的主次,像剥洋葱一样逐层呈现,引领读者随文赏景,启迪思维。
思辨思维非一朝一夕能够获得,但从教者倘能拥有情怀与眼光,积极投身整合与开发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引领与伴随,或许能给渴求突破瓶颈的学生一支长篙,让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于平淡无奇中再添一味芳香,实现思维的拓宽与深入;在看似一团迷雾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在疑似山穷水尽时照样能柳暗花明。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正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