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共话语文
2016-05-14崔成志
本刊讯 《中学语文》读者群于2016年3月18日晚以“语文课是干什么的?”为话题举行了在线专题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从晚上八点开始,交流研讨了两个多小时。主持人邀请了于保东、赵广志、陈金海、杨万得、董水龙、丁雪松六位老师担任主讲嘉宾,主讲嘉宾阵容强大,强强碰撞,精彩纷呈。在线网友积极互动,见仁见智,亮点多多,热烈的研讨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广大教师对“语文课是干什么的?”的迷惘,达到了在线研讨的预期目的。
本次研讨首先由主讲嘉宾于保东老师发言,于老师从三个层面阐述了语文课堂应该干什么:明确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找准自己的课堂定位;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本,摆脱教学的随意性;心中有学生,有效对接,让课堂滋养生命。于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应定位好课堂,明确究竟最该干点什么,什么才是主要的。于老师指出语文是人一生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快乐地提高语文能力。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从教学的内容看,应该有规定性,课堂教学也必须尽力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倾听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要求,因为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共舞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用生命共同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每堂课都应谱写一曲生命欢歌、碰出一串串灵感的火花。研讨中于老师同在线网友积极互动,精彩之处,吴滎林、王语雷、董水龙、周志恩、丁学松、何有湖、崔成志、杨虹等老师纷纷点赞,并结合各自的理解畅所欲言。
紧接着主讲嘉宾赵广志老师指出语文应该是一个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舞台。语文教学应该理解语文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教学生认读字词、了解语言,更应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教学设计应追求深深的“情”味,浓浓的“趣”味,悠悠的“韵”味;课堂实施中追求“语文味”“人文味”“书卷味”——情味解读中的人文味,趣味解读中的语文味,韵味解读中的书卷味。工具性是不可少的,人文性也是必须的!把学生的语知语用教好,传承中华文化的经典。网友何有湖老师认为语文的基本界定是“字”“词”“句”“语”“修”“逻”,而根据这些东西也是可以把课讲得很精彩的,但能够讲得精彩的老师越来越少了。
主讲嘉宾杨万得老师就“语文课是干什么的?”这一话题,从脉络逻辑阐发了“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怎样教?”等三个问题。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基础中的基础。杨老师认为“教语文=‘听、说、读、写、思”。其中的“思”包括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培养和德行、进取心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杨老师强调要在“思”字上做文章,既有“思想”“思维”“思考”的层面,也有“思绪”“情思”的层面。通过教师的教帮助学生建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挥“听、说、读、写”的设计归宿——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杨老师认为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意偏废。在杨老师主讲过程中,网友们纷纷点赞,并从各自理解的层面参与了研讨。杨虹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学中应增加学科兴趣,赏好语文美感。吴滎林老师认为语文课堂,其实就是“知识学用”、艺术欣赏和思想引导,不同的内容,教学的侧重点有差异而已。刘鹏老师认为杨万得老师的实践把语文学习生活化,碎片化,浸透化了,语文课就是学习语文应用。
主讲嘉宾陈金海老师认为“语文课是干什么的?”论题,只探究“是不是”,不探究语文课的“要不要、应不应、能不能”。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之问,追问的是语文课程的功能。真正的语文课程是什么?是干什么的?陈老师认为是传承中华民族古今一贯言文一致的言语文化。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至少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或向着这个方向成长。二是学会思维,形成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趋势。研讨中,黄硕老师认为对初中生不要过于强调用什么表达出来的,要强调阅读本身,强调文章整体感情变化。崔成志老师认为语文课体现语文课程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并不是要排斥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教学,语文课中听说读写仍然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很难想象一个基本语文素养很低的学生的人文素养能有多高。
主讲嘉宾董水龙老师指出,对于“语文课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说得明明白白,那就是“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首先,这里的“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语言,是指汉民族的通用语“普通话”,文字则是指汉字。对于“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一是听人说话和阅读理解,二是自己说话和写作。听说是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由于说的是普通话,所以实际上也是书面语,是书面语的口语化。董老师认为学习普通话(也就是现代汉语)只能通过“作为语法规范的”“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去学习,也就是说,语文课里教学语文,主要就是教学现代典范白话文书写的书面语。其次,对于非北方方言区的人来说,没有阅读“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这个基础,就免谈听说和写作,所以这是语文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语文课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有很多: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等,都很重要。紧接着董老师以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学文本阅读为例,指出语文课里阅读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阅读,读懂文本说了什么,再进一步就是为什么要这样说。总之,语文课要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学生作文的方法。网友热情参与,韩丛文老师借用钱梦龙老师的观点,认为自能读书和自能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大目标。崔成志老师认为语文课要考虑干什么,同时也应研究怎样干,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没有语文知识就没有语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最后主讲嘉宾丁学松老师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李白的《蜀道难》和第三单元韩愈的《劝学》为例,认为语文课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训练(或阶段性目标达成)是理性形式承载下的非理性内容的自由表达。非理性是哲学范畴的和理性对立的概念,它包括感性、想象、情感等,非理性的内容以理性的形式和谐地呈现,是语文独特的美。语文课也会因此而更富语文味,同时也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非理性内容旨在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积淀人文素养,而且在表达非理性内容时,学生自主性较强,这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理性是对感受性内容进行非感受性处理与表达的思维方式,理性的形式即课文(或师生表达)的内容的结构、逻辑思维、表达技巧等,理性形式让语文具有工具性功能。理性在作品中永远存在,即使是后现代作品中的极端非理性的思想内容,最终也要以理性形式来承载。理性形式和非理性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和训练可适当侧重,但不可偏废。非理性和理性内容最终都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应用来巩固和掌握。理性形式和非理性内容的融合是语文课上应该做的。研讨中群友们积极建言。袁军老师认为教学法需要,但是教学内容更重要。陈春鹏老师认为应把课堂百分之六十五的时间给学生,读读文本,品品语句,说说感想,要从学生的视角处理教材文本,而不是从教师成人化的角度处理文本。
[作者通联:安徽怀远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