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边生成,一边比较

2016-05-14孙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冬景郁达夫江南

孙涛

潘新和教授曾说:“真正高质量的阅读,有赖于写作的推动。”《江南的冬景》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它语言简约洗练,意境柔和淡雅,思路清晰明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构上都值得学生去深度体验、模仿和赏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生成出自己心中的“这一个”,再和郁达夫的“那一个”进行比较,催生出“真正高质量的阅读”。

一、通过写作生成“未曾预约的精彩”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进行弹性化的教学设计,以教学重难点为基点,然后再由基点触发学生的拓展性联想,或预留一些发散、生成性的由头,或直接由学生疑惑发起,但无论采取哪些方法都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灵活选择。该放手的要大胆放手,只抓关键而不线性规定教学步骤;该精细的要深挖细究,充分考虑课堂上的每一种可能。请看笔者在执教《江南的冬景》时的片段:

师:看到题目,大家会写什么呢?

生:我会写江南冬天的自然美景以及人们的那种悠闲惬意之情。

师:具体到美景会写什么呢?

生:我在寒假的时候去南方旅游过,我会从旅游者的角度写江南冬天的鼋头渚、灵山大佛,会写小雪中的拙政园、狮子林,会写太湖之滨、黄浦江畔。

生:我会写初冬的小雨,冬日的阳光以及隆冬的飘雪。下雨时,雨在伞上奔跑,人在伞下行走;风裹着清凉拂面,人循着小路回家。阳光下,会有孩童嬉戏,会有老人谈天,会有暖暖的情愫呈现……雪飘时,冬天从半掩的门前穿过,朔风携着铃声邀约,猝不及防的雪花会跌入心房,和我闲唠一生的情话。

师:语言和意境都非常美,但有什么不妥吗?

生:江南的景色不突出,北方也有小雨,也有阳光,也有飘雪。

师:若让你选,你会选些什么景色呢?

生:我选江南的雨,但它和北方的雨不一样,江南的雨缠绵、多情。在如烟似雾的朦胧中,我会把镜头拉远,看到纵横交错的河道静静流淌,我会把镜头拉近,看到乌篷船穿过小桥,老艄公坐在船舱里悠闲地喝着花雕酒。

生:我选江南的花草树木。在北方百花凋零,万木萧瑟的时候,江南还能看到或红或白的无名花倔强地开在枝头,还能看到匍匐在地的杂草更深处泛着嫩嫩的绿色。

师:同学们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江南的气候、地域特点以及其特有的景色。当然不是所有的同学对江南的冬天都有切身的体会,要写得契合江南的特点确实很难,我们看几张江南冬景的图片,你喜欢哪一幅,拿起你的笔来进行具体的描写。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生:我写的是那张飘雪的图片。喜欢飘雪的傍晚,走在青石路上,看绿水萦绕着白墙,雪花洒落于青瓦,背后的脚印随意涂抹着歪歪斜斜的小路。或走或停,全凭喜好。若落脚在挂着大红灯笼的小院旁,我会侧耳倾听,听鸡是否会鸣狗是否会叫,女主人是否会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若驻足在一片树林边,我会细细观察,看稀疏的枝桠是否和雪共舞,枝上的叶子是否已经落尽,路灯下的树影是否会倚着小路休憩。

生:我喜欢那张江南村落的图片。小桥、流水、乌篷船,流溢在水墨江南里;微风、细雨、油纸伞,徜徉在青瓦白墙间。多想背着背包,独自一人,从那幽深的小巷中穿过。想雨天里穿过,静听雨滴喃喃的对唱;想深夜时穿过,拣拾老人遗漏的月光;想白天里穿过,看着枯叶散落一地的宁静时光。或走或坐,或看或想,向古老的石墩晾晒自己的过往,悲伤与快乐;向斜斜的栅栏吐露深深的情愫,过去与未来。风吹着白云在奔跑,树揣着往事在思考,我从小巷子飘然而过。

师:大家充分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语言也非常精美,若把这些材料组织成篇,该怎样做呢?

生:若是以旅游者身份来写,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最好,随着游踪的变化,不断展现江南不同地方、不同时令下的景象。

生:也可以采用时空交错的手法来写,几幅图画以七巧板的形式组织起来,但要考虑到详略。

生:可以采取对立相成式的结构,交错描写江南和北方的冬景,在对比中表现江南冬景的特点,突出江南冬景别样的风情。

以上是关于《江南的冬景》开头部分的师生活动。教者先以题目为切入点,对学情进行预判,为生成提供“息壤”。然后再让学生选一选所要写的江南景象,在交流中让大多数学生对江南冬天的景色有了大致的认识,接着出示一组江南冬景的图片,让学生去想象着写作。学生刚刚学过《前方》这篇摄影散文,了解了摄影散文的写法,完全有能力表达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最后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把所想的和所写的组织起来,建构出一篇文章的大体模样。

二、通过比较发现更多的“生成点”

通过上一环节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自己的兴趣点、困惑点,然后由此切入,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有比较,有碰撞,有质疑,必然会产生许多“生成”。教师充当助学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偶然因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灵活调整课前预备的知识序列,根据学生旁逸斜出的“意外”和“陌生”进行灵活多变的互联和聚焦。

师:快速阅读文章看看郁达夫写的和我们想的、写的有什么异同?我们从写作内容、语言、思路和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生:在内容上郁达夫写了曝背谈天、午后郊野、微雨寒村、江南夜雪、旱冬闲步等五幅图画,我刚才也想到了这些。但郁达夫写的特点更鲜明,突出了江南冬天的可爱、生气、迷人、美丽、快活等特点,而且他描写更细腻,第五段写的植物我没涉及,他却写得色彩亮丽、生机盎然,不在那儿生活,不细细观察是写不出来的。

生:作者还写了北国和闽粤一带的冬天,我没有想到。作者通过写北国和闽粤一带的冬天来和江南对比,突出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和温暖的程度,即使人不身临其境,也能感受到江南冬景的特点,确实值得学习。

生:都写了江南的雪景,但写法不一样。他引用了四首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是虚写,我们是实写。

师: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他注意到写法的多样性,虚实结合使文章显得跌宕多姿,还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充满诗情画意。

师: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我们上边没有想到的用北国、闽粤一带来和江南冬天的对比。郁达夫写的特点更鲜明、描写更细腻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呢?

生:他的语言像流水一般,笔随意转,自然有致,随意洒脱。

师:他的语言看似随意,但却是其匠心所在。我们自己写过一句话“枝上的叶子是否已经落尽”,郁达夫也写过相似内容的一句话“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大家看看“落”字好?还是“脱”字好?

生:“脱”字更形象,树叶像人脱衣一样,一层一层的,缓慢而又自然地变化着,写出了一个过程,突出了树叶之多,说明了江南的冬天不甚寒冷。“落”就是掉下来,体现不出这方面的意思。

师:文中还有很多体现作者用词的匠心,展示出词语的那种形象美、意蕴美、逻辑美,我们现在只细读文章的第二段,来咀嚼咀嚼语言的美。

生:我觉得“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中的“放”字用得好。作者用一“放”字赋予大地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体现冬天昼夜温差大,又勾出江南水气的丰富,晚上内敛白天发散,不像北方一直干冷。

生:看到“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这一句,我想到三仙姑的脸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赵树理用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是刻意丑化三仙姑,郁达夫也是幽默语气,但却给人无限美的想象,相似的比喻不同的效果。

生:“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句作者连用三个“又”字说明每天都鸟声悦耳,每天都温润清新,每天都闲适惬意。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再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五幅画面的组合,但是它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章法的,作者表面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从早上八九点钟写到第二天的清晨,实际上是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刻画出江南冬天的全貌,思路清晰明了又相当严谨。刚才说的“七巧板”的结构很新颖,但也容易杂乱无章。

生:我喜欢“江南夜雪”那一段,我觉得他引用的四首诗也是有时间顺序的,是从日暮到第二天清晨。

师:读得很细致,说得非常好,我被感染的马上成了“郁粉”了。

生:我有一个疑惑,作者引用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可能不准确。前文说江南的冬天是明朗的、温暖的,是“含的住热气”的。所以我感觉引文中的“深”字不是描写江南的,而更像是北方的雪景,江南的雪不能用“深”吧?

生:作者的引用还是有深层含义的,四句引诗不仅是按照时间顺序,还层层深入:欲雪——微雪——风雪——深雪。但我觉得“风雪”和“深雪”都不准确,不符合江南冬景的特点。

师:我们刚刚说要好好咀嚼词语,这立刻就咀嚼出错误来了,说得还相当好,有凭有据。看来我们和高手过招,不能满眼都是仰视,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能把皇上拉下马。郁达夫和我们的写作都有优缺点的,只不过他比我们好那么一点点,只要我们善于学习,虚心学习,下一篇名篇就是我们的。

在师生、生生、生本比较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进入生成之路,让他们在这条充满无穷变数的道路上,思维像风自由无忌,细品如茶香韵悠远,讨论如水跳跃奔腾。束缚少了,自由多了;灌输少了,诱导多了;批评少了,鼓励多了,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什么样的“生成”都有可能出现,教学路径也会变得不可预控,教师只要对那些“意外”和“陌生”保持高度的敏感,随“意外”而舞却不瞎舞,随“陌生”而动而不乱动,灵活调整,智慧生成,就能演绎出一节不可复制的好课。

三、细品外联助推学生能力提升

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是真实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所以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不能只从内容和技法上去理解,也不能简单地从语言上去模仿,还要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以及其复杂的生活经历。

师: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深深的感情,哪些语句你印象深刻?找出来,想象一下作者的神情和语调,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回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生:“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生:“空言不如实践,这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师:在文中反复提的一个动作是什么?

生:散步,作者最少提了四次。

师:很好!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生:这篇文章写于1935年,这段时期是作者的思想低潮期。在这之前他被自己一腔热忱促成的“左联”公然除名,在婚姻上又有婚变的困扰,经济上不堪重负而举家迁往杭州。

师:我们综合以上所有信息,作者真实的情感是什么呢?

生:一个人在外面的世界被撞得头破血流,回归故乡才能感到故乡真美!

生:他描写的江南是他心中的乌托邦。

生:当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温暖的时候,他就会向大自然敞开怀抱,归隐自然,赞美自然,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生:他内心应该有挣扎,对待他这样有着爱国情怀的作家,“得失俱亡,死生不问”,那可能吗?就是可能也是暂时的。

生:在一个需要人人为国效力的年代,一个愿意为国效力的人却挥毫泼墨抒发着自己的小资情调,我看到了辛弃疾的身影。

生:在这幅水墨长卷中,我看到一颗孤独的灵魂,他就像任性的孩子,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在呐喊、在张扬、在与众不同。

生:他的散步不仅仅是身体的散步,更应该是心灵的散步。

师: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郁达夫,我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多,我们心中的郁达夫也会随着变化。

散文之美,不仅仅因语言的华美、思维的缜密、技巧运用的娴熟,重要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就是这种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情感投射到万景万物万事之上,才营造出作者独具魅力的“这一篇”。郁达夫的散文是贴近自我的,是情感深邃的。学生只有握住作者情感之牛角,然后探寻作者围绕此情而发了什么,怎么发的,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当然教师的任何高明的讲解都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老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文中有效信息,适当引入相关材料,然后让他们去感悟、生成。学生自己生成的,即使很幼稚、很蹩脚,但终究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个”,必然会刻骨铭心。或许如此就能给学生留下终生思考的“由头”,语文也就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作者通联:江苏丰县梁寨中学]

猜你喜欢

冬景郁达夫江南
《太湖冬景》
东北冬景
七绝·冬景(外一首)
大德歌·冬景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