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的策略
2016-05-14杨和明
【摘 要】家庭是人生中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将孩子托付给一方父母,远离家乡到异地务工。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便出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广大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策略
身体健康对于每一位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健康的含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现状
素质教育虽然一直是我们教育者的口号,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实施。笔者通过对所任教学校及周边类似学校留守儿童的多年调查及深度访谈发现:部分学校以及部分教师仍然片面的追求教学成绩,从而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造成了他们对学习产生紧张焦虑、对教师产生害怕恐惧、对学校产生厌烦甚至是逃学的现象。
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以至于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不信任感和自卑感。少数留守儿童不愿主动与周边的人交往,甚至对周边的人产生心理上的恐惧和敌意。个别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抱怨,甚至是怨恨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因此,留守儿童即使有一些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也不敢向自己的监护人倾诉,一直压抑自己的内心情感。长期以来他们的性格越来越自卑拘谨、消极冷漠。有的甚至是胆怯害怕、易爆易怒,最终导致他们走向自我封闭,甚至产生行为退缩。
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状况,如果长期心理上得不到疏导,情感上得不到依靠,情绪上得不到安抚,进而会影响他们的社会性行为。比如有的留守儿童经常违反学校相关规定,在学校迟到早退,打架斗殴,不服教师管教等现象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社会上偷盗抢劫、抽烟酗酒、甚至拉帮结派等现象影响周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心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应试教育政策及制度的相关规定,误导部分教师认为只有片面追求教学成绩,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宗旨。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资源及教学条件的短缺等客观因素。以及少数教师教育理念的扭曲,个人思想的弊端等主观因素。导致教师在抓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忽视了素质教育的真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人生中的关键期,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常年、甚至多年不在身边。他们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基本上是打电话或是偶尔电脑视频。有的父母打电话的次数相对较少,即使打电话也只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忽视对他们的心理关怀。部分家长为了弥补对孩子缺失的爱,增加他们在物质方面的享受。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任性、好逸恶劳、浪费奢侈的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亲子关系逐渐疏远,同时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家庭管教,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不良社会性行为。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甚至是叔叔、阿姨等。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敦促学生的学习,进而造成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他们平时除了忙于自己的事情之外,还要照顾家庭,无法更多的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方式及性格特点等。进而造成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价值观念偏离等不良心理现象。
三、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就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一个人只有得到了自我肯定,内心感受到了温暖,才会真正的幸福,留守儿童更是如此。因此,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是解决留守儿童不良心理现状的关键。
积极完善的国家教育政策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政府对留守儿童也特别关注,相继出台了一些改善留守儿童不良现状的政策。比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更换合格校车等措施。这些政策无形的关注了留守儿童的生活,但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些政策实施还不够到位,有的制度还需要后续的完善。当然只有彻底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才是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
积极主动、全面彻底的实施素质教育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二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几乎都落在学校和教师的身上。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智育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德育和美育。在追求教学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过程,注重他们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养成性教育。比如在关注孩子们学习的同时,加强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管理及在校的各种表现。同时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课外活动,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展示他们的才华,进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学校要经常开展各种主题班会,尤其是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等相关主题。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关爱他们的不同方式,理解做父母的艰辛及苦楚,逐步培养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特殊感情,进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针对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聘请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到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难题及困惑。
教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积极教育及养成教育的培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学校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给与他们润物细无声、春天般的温暖。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尽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淡化他们的缺点与不足。对孩子们的成绩要进行正确、综合分析,不能过多的批评、责备孩子,要尽可能的鼓励、表扬孩子,引起孩子与教师情感的共鸣。为了全面准确的把握孩子们的心理活动,教师要经常电话访谈家长或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师。因此,家长要在百忙之中多与孩子保持电话联系,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他们的生活及心理变化。比如每天晚上打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家的饮食及穿衣情况。并关注他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有什么问题及困惑,以及和他们小伙伴的关系等。同时家长更要与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经常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及问题所在。根据孩子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与老师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培养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与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笔者希望媒体在报道留守儿童事件时,多传达一些正能量方面的信息,而不是负面的、极端的事件。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在关注他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留守儿童更要用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梁艳丽.城镇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杨会芹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作者简介:
杨和明(1970.8~)男,汉族,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