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策略与实践

2016-05-14徐春燕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6期
关键词:木炭概念图化学

徐春燕

学习不是知识的灌输与强塞,应该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感悟,那么,情境到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怎样的作用,对于初中化学学科又应该如何进行情境的创设呢?本文就该话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的教学价值分析

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的多重发展,而知识与能力不是灌输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发现,笔者认为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探究式学习应该理解为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情境”就是一个核心关键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

1.借助于情境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原动力所在,而兴趣从何而来?显然考试是提不起兴趣的,兴趣需要我们教师去激发,情境的创设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正情感和兴趣的重要抓手.

例如,选择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化学现象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有趣的化学实验,能够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好奇心;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动态的化学现象,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境驱动兴趣的生成,进一步带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2.借助于情境促进知识的理解

将知识蕴含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去分析和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比直接给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更有骨、有肉,学生在充分体验了探究过程后,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有深刻的把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挖掘出化学现象、化学问题背景下的化学本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提升学生解决化学中的原始问题的能力.

3.借助于情境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从教学目标上看,前面两点分别涉及到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的达成,在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达成的同时过程与方法也有所渗透,与知识、情感同步调发展的还有学生的能力.由于是学生自己从情景出发探究获得的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均获得提升,探究活动中不仅仅是解决了情境中的问题,还有可能生成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新问题,有质疑、有创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严谨性得到发展.

二、初中化学情境的创设建议

1.注重学习情景的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设置首先就应该尝试着生活化这一方向,能够将化学学习和生活观察打通,提高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化学物质含量的测定在化学中是一项基本技能,也与化学知识相联系,我们可以将思维触角放大,(1)让学生去测试饮料中的VC含量,比较各种饮料中哪一种VC含量高;(2)刚刚装修好的房子如何测定其中甲醛含量是否超标;(3)列举多种生活日用品,让学生用化学方法检测其中的成分有哪些;(4)检测我们在市场上买回来的珍珠饰品是不是真的?(检测碳酸钙)等等.

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熟悉又质疑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体验.

2.注重实验情境的有效性

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重要的一环,对于实验教学的情境应该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当然在实验的呈现上应该有层次地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欲望,让观察变得更为有效和更具针对性.

例如,在设计“木炭吸附性”实验中,为了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并锻炼学生探索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木炭吸附性的视频,让学生对“木炭具有吸附性”这一知识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木炭吸附性实验,老师在蓝色的液体中,投 入较大快的木炭,观察实验结果,看到木炭脱色效果不显著.教师又将木炭敲碎,投入到蓝色溶液中,观察实验结果,看到木炭脱色效果的确明显 ,但溶液却变得浑浊.对此,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思考,探寻改进木炭吸附性实验,保证木炭吸附能力可以充分体现,又不会使溶液黑色浑浊.每个小组则会积极思考以上两个实验,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木炭吸附性实验.向第一小组,提出过滤的方式,即将木炭放在过滤网中,让木炭脱色,又不让木炭溶入溶液中,使溶液浑浊.经过实验,此种方法的确提高了木炭吸附性,但溶液依旧有轻微浑浊情况.此时,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分析问题、探索问题,最终每个小组都提出了有效的木炭吸附性实验方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木炭具有较强吸附性”这知识点,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智力、想象力,增强了自身探索能力,提升了团结协作精神.所以,初中化学趣味实验设计与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

3.充分发挥概念图的教学功能,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性

初中化学知识是完整的、有序的,我们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除了教师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探究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有利于知识记忆和学习的情境设计,其中概念图就是最佳的方式,通过概念图将初中阶段学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地进行概念间的联系与延展,提高学生知识识记和理解的有效性.

例如,“水的净化”,学生在学习后,引导学生自主绘制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

再等学生学完了这一章的内容后,再要求学生绘制概念图,学生会自然地联系到图1,图1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将其他分支有效联结,构成完成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学生透过这个概念图能够对“水”有更全面、更充分的理解.

猜你喜欢

木炭概念图化学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落雪的夜
概念图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
概念图策略在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