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

2016-05-14杨琳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学解题同学

杨琳

典型案例 M同学爱思考,爱提问,数学成绩相当不错,算得上是我的得意门生.可班上的同学和其他老师对她有不同的评价:爱给别人提意见,挑毛病,有点神经质.对此我并不以为然,直到一堂有外校老师来参观学习的公开课上,让我对M同学给别人提意见、挑毛病的行为“彻底领教”了!

或许是有人听课的缘故,我比以往更有精神,上课显得更有气势.从自学课本到自学检测一切都按课前的预设很顺利的进行着,我从较早做完自学检测题的同学中找了3个中等生改正黑板上3个学困生所做自学检测题的错误,之后又找了3个学优生分别来讲解这3道自学检测题的解答思路,我觉得学困生解题错误典型,中等生改正错误全面,优等生讲解简练、重点突出,课堂紧张而又有序,一切似乎不容挑剔、无懈可击.就在我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之时,意外的情况出现了——

“老师,我认为刚才第三道题的解答不够简便!”突然起立并发言的正是M同学,我有点慌,不知道她会说什么,果然她接着说道“有更简便的方法,应该是……”顿时,教室里静极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先是看着我,接着又看着M同学,之后又看着我.说实话,那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答应她吧,整个教学设计全变了不说,更何况她到底会完成的怎么样,无法预知,极有可能导致这节课拖堂;不答应她吧,剥夺了她展示的权利,会因此打击她学习的热情,后果可能更严重!那么多听课老师和全班同学看着我,怎么办呢?不能让课堂长时间地陷入尴尬的困境中,犹豫了一下,我说道:“你先到讲台上来把你的解题思路给大家讲一下,请同学们专心听!”其实我是要根据M同学的讲解来决定接下来的课要怎么上,果然,M同学自信地走上讲台,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草图,接着结合题目和所画的草图自信地讲起了这道题,讲的声音洪亮,条理清晰,看来她所讲的方法果然更为简便,同学们大都听懂了,后排听课的老师也很满意,而我也很欣慰,她不仅没有影响到我上课的效果,还成功地做到了锦上添花.为了让效果最大化,我顺势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交流一下M同学所讲的这个最简便的解法,进一步明确思路,并将解题过程完整写出来(M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就这样把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虽然后来的确没能完成课前所准备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我觉得M 同学的质疑成为本节课的神来之笔,使课堂变得更充盈、更高效.

案例分析 课堂是有预设的动态流程,常常会有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这就会考验教师的随机处置能力.这堂课上,一名同学由于质疑其他同学的解题和讲题而当众突然发言,作为教师决不可以为了按部就班地把教学内容完成而不予理睬学生的这种大胆质疑行为,也不能以“最终自己说了算”的思想不愿听学生所说,更不能不讲道理地强制性的让学生坐下,上述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给学生泼凉水的行为,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所导致的不良后果难以想象.老师能做的就是对他的说法试着相信,让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好的想法及时肯定,大加赞扬,对于出现的错误,应及时进行纠正,并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并要帮助同学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即使有的问题很难解决,也要耐心地给予帮助,切不可随意地放弃或忽略.

解决办法 对于同学们上课表现出来的质疑举动,教师可做如下处理:

(1)尽快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并尽可能让自己冷静思考3秒钟,准备让学生说出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尽可能给学生留足表达的时间与表现的空间,做到耐心听、用心看,这样,教师能够准确掌握事情的基本情况,并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接下来该如何对待,怎样处理?

(3)根据学生的言行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必要的质疑举动,在课堂上应当众鼓励和表扬,不必要的质疑举动,教师则可轻描淡写地过渡一下,课后再与该同学交谈,了解具体情况.

(4)课后,对于那些不必要的质疑举动,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问题与原因,尽可能地说服,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识.

引伸思考 其一:质疑来自哪里?又去哪了?

质疑,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质疑是人类源于学习需求的应激性反应,是于生俱来的.而今天我们大谈创新精神,呼唤质疑的回归,是因为质疑不再普遍,反而显得弥足珍贵.

分析课堂中少了学生质疑的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教学设计中少了质疑环节,没给质疑留下时间和空间.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怎么教就怎么学,“跟随式”的教学统治了几十年的课堂,无形中剥夺了大多数学生质疑的权利.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创造性,很难跻身高端科技,破解不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难题.二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行为和思想的利用不当,扼杀了质疑的成长.有时教师会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出差儿”,不敢让学生提问题,比如公开课上.

其二:如何让质疑回来?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另外要明确目的,处理好质疑与释疑的关系.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总之,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创造的主人,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我们务必重视质疑,创造氛围,使学生敢疑,指导方法,使学生能疑,引导思考,让学生释疑,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使之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

猜你喜欢

自学解题同学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