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机理研究
2016-05-14梁喜
梁喜
摘 要:文章以山西农业大学工会为例,对其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高校工会应当充分立足于自身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层面的动力引擎与实施层面的运作机制的特殊性,以“内外结合”机制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基石,以“双重保障”机制强化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成效,进而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工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弘扬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212-03
一、引言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主阵地,对于有力激发高校学生群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有效打造高校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主力军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此,作为团结与服务师生的重要机构,高校工会不仅在助力构建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主阵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培养高校学生担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主力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山西农业大学工会立足自身实情,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具体实践中,依托“搭建战略平台、构建支撑框架”实现动力引擎的创新,依托“内外结合、双重保障”的框架体系实现运作机制的创新,较为有效地引领了山西农业大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
因此,认真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工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赖路径与成功经验,对于完善高校学生与高校自身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学生与高校自身在促进中国梦实现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工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机理概述
以工会为主体,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的路径在经济社会的众多工会系统内已经予以遵循实施,形成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成果。事实上,基于高校系统工会与其他系统工会实情的差异,高校工会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与运作机制中也存在着迥然于其他系统工会的差异之处,主要体现为根源层面动力引擎与实施层面运作机制的特殊性。
在根源层面的动力引擎,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其一,高校学生在思维方式的灵活性与可塑性方面,相较于中小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存在特殊之处,特别是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助力高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水平的提升与弘扬意愿的强化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校的主阵地平台与学生的主力军地位为高校工会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动力基础。其二,基于高校工会具备横向密切团结教职员工、纵向紧密联系公共机构的职能,高校工会在助力发挥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与构建高校自身的主阵地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激发教职员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进而强化教职员工在助力培养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与构建高校自身的主阵地的纽带与引导地位。
在实施层面的运作机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其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在高校中得以积极而广泛地开展,既要统筹考虑宏观层面的高校引导与社会影响层面的外部因素,又要注重根植于微观层面的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创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的同时有效整合高校与社会的外部作用,形成内外合力,激发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强化高校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愿。其二,高校教职工在助力培养学生个体的主力军与打造高校自身的主阵地过程中承担着纽带作用,基于此,高校工会在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提升服务水平,维护教职工利益,进而激发教职工动力。
基于上述分析,山西农业大学工会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层面,立足于自身实情,铸造起了“内外结合、双重保障”的路径实施框架体系,囊括高校、社会与个体三大要素,涵盖工会自身作用与高校平台作用两大层面。
三、以“内外结合”机制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基石
高校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内外结合”机制时,既要统筹考虑宏观层面的高校引导与社会影响层面的外部因素,又要注重根植于微观层面的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创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的同时有效整合高校与社会的外部作用,形成内外合力,激发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强化高校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愿。落实到实施层面,即应当以高校为平台、以社会为支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内外结合”机制“外化于行”。
(一)搭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
1.创新宣教模式,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热情。个体的理论认知水平是个体自觉弘扬和应用理论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也同样适用于这一规律,其为个体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条件在于个体能够熟知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能为学生所自觉认同以及教育内容能突出新颖性和较强的感染力,客观上也即突出宣教模式的创新是激发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情的重要途径。总体而言,创新宣教模式的突破口应当注重由宣教理论灌输模式向实践灌输模式转变、由宣教单一手段向多元手段转变以及由宣教时机的普遍性到情境性转变。山西农业大学工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的具体实践中,以上述突破口为重点攻关方向,围绕以创新宣教模式为核心,遵循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宏观路径选择,积极引导全校教职工借助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思想融入学生社团、党政机构以及班级组织所开展的以竞技体育与公益服务以及社团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当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职工与学生群体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营造优良氛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意识。强调培养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主力军的缘由在于高校学生在思维与思想层面的复合性——思维的成熟性与单纯性,一方面,相较于中小学生群体,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渐趋成熟,拥有突出的多元思想诉求,更容易受到多元思想的感染;另一方面,相较于社会人士,高校学生的理想追求与思想信仰以及意志信念尚未完全为社会现实与世俗观念所渗透,在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念的培育上存在较强的可塑性。基于此,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过程中便承担起主阵地的角色,进一步依赖校园文化氛围等的塑造。校园文化氛围作用于高校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相较于社会风气的世俗性和多元性,校园文化氛围既保留了理想的纯洁性也兼顾了现实的多样性,因而也是融合了校内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综合体;强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以培育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的缘由正是基于校园文化氛围的特殊性所形成的环境效应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塑造与影响作用。山西农业大学工会在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过程中,立足于自身职能实际,注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在全体师生员工范围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征文、演讲以及辩论等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营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氛围对于高校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效应。
3.增强人文关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认知。任何价值认同不是纯粹的精神享受或者精神境界,也不能与物质利益脱离,换言之,满足物质利益是认同的基础与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能够在高校教职工与学生群体中得以顺利推进,其所依赖的重要条件即在于主体的利益能够得以充分正视与尊重,也即要求高校能够赋予主体更多的人文关怀。事实上,人文关怀的增强也有助于校园文化氛围的改善,校园文化氛围的改善依托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建设,人文关怀则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因而,强化人文关怀有助于校园文化氛围的改善,有助于强化校园文化氛围在塑造学生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过程中的环境效应。
高校工会作为基层工会组织,具有维护教职员工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能,深刻关乎高校人文关怀彰显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进而影响高校教职员工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间接作用于高校教职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效应的有效发挥。
山西农业大学工会坚持积极服务基层的工作思路,坚持积极发扬民主的工作精神,正视、尊重与维护教职员工生存权益与民主权益,给予教职员工普适性的人文关怀,有效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切实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二)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支撑框架
依托高校学生主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社会支撑框架的构造,进而发挥多元思想的引导与榜样效应。
1.引导多元思想,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环境。激活高校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强化其弘扬的意愿,依赖于多元思想对于价值的排斥与消解的消除。在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多元利益主体格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多元思想实际上俨然在改变社会民众对于价值的认同与理解,趋利主义与现实主义甚嚣尘上;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发展,价值的虚化和对社会以及政府不满的负能量进一步冲击了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西方思想在国内传播过程中也泥沙俱下,国内部分学者,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甚至对于西方思想的认识与接受出现全盘西化的趋势,这对于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解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基于此,山西农业大学工会主动作为,高度重视多元思想的影响,挖掘山西农业大学所拥有的大量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科研的专家学者的人才优势,积极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组织开展主题报告和主题讲座,强化针对教职员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依托于教职工作为主题传播媒介,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传递给本校学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营造良好的环境。
2.发挥榜样效应,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意愿。实证研究表明,榜样效应与个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愿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即榜样效应的有效发挥能够较为显著地增强个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注重发挥典型模范人物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行为表率与成效影响作用,可以起到由点到面、竞相模仿、相互感染的效果,最终形成典型的普及化的结果。
山西农业大学工会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立足校内,高度重视挖掘典型人物,以“三育人”活动感化人,以模范评选活动引导人,对接校外,以名人进校园主题讲座与故事分享,凝聚身边的模范人物,感染师生员工,引导鲜明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培育和弘扬氛围。
四、以“双重保障”机制强化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成效
基于高校教职工在助力培养学生个体的主力军与打造高校自身的主阵地过程中承担着纽带作用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工会既要以“内外结合”机制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基石,尚需要以“双重保障”机制强化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成效;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顺利推进应当既注重所搭建的高校平台与所构造的社会支撑框架作用的发挥,也应当充分重视高校工会自身提供的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作用。
1.加强工会建设,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基础保障。强调注重工会自身建设,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基础保障的缘由根植于高校工会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联系。
2.加强师德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发展保障。注重强化师德建设的缘由机理在于影响高校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愿的因素体系。
山西农业大学工会以强化师德意识与打造师德作风为主要举措,双管齐下、标本兼治推进师德建设;先后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领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法》与《教育法》以及《义务教育法》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与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练师能,正师风,树师表,育师德,铸师魂,从而为有效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在通过以山西农业大学工会为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路径机理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研究之后,笔者认为以高校工会为主体,应当立足于“内外结合、双重保障”体系的路径设计,注重以创新宣教模式与优化文化氛围以及增强人文关怀的具体途径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战略平台,以引导多元思想与发挥榜样效应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支撑框架,与此同时,依托于工会自身建设与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途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保障体系,从而形成既根植于高校的战略平台,又兼顾社会的外部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工会自身作用的全方位、多角度的高校工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震.面向人类社会的理想规范——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5)
[2] 朱志明,陈虹,朱百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3] 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 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5] 梁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学习与实践,2009(8)
[6] 杨延红.关于推进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7] 郭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1)
[8] 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2)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太谷 030801)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