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智库建设现状和须解决的顶层设计问题

2016-05-14李雪

经济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智库部门机构

李雪

编者按:不久前,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的文件,全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各级智库机构备受鼓舞,信心倍增,各级政府也在抓紧调研,依据《意见》精神,制定符合本地区智库建设实施方案,实现智库转型,建设特色新型智库。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八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戴茂林的发言论述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近年来在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本刊将戴茂林书记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戴书记,请您谈谈近年来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在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戴茂林:好的。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院智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智库建设取得的成果数量多质量好。我院每年完成各类研究报告在600篇左右,其中,平均每年约有50项重要成果获得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2012年以来,全院共获得中央领导和省领导肯定性批示成果162项,其中,中央领导批示22项,省部级领导批示48项,副省部级领导批示92项。在这些批示成果中,绝大部分研究报告为国家和我省带来战略意义和经济效益。例如,去年我院研究人员关于中俄能源贸易的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被评为2014年辽宁省直机关第三季度最佳实事。

第二,智库建设成果进入领导决策层次高。2014年全院获得中央和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成果61项(71件次),其中,获得中央领导批示成果8项,省部级领导批示成果12项,副省部级领导批示成果41项,再次保持了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关于抗美援朝问题的研究报告,先后获得多位中央领导的批示,并为我省赢得国家发改委几亿元的重大立项。

第三,被采纳和应用的科研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我院智库科研成果,大多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采纳,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并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很显著。如我院学者2014年在上海、大连、辽阳、鞍山等地调研融资平台问题时,基于我省融资经验,提出了创新机制破解资金短缺的研究报告,报告得到中央领导重要批示和部委采纳,我院学者还进京做了专题汇报。此建议提供了解决几万亿短缺资金的筹措渠道的方案。

第四,形成了有辽宁院特色的优长智库学科和智库专家。在智库建设中,我院除了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党史等10个省级重点学科外,目前还在东北亚和朝鲜半岛研究、抗日(中日关系)研究、东北抗联史、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等领域逐渐形成影响和特色,近几年我院在这些领域获得多项国家重大委托课题。同时,我院也出现了一些领军人才,如东北亚和朝鲜半岛问题研究专家吕超研究员已经成为我院国内外知名的智库专家。

记者:戴书记,请您谈谈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戴茂林:好的。在创建新型智库过程中,智库机构除了面临由单纯学术研究向战略对策研究转型等一些理论问题外,基于多年咨政建言经验,社科智库也面临体制、机制、结构等方面的发展掣肘问题。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必须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第一,科学设定智库体制定位,处理好理论智库与政府机构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新型智库的职能作用。体制定位决定机构职能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意见》指出,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我国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由此定位了新型智库机构部门在政府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现行智库部门大都是政府事业机构,政府事业部门承担政府职能机构的科学决策咨询任务。以往科学决策咨询经验表明,作为事业单位的智库部门由于在机构体制中处于弱势地位和没有政府职能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为政府机构决策咨询作用,往往是决策部门已经做了决定,智库部门为其进行佐证和论证,难以真正发挥智库的作用。特别是像社会科学院这样的智库单位一直是政府机构中被边缘化的部门,是政府机构中的弱势事业机构,由于人权、财权、物权都掌控在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手里,智库部门在发挥咨政建言功能时,有很大局限性,咨政建言只能唱赞歌,不敢或不宜纠正职能部门的问题,否则智库部门的切身利益会受到影响。

另外,事业单位往往没有资格参加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很大程度上不了解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和脉络,这使得有些咨政建言变成了无的放矢的“盲人摸象”。智库部门应该是了解党委政府全局发展思路和规划的部门,这样才能时刻紧跟党和政府的发展节奏和决策需求,有针对性、有操作性、有时效性地提供对策建议。

智库部门提供的对策报告,获得有关领导的批示和部门采用,智库部门却因种种原因基本上得不到工作回馈,这使其无法了解咨政建言的结果,更无法校正研究问题和跟踪研究问题。因此,新型智库机构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理顺智库部门与政府行政部门的关系,转变智库机构现有的体制地位,特别是一些核心智库必须减少对其他部门的依附性,增加其职能作用,发挥独立性,要从科学发展指导思想的高度,赋予其独有的智库职能,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其独特决策咨询作用,让智库机构敢于讲真话,说诤言,做实事。所以,新型智库体制定位转变问题关系到智库作用能否真正发挥到位。

第二,实施灵活权变的资金管理办法,尽快解除对现行智库经费运转的制约束缚。除了解决体制问题外,新型智库管理方法必须改革,特别是要建立适应新型智库运作需要的权变灵活经费管理规则。《意见》也指出了要深化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改革智库部门的资金管理机制。现行智库部门是政府事业单位,但资金管理则是基本上按照政府机关管理办法实行。严格按照政府机关的资金管理制度管理智库部门研究经费,导致资金管理严重束缚智库部门运转,束缚智库资金的灵活使用,限制了智库部门的正常工作运转,导致智库部门研究人员从事研究工作和外出调研的很多费用(例如,驾乘油费、出租车费、餐费等)无法报销和有限度报销。特别是到一些偏远地区吃住费用由于没有票据也无法报销,在研究经费没有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是自费自助开展研究。开展研究基本费用得不到保障,在创新活动中的合理回报就更无法保障了。应该采用智库成果“一手钱、一手货”的购买制,政府和社会组织出钱购买智库成果,这样就解决了经费和个人的人力资源付出补偿问题。至于购买资金如何使用,与购买方没有任何关系,至多就是分期支付购买资金,先期预付一部分,交付成果后支付全部。为此,加强新型智库建设,要尽快调整和修改类似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或是临时管理办法,尽快解除管理部门对智库部门资金运转的管理束缚。

《意见》提出建立预算和经费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根据多年的智库研究经验,有些涉密研究项目的经费信息无法公开公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如果体制上规定了智库机构的隶属关系,智库人员属于政府公务人员或者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那么,除了国家支付基本工资确立人员隶属关系之外,还要根据不同研究项目的情况,实施课题经费制度,这些课题经费中应该包括在基本工作基础上超负荷工作的人力支出成本费用。总之,必须制定和实行符合智库行业运转特点的宽松的资金管理制度。

第三,放开智库人员“走出去”的现行管理办法,尽快解除对新型智库的国际视野建设的严重束缚。《意见》也体现了新型智库必须是国际化的智库的思想,其中智库具备国际视野是最起码的基本要求。新型智库必须是外向型的国际化智库,智库人员走出去,扩大对外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是实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意见》提出“简化智库外事活动管理、中外专家交流、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审批程序”。这将为智库人才对外交流、了解国际动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等创造宽松有利环境。在建设外向型智库过程中,除了简化审批程序之外,还要改革智库部门严格按照政府机关公务人员出访管理的做法。我国一些基层智库部门领导和研究人员出访严格按照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管理,不考虑智库部门的学术研究特点和工作需要,实行“一刀切”的外事管理办法,并且严格限制出访团组和出访经费。很多智库部门的出访经费和出访时间都受到严格限制,以至于出现某地一个200多人的智库部门,核定后全年的出访经费只有5万元,勉强只够两个人的出访4天的费用,每个团的出访时间还严格限制在5天以内,这不仅使得智库人员走出去了解国际问题困难,深入调查研究更困难。

目前对智库部门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的审批不仅繁琐复杂,而且审批周期很长,办会单位为了按时开会跑批件奔波劳顿,到开会之际已是筋疲力尽。智库部门每年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是国际上对智库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为此,要简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审批程序和缩短审批时间,要依法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不要依据对政府部门的办法对智库机构进行审批管理。

智库机构的对外联络研究手段也需要改革,目前智库部门的网络通信设施也是被防火墙严格限制的,每天海量的国际动态都无法浏览和知晓,智库人员不仅走不出去,也看不见外边,何谈通过“察夷情”而知彼,何谈建立国际视野?因此,智库部门的出访经费和出访时限、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对外联络媒体设施等设置,要从智库机构工作需要出发,要有区别于其他机构的单列设计和配备。同时,对智库部门要放开因私护照的管理,可以使用课题经费根据研究需要出入境,把其作为因公出访的管理补充,拓宽走出去的交流渠道和信息扑捉渠道,这是建设外向型国际化新型智库的基本发展要求。

第四,落实新型智库专业人员战略性培训工作,加大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新型智库关键在于智库人才培养。《意见》提出了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国际智库机构发展经验表明,智库专家都是培养出来的,我国发展新型智库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合力培养智库人才,特别是培养一些专业性和区域性智库人才更是如此。但是,从国家智库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讲,国家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各级智库人才,这是新型智库发展必须明确的一个战略问题。我国新型智库建设中队伍建设是一个战略关键问题,无论是智库团队还是智库专家的培养和打造,都离不开对智库人才的接续性和可持续培养的问题的考虑。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智库人才的视野、问题敏感度、政策理解度、科学研究方法和行文写作能力等基础技能做专门的培养培训。因此,我国智库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采用阶段性、接续性、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培养专业人才和接续人才以及储备人才。鉴于此,国家应该确立智库人才培养工程,并把智库人才培养工程纳入国家十二大人才培养工程项目中,作为一个单列的人才培养项目。同时,还要设立专项培训经费,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公共政策发展急需解决问题的需要,特别是应对国际发展战略问题的需要,选择专人进行针对性研究培训,以便培养专门人才和智库专家,更有助于智库制定相应战略对策。

第五,对智库机构进行专业化精准化定位,尽快形成中国新型智库机构特色和智库专业研究机构体系。智库机构职能作用决定了智库研究目的不是建立学科而是解决问题,解决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社会问题、理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围绕着问题导向,有时往往是多学科和多专业共同作战解决一个问题。智库人才必须是经过专门学习和培养,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和学科化的人才,才能具备从事智库研究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智库人才还要谙熟国家政策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还要具备过硬的科学实证研究方法和使用手段工具的能力,才能从事智库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原有智库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机构设置和研究职能,在建设新型智库过程中必须实现职能转型和工作转向,增强现有智库机构的研究指向性和精准化,否则新型智库建设容易换汤不换药。

国家应该根据国家战略发展的总体部署需要,对现有智库机构和智库资源进行改革调整,明确规定不同智库研究机构的主攻方向和研究专长,智库研究机构设置、长短期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等,也都必须依据国家战略部署做相应的调整和聚焦,并且,国家应该根据总体战略部署建立一批国家级特色智库,或是根据需要把一批地方特色智库确定为国家级的智库机构。同时,要加大对智库研究的薄弱领域的研究投入和机构设置,让智库形成网络化覆盖式和立体化穿透化研究,特别是对于一些国际问题、国家安全问题、金融、科技和能源等发展战略问题,国家要因地制宜地明确指定一些智库部门进行长期专门定向和储备性研究,这样会使我国的新型智库建设和发展职责明晰,功能显著,各具特色。

国家要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在建设新型智库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梳理智库资源,调整智库部门职能和研究方向以及人力资源配置,要打破人事规定的壁垒,按照国际智库机构人才要素的科学配比,把目前分属不同智库机构部门研究同一问题的人力研究资源进行精心整合和配置,实现不同智库研究机构研究不同问题,避免以往智库研究出现的一窝蜂研究同一热点问题,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导致重复性研究和研究过剩,也导致问题研究泛化和乱化,影响和干扰决策采用实施。因此,要改革智库机构人才管理制度,智库部门要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录用人才,让智库人才实现按照国家需要、按专业和按需流动,这样才能建设好智库人才队伍,形成专业化智库研究队伍,建设成新型特色智库机构。

记者:戴书记,祝贺贵院在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祝愿贵院智库建设取得新突破、获得更多成果,为建设辽宁、繁荣辽宁做出新贡献。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玉山)

猜你喜欢

智库部门机构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微智库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微智库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7部门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