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略读教学的“略”

2016-05-14赖正清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赖正清

【摘 要】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三个操作要领,即简略、粗略、大略。具体实施而言,可以从课题突破、重点段落、显著特点、最佳练点、学生活动以及文化串联等几方面来考虑,以切实走出略读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略读课文 教学策略 操作要领

“略读教学”实际是“略读课文的教学”,为方便称说,故简。这一主题,研究者不少,灼见者也多,但从教学现状看,还是有误区。有不少的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与精读教学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略读”的说法,源于叶圣陶先生。叶老之说,他人引用很多,本文不再重复。概言之有这几个观点:略读是应用;略读需提纲挈领,养成习惯;略读要认清全书的要点;略读要有问题指导。

由此,可以认识到,“略”有三种含义。

1.“略”是策略谋略

略读是开启大量阅读之门的一种策略,是叶圣陶先生对千百年来以讲析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的一场革命。在叶老的主导下,20世纪80年代的人教版教材,首次出现课内讲读、课内阅读、独立阅读三类课文,现行教材改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课文。名称虽不同,但编辑意图还是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扶—半扶半放—放。设定的状态是,精读课文“教”得多一点,略读课文教师“教”和学生“读”并行,选读课文让学生“自读”。也可以说,略读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的视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夯实读写的基本技能。当前阅读教学的许多改革尝试,如群文阅读、海量阅读、整书阅读、主题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科际阅读(语文外学科如数学、音乐、科学等的阅读)等,可以说是对“精读教学”的一种扬弃。如果说,精读教学比较关注“这一篇”,比较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养成,那么略读教学则更重视“这一类”,更重视语文基本技能的应用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2.“略”是大略粗略

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精细的读,咬文嚼字,熟读精思,探本溯源,微言大义。一种是粗略的读,独观大略,不求甚解,博览群书,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这是叶老为“精读教学”立论,不是否定略读。实际上,陶渊明“不求甚解”,也并非读书浅尝辄止,一知半解,而是不唯求最精准的主旨,不苦求最精妙的语言;博览群书,求的是量的积累。大略粗略地读书,就是了解阅读内容,丰富生存认知(包括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的认知),感受语言魅力,养成语言敏感。如果说,精读课文更关注的是文本的表达、语言文字的特点,那么略读课文更关注的是文本内容的积淀,文本情感的熏陶。因此,现行教材的三类课文中,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实际应是一类,属于大略粗略阅读的一类。据说,新版部编语文教材将课文分为两类——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可能就是这个思路。

3.“略”是省略忽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学语文,终极目的是能运用这个工具,而不是分析解释这个工具。精读教学对语文知识、语文现象作一些解释、分析,在“甚解”上下功夫,也是有必要的——虽然从现状看还是太滥。而略读既然是“应用”,对解释和分析就应该弱化、省略和忽略。突破一点,不及其余,或突破一点,略及其余。对遣词准确贴切、造句合法(语法)合格(辞格)、标点巧妙适且、语言生动形象等,除了有显著特色可以突破一点,其他的在略读教学中一般可以“忍痛割爱”。那些静态知识的解释和定义,如语音学、字(词句)典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文体学等,更可以省略和忽略。取材视角、布局谋篇、典型特点、文本意图、信息捕捉、朗读默读、口语交际、练笔作文等,这些整体性的内容和语文应用能力,则应突出并强化。如果说,精读教学常常滥于面面俱到,那么略读教学则是两“略”,一是“略”词句:“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略”教师: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的教学与精读课文的教学不一样,评价自然也不应该一样。现行很多命卷,并未在考试用文上区别两类教学。有的采用略读课文考查学生,而其内容、题型、目标则以精读课文为参照,这是不恰当的。考试是指挥棒,指挥棒指向精读,略读教学当然会“精读化”。略读教学的评价测试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采用教材的略读课文,但命题的倾向在于测查学生信息提取、文本分割、文意揣摩、欣赏判断上。另一种是命题内容和题型与前者同,但避开教材,采用教材外的文本——因为教材内的课文,难以避免为考而教的弊端。这样的评价测试更能跳出应试的桎梏,体现学生的真水平。

略读课文的教学,从操作要领看,是三略。一是简略,教学简洁,主线简明。二是粗略,读书粗放,把握主要的内容信息。比如解疑释难(字词、内容),提取信息,厘清结构层次,体会显著特色,进行语言运用(口语、练笔、拓展)。三是大略,命题考试从大的方面、从能力的维度评价测量。

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设计教学思路。

1.抓课题突破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可以围绕课题突破:(1)三个孩子,对幸福有不同的回答,幸福是什么呢?(2)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是怎样得来的?(3)本来这个故事很平淡,出现了什么,才使得这个故事变得神奇了?

又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扣住“舞台”,先引导学生厘清思路,在课题后呈现“枝形”板书:娘胎、小床、剧场、院子、家里,发现唯独没有真正的“舞台”。接着抓住最精彩的一段比如“娘胎”,来体会课文的风趣说法:舞台特殊,演员、身段、唱词、观众也特殊,然后举一反三说“特殊”。

有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顺序,厘清了顺序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课文的顺序跟课题的顺序正好相反: 老师→好的→“坏”→最→我。而同一组的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写作顺序也与题序相反:问号→一百个→诞生→真理。

2.抓重点段落

略读教学最忌面面俱到,抓重点段落教学也是常式。可以以重点带一般,以局部带全局。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刻画了毛泽东常人情感、伟人胸怀的人格特点,教学时可以设问:毛泽东是一个常人,更是一位伟人,哪一部分最能表现这个特点?引导学生聚焦到这一部分,即重点抓住课文第7、8两个自然段;然后找一找、读一读,哪些是常人的表现,哪些是伟人的表现?接着由此延伸,找一找相关刻画的其他段落,跟眼睛相关的语句(紧锁的眉头、眷恋的目光、黯然的目光、泪湿的枕巾——正好是事件的四个过程),说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做。

3.抓显著特点

略读课文一般可以忽略语言特点,但如果特点显著,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也可以紧抓不放。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母鸡》,同一只母鸡,却是两种评价:前面说“我一向讨厌母鸡”,后面说母鸡“必定是一位英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不是矛盾吗?是母鸡改正了错误,还是前面那只母鸡根本就没有错,而是作者错怪了母鸡?前面写的应该是怎样的一只母鸡?学生可以从老舍“讨厌”的语气中读出前面母鸡的品质也是辛勤、慈爱、勇敢、负责,从而认识文本的显著特点——欲扬先抑,寓扬于抑。

4.抓最佳练点

略读教学更应重视应用,练笔当然不能缺席。就地取材是练笔的最佳策略,而形式是文本的,练笔的内容也是文本的,则是最佳练点。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秦兵马俑》,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等,那栩栩如生的外貌肖像描写,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军阵中还有什么俑?他们又是怎样的?让学生也来展现他们的风姿。可以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如跪射俑、立射俑、擂鼓俑等形象,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来练笔。学生通过如此的读写迁移,语言形式的积累能被有效地运用和固化,自然成为他们胸中灵动的言语积蓄。

5.抓学生活动

在略读教学中,学生活动应该浓墨重彩,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屈辱历史终于结束,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国旗区旗升上天空,中华儿女欣喜自豪。全文并非叙事,更多的是用富有画面感的诗句发议论抒情怀。逐句去解释每一句的表面意思和含着的意思,枯燥烦琐,好诗也变得味同嚼蜡。可以采用正方、反方“抬杠”的方式来学习。比如学第二小节,反方提出:我们组认为,这几句话说得不对,“最后一分钟”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面积,怎么能说是“旗帜的形状”“红色”“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呢?正方则维护作者的立场,说明作者的本意。如此的写法在本诗中比比皆是,都可以利用正、反方抬杠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用画面来议论抒情,使情感抒发更深刻、更浓烈。

6.抓文化串联

略读教学可以超脱一点,只把课文当作教学的一个材料,以文本中透出的文化现象串联教学。诗词、对联、成语、歇后语、顺口溜、颠倒歌、绕口令等文化要素都可以入课,成为串联教学的主线。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可进行课前“绕口令”——擂台赛。难度逐渐加深:出租车,车出租;出租车司机,司机车出租;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出租车租司机。课中绕口令——顺势引入新课:这篇课文也有一则绕口令,速读课文找出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再进一步:课文还有短短一段话,用了12个相同的字,也很像绕口令,找出来比赛“贯口”读(中间不歇气快速读)。接着,把这段话形成一个回环式的板书:减产→垦荒→水土流失→ 穷→垦→垦→穷→泥沙多→决口改道。学生清楚地看到,恶性循环——黄河就是这样变化的。课将结束,再现绕口令——以文中词语自编,如“黄河黄水河、河黄河水黄” “水土流失,土流水失”“黄河悬祸河,祸河悬黄河”等。

略读教学当然还可以有其他各种课型。“能力课”,围绕某一专项能力教学,如概括、解析、朗读、交际等;“欣赏课”,围绕文学某项要素甚至子要素教学,如小说的角色、环境、情节,诗歌的画面与蕴意,散文的线索与连接等;“比较课”,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的共同要素去比较辨别,范围则可以是教材中的文本或教材外的文本;“问题课”,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发现课”,对文本的若干表达特点有自己的发现;“升级课”,把与文本相关的最新信息引入课内,扩大阅读。因为文本总是滞后于时代,应该有升级版。

(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324400)

猜你喜欢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研究
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导与学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