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真实性”研究
2016-05-14何兴海
何兴海
摘要:所谓“真实性”审计,是指审计对象的财政、账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是否反映和符合实际情况,即对客观情况进行审计认证。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审计质量;真实性
企业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能。当前有些企业账物不符、资产不实、账外设账等问题比较突出,会计信息虚假、盈亏反映失真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种状况的存在不仅极大地干扰企业正常经济运行秩序,而且也是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严重挑战。因此内部审计在具体工作中亦应当在“真实性”审计工作上下功夫。
一、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真实性的意义
所谓“真实性”审计,是指审计对审计对象的财政、账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是否反映和符合实际情况,即对客观情况进行审计认证。正确理解和有效实施“真实性”审计,无论对政府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同样都十分重要。
1.突出“真实性”是实现审计职能的重要基础
审计法规定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要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真实、合法和效益”是三位一体的,不能单打一强调某一方面,但是真实是基础,是基本前提。如果会计信息资料不真实,不能如实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状况,那么依据这些资料去审计“合法性”、“效益性”,必然会失去应有的基础,导致审计结论产生错误。例如某销售机构产品售出后不开发货票,不进行销售账务处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违反国家税收法规,而且其“库存商品”存量及期间经营成果的盈亏善均不能真实反映。因此,离开了“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便都无从谈起。突出“真实性”是加强内部管理的客观要求。目前企业改制以后无论是推行“股份制”还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在内部运行上普遍实行“承包”或“经济责任考核”。那么控股集团或母公司理所当然地要关注其所属单位或子公司的真实情况而所属单位由于局部利益驱动,往往极容易人为地调整某些经济事项,以掩饰其存在的某些问题。例如某建设单位在处理产值收入和工程成本业务中,不遵循“配比性”原则,遗留大量的施工成本和账外费用,影响前后期指标的极大波动。况且目前企业确实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如果某些业务处理不妥当也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例如某些单位将付不了款的物资采购,收不回钱的商品劳务,统统采用不入账的办法扔到一边,“权责发生制”相对扭曲变形。这些现象的存在和不能及时遏止,对维护企业正常经济秩序和强化内部管理冲击妨碍极大。内部审计的作用恰恰就是通过“真实性”审计,像企业质量监督部门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一样,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审计监督。
2.突出“真实性”是避免或减少审计风险的必要手段
“真实性”不仅包含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真实的一层含义,同时也包含审计结果真实的另一层含义,审计人员要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一般来讲真实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比关系,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偏离越远,审计风险则越大。审计中如果不在“真实性”上下功夫,真实情况没有完全搞清楚,仅就查出的几个违纪违规问题和指标统计数据,便作结论或综合评价,显然审计风险,其实不然,仅仅注意抽测某些单个账户,而忽略全部账表的钩稽关系,仅仅偏重收集取得某些单个证据,而忽略其与整体关联,往往会导致不仅难以突破局限性全面反映情况,而且极容易增大审计风险。
二、保证内部审计“真实性”对策
1.合理定位企业内部审计,重视发挥其经济监督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由于不具备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那种独立性的特点,其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往往受制于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这一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例如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不仅每年在工作报告中都要用一定篇幅强调审计监督和查处力度,而且组织制定《独立核算单位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了对下属单位领导人变动的离任审计,在公司上下形成一种重视审计的氛围。领导和外部环境愈重视,对审计要求愈高,愈能形成一种压力和动力,反过来促使内部审计本身加强研究改进工作,审计质量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2.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怎样设置,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关系到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以及加大审计监督的力 度。当前机构正值改革中,对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很好的研究。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按其内部隶属关系划分为四种设置情况: ①在董事会领导下,各职能部门之上,其独立性较强。②在总经理领导下,各职能部门之上,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在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下,与 其他职能部门同级,独立性较低。④在财务部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几乎没有独立性。我国应根据具体实际选择①②种类型,以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层次,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3.完善审计程序,做过细工作
企业内部审计,由于受时间紧、任务重和人员少等条件限制,往往容易忽略必要的审计程序。因此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审计项目,审计方案所设定的审计程序均不能省略。其中看似简单的账表、账实审计尤其不能放过。例如通过资产负债表审计把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以及债权债务表有机串联起来,确认其真实程度;通过账实盘核考察账簿记录的可靠程度,借以发现有无“账外账”、“库中库”以及其他不真实的问题。为了节省审计时间,核对账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等审计可以提前介入,与其他审计准备工作同步进行。
4.提高参审人员素质,强化审计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模式变化和最新审计实践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审计监督的能力,更要具有认识企业使命、发展目标、战略规划和支持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实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重视的议题之一。内部审计人员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增强自身的资质能力,成为治理、风险和控制的行家里手,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公司治理之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增加价值及改善运 营的作用。审计工作基本要求就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被审单位的真实情况,虽然审计工作是客观的,但是要由参审人员通过主观努力来完成。这样“真实性”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参审人员的工作质量,而这个工作质量又是与参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有直接关系。因此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是很关键的一环。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确保审计人员随时掌握不断更新审计业务知识和相关常识增强审计技能。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注重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健全审计质量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责任制考核和审计项目跟踪反馈等办法,严格把好审计质量关。
5.推进企业内部审计全面转型、加快信息化建设
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要逐步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在审计的理念上,由对内部审计本质的认识是检查系统向内部审计本质是控制机制的认识转变;由 内部审计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二是在审计的职能上,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三是在审计的目标上,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 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四是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五是在审计的方式上,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六是在审 计的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转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审计工作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难以实现向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延伸,要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议的步伐,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6.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高低影响到为企业增加价值作用的发挥。第一,审计质量的保证与改进措施包括日常监督、内部评价、 外部评价。第二,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审计项目而言,就是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明确相应的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和质量要求、工作责任。
参考文献:
[1]魏春艳.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财会学习,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