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读教材,追寻计算教学的根

2016-05-14王亚威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笔算竖式两位数

王亚威

明确了“教什么”才能决定“怎么教”。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提出的“三读懂”理念指出,要专业地读懂教材,将自己形成一棵知识树,把握好知识体系,掌握小学阶段性知识传授的深度,以精湛的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启迪。我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为例,谈谈研读教材过程中的收获与思考。

笔算除法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次学习的笔算与原来的笔算有什么不同?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模型?模型是计算教学的必需品吗?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研读全套教材中关于整数除法的内容。

理清脉络,整体通读

首先,研究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学生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这一课中第一次认识多层竖式。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口算除法,并认识了一层竖式。而学习多层竖式是学生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小数除法的基础。因此,这一课在学生除法计算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其次,了解模型使用的规律。整数除法的学习是与模型分不开的。研读全套教材后我发现,每当知识点首次出现时,都配以实物模型,这时主要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完全的形象思维;在后续学习的第二课时则是以直观模型呈现,学生的思维在半形象、半抽象的水平;而从第三课时开始教材则不再提供模型,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到完全的抽象思维。

再次,认识模型的重要地位。计算教学是十分抽象的,教材借助各种模型,让学生经历分一分、摆一摆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背后的道理。

聚焦“笔算”,单元细读

给本节课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还要着眼于整个单元的知识安排。所以,我们又对教材进行了单元细读。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包括3个大内容:口算除法、笔算除法、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理解算理是核心。笔算是单元的主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只是学生认识“两层竖式”的第一步,理解算理才是核心问题。必须放缓学习的脚步,给学生消化、自省的时间,真正理解算理。

学会写竖式不是某一节课的事,“笔算除法”至少要让学生经历3次学习的过程,虽说每道例题情况不同,但却都在研究“笔算”。因此,学会写竖式是一个系统学习、多次磨练的过程。

抓住关键,课时精读

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点,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又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单元备课后,我们又一次将目光聚焦于本课时教材。

教材由48÷2、48÷3这两个例题组成,都是以“分铅笔”为情境。48÷2这一例题配有口算、笔算,中间呈现的是相应的分铅笔活动的文字叙述;48÷3这一例题配有竖式和分铅笔过程的图解。学习笔算为什么还要呈现口算?仅仅是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找来北师版、人教版、苏教版的教材进行学习,发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各版本教材都不仅关注了笔算、模型图,还关注了口算的方法。我们发现,如果每次操作学生都能用口算的方法表示出来,说明真正地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笔算的呈现是操作过程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是口算过程的乘、除、加的综合体现,由一些简化了的抽象符号组成,比口算的学习更有难度。因此,在学习笔算的同时呈现口算、模型图,意在帮助所有学生理解算理。

口算、笔算,无论哪个都离不开算理。如何让学生将这二者统一起来,理解算理?我们以模型为媒介,通过分小棒分别理解口算、笔算的原理,而后再将口算、笔算进行一一对应的勾连,最终实现全面沟通,建立联系,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通过三次研读教材,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认识层层深入,我们明确了学生学习需要的路径,追寻到计算教学的根本。当然,随着学生知识的深入、技能的提高,模型逐渐从实物的、离散的模型逐渐变为具有十进关系的、直观的模型,但最终教学还是要脱离模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编辑 于萍

猜你喜欢

笔算竖式两位数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竖式趣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巧算两位数加法
竖式填数
口算 笔算 估算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错误的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