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6-05-14张黎

山东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特点大学生

张黎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精神时刻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因此,心理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是学生,较之以往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学生在受教育阶段 ,每个阶段的教学特点都不尽相同,而他们自身也在不断成长着,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它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与中学阶段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也就容易使学生在这一转换阶段出现心理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人们常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是你真正进入社会前的一个适应阶段。所以,在大学阶段你要学习的不仅是理论知识,还要试着去了解一些在以后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对你有益的东西,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的素质。而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则更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进入一个好的大学而不断努力,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十分紧凑、学业压力较重的时期。由于一些学生对与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当他们突然间从高中那种紧张的学习氛围进入到大学学习,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甚至是身边的人造成危害。为了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大学教育阶段的主要目标之一。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不论是从学习环境上来讲,还是从生活环境上来看,大学与中小学阶段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如果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这一过程的转变,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

1.1 可调节的短期困扰型心理问题

在心理问题中,困扰型心理问题可以说是一种最轻微的、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出现这一问题,不必要有过多的心理压力,它是大学阶段必经的一个考验,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短时期内的困扰型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虽然这种心理问题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伤害,但是也不能完全忽视它的存在,如果人长期的处于一种迷茫、困惑的状态中,就会逐渐对生活丧失信心,找不到目标,进而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于这种短期困扰性的心理问题,要积极的面对,努力的通过自我调节去适应新的环境和不同的挑战。

1.2 自我调节适应性

在大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比较轻微,属于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因此,大都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适及时的转变心理状态,而不需要通过使用外力,比如说使用缓解药物、心理辅导等这一类具有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治疗措施。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一些新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因此,那些常见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我调节适应性得到有效的解决,重新恢复到一个正常的心理状态。

1.3 累积效应下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不应该抱着一个恐慌、惧怕的态度来面对它,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近些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两个孩子,这就容易使家长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一个人的身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舍不得让孩子经受一点挫折,以那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理去给予孩子关爱。这种做法,并不会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让孩子因为家长这种过分的溺爱,而成长为温室里的花朵,当他们逐渐成长起来,不得不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的时候,对于出现的问题就会以一种鸵鸟心态,有意避之。尤其是对于心理上的问题,有大多数人都觉得心理有问题是难以启齿的,他们总是会自然而然的将一些心理问题归结到情绪表达中,而并没有及时的调整。这样在长期的积累中,就会让那些轻微的、可调节的心理问题逐渐发展成一些重度的、需要辅助治疗的心理问题。

2.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开设心理课程,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学习上有所懈怠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会告诉你“别泄气,在高中苦一点,上大学你就轻松了”,可以说这种观念在我们的脑海中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大一是学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这时的他们在经历过高中繁重的学习生活以及高考这场紧张的战役后,对学校生活仍然会以中小学生活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再加上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灌输给他的思想,很容易让他在刚接触大学生活的时候感到迷茫。因此,在大学阶段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大学生活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及时的进行角色转换,能够及时的通过自我调适能力解决那些短期困扰型的心理问题,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健康、积极向上。

2.2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抗压能力

大多数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心理压力,如果能及时有效的对压力进行排解,就能在很大程度是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快节奏已经成为了当前时代发展的代名词,如果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没有好的抗压能力,很容易使人的心理受到打击,继而出现心理问题,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学校在学生在校期间要对学生开展一些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处理能力,为学生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比如,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辅导员不能只是急于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积极的应对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理智的面对,提高抗压能力,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2.3 定期开展具有专业性的心理测试,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大学阶段中,学校应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那些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同学及时的进行疏导,有效避免心理问题为师生带来的安全隐患。由于大学生人数较多,在进行心理测试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脑,以答卷的形式让学生定期的进行心理测试,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反馈给学生个人和责任教师。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调整,有一个健康的大学生活。

3.总结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长期处在一个紧张的状态下,出现精神疲惫。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不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进入到社会以后,都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如果不能有效的将这些压力进行转化或者释放,就会使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因此,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大学期间对学生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盈英.基于主体性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4,(4):125-126.

[2]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5):32-33.

[3]石蕊.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疏导方式研究[J].才智,2015,(29):83-83.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特点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