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策略研究
2016-05-14王欣欣
【摘要】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行之有效的文本解读方法。本文试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笔者的文本解读策略。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本解读是每个学段教师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的语文学习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文本解读需要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深入文本,与文对话
许多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并没有深入文本,而是从网上找其他人的教案东拼西凑,或是过度依赖于教参,生硬地塞给学生一些理论,学生对这些枯燥的知识,自然是没有兴趣。真正的文本解读应该深入文本,聆听文本的声音,感受文本散发出来的巨大的魅力。脱离了文本,就丧失了对话的根基[1]。
陆蠡的《囚绿记》被选入几个版本的教材中,足见文本很受编写者的青睐。在讲这篇课文时,大部分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把文章的主旨理解为爱国。然而,教师,这种理解的本身脱离了文本的主题意蕴,脱离了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囚绿记》真正的主旨,是“我”理智与情感的交锋。通过潜入文本,我们找到了答案。“我”的房间条件不好,这样的房间让“我”选中的原因却只是因为常春藤射进来的一片绿影,“我”在此刻的情感超过了理智,“我”喜欢这片绿,我在看到这片绿时充满了欢喜。“我”以揠苗助长的不理智的想法期待常春藤的成长,我们知道,揠苗助长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此刻,“我”的情感超过理智。后来,“我”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的这种强行的做法是违背常春藤生长的本愿的,“我”还是情感超越了理智,仅仅因为对于这种绿色的喜爱就牵进屋里来。然而,事实并不像“我”想象得那样,脱离了它原本生活环境的常春藤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因为“我”的固执,使其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临行前“我”把这个“绿囚”放了出来,它终于有了自己的自由,“我”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让这片绿色回归到它本身的生活环境,还它以自由。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其实在陆蠡的《〈囚绿记〉序》中也可以找到答案,文章中说“我没有达到感情与理智的谐和,却深受二者的冲突”[2]。正是由于一些教师没有用心去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而是以教参为本、以他人的教案为导向,导致对这篇课文的错误理解。
二、多元解读,发散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该给学生设置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鼓励学生努力探索,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答案,只要学生的回答是符合课文的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都应该给以鼓励,这样以便于学生形成开阔的思维方式,教师教学也更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语文教育规律去学语文、教语文;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空间,给老师以自我发展、创造性教学的空间[3]。
《雷雨》一文中,对于繁漪的性格历来有不同的视角,假设从道德角度来进行阐释,繁漪是丑的。作为后母,对自己的儿子产生了感情,她违背了道德伦理,丑恶不堪。但是假如从审美价值方面来考虑,她又是美的,她敢于反抗,敢于冲破封建势力,虽然结果是失败的,然而,她却因此而做出了努力。同样有不同解读视角的是周朴园,他是一个封建性很深的资产阶级人物,他是自私、冷酷的“伪君子”,他逼迫繁漪喝药,呵斥儿子让繁漪喝药,训斥儿子周冲等等,这些都不折不扣地表现了他的反面,表现了他的丑陋。而另一方面,他又爱着鲁侍萍,保留了鲁侍萍三十年前的家具、习惯,记得鲁侍萍的生日,这表现了他的忏悔,从这个方面他又是美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从多元解读中发现文本更多的美。
三、联系比较,加深理解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文本进行联系比较,从中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迁移比较中获得某个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祝福》一文中,鲁迅通过写祥林嫂的悲剧历程,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妇女的压迫以及社会的冷漠无情。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好地了解鲁迅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教师可以结合原来学习过的《孔乙己》对文本进行分析比较。孔乙己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的麻木不仁,他鄙视劳动,卖弄斯文,热衷科举,被人嘲笑却自恃清高,最终偷书被丁举人殴打致残。鲁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向我们展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以及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通过联系比较我们看出,祥林嫂与孔乙己这两个悲剧人物都显示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对人的迫害。但两者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孔乙己是当时社会愚昧的穷酸文人的代表,在当时麻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难以找到自己的价值,他接受过知识,思想却仍旧守旧迂腐;祥林嫂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受压怕的妇女,她没有接受过知识,思想封建,饱受人情冷漠,生活凄楚。教师通过对比,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祥林嫂的人物悲剧,同时对封建思想与制度对人的毒害的现象更加了解。
文本解读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选择符合文本的解读方法,把学生带入文本,在文本中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史绍典.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下)[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袁振声.陆蠡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童志斌.以多元解读理论促进语文阅读教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作者简介:王欣欣,女,1992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