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的“烦恼”
2016-05-14金吉文
金吉文
摘 要:进入大班,面对幼小衔接问题多数家长表现出极大的焦虑和担心,导致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很不稳定。对现阶段幼小衔接工作中稳定幼儿、家长情绪问题做出有益的思考,对其采取有效策略,进行积极应答,帮助家长和幼儿稳定情绪,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阶段。
关键词:幼小衔接;稳定情绪;教育策略
进入大班的第二个学期,班里的氛围变得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为孩子的“幼小衔接”而着急。家长因为孩子马上要进入小学的原因,情绪上极其不稳定,不停奔波于报各种补习班,对幼儿园的工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并对幼儿园现有的课程存在着不理解。请看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
“老师,真不好意思!”润×妈妈一边说一边急急忙忙走进教室,“今天下午润×要去学珠心算,所以下午幼儿园的课就不上了。”“但下午的手工课,是润×最喜欢的啊?”“手工课没关系的,润×快要上小学了,不提前学一下数学会跟不上的!”润×妈妈连忙解释道:“润×,手工我们就带回家去做吧!”话音刚落,润×妈妈小跑着拉着小家伙走远了。
【场景二】
放学之后,宇×和燊×妈妈在门口一直聊着些什么,过了一会她们走过来拉住老师的手问道:“老师,园长今天在不在?”老师有些讶异地点点头,“我们想问问园长,为什么这个学期学校还没有开始上拼音课,我们隔壁小朋友在托儿所早就学拼音了。”宇×妈妈话音刚落,燊×妈妈也连忙说道:“我们燊×本来动作就慢,如果现在不学,下半年上小学肯定跟不上,老师您说这怎么办好呢?”
上面的这些场景在升入大班以后常常会碰到,许多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第一句话往往是:今天都学什么了?写的什么字?由于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不是特别了解,造成了家长过高的期望及片面追求幼儿掌握更多知识的倾向。
一、对现阶段幼小衔接工作中稳定幼儿、家长情绪问题的思考
作为一个母亲,我很能理解班中这些家长们的心。我的宝宝在下个学期也要进入幼儿园的学习,我和先生也正在适应着女儿从一个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婴儿转变成一个即将踏入幼儿园开始正规学习的幼儿的一段心理适应期。试问:孩子读幼儿园家长从情绪和行为上都有很多顾虑,何况是即将上小学孩子们的家长呢?
那对于现阶段存在的状况该如何改观呢?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要么,听之任之,他们要报班、迟到、不配合幼儿园工作就随性为之,大家相安无事共度5个月。要么,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帮助孩子和家长克服消极情绪,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幼小衔接的问题。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和朝夕相处了三年的家长朋友,我相信大家都会选择后者,这不但是为人师者的责任,更是一份需要良心和责任感、使命感的工作。
二、对幼小衔接工作中稳定幼儿、家长情绪的积极应答与策略
学前儿童和小学生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存在,且相互交叉。为适应儿童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因此要为幼儿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
(一)改“玩中学”为“学中玩”,适度减少环境转变的压力
幼儿园的大环境和活动室以及游戏玩具丰富多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最直接的现象就是陌生感油然而生,从一个游戏的环境转到了学习环境,给幼儿心理造成许多不适应,从而会出现不良情绪反应。
(二)改依赖为独立,搭建幼儿情感阶梯
幼儿园生活以“宝贝”角色为主,老师、阿姨都是围着孩子转,特别是在生活上更是细心周到,但对于小学老师基本以学习任务为主,生活上相对来说关注比较少,而生活上的不适应往往会影响情绪的变化,从而使他们对小学老师感到陌生,有距离。因此,要逐步从情感上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对老师的过度依赖,减少幼儿初入小学时所产生的情绪。
(三)改“游子”为“学子”,培养幼儿的听讲能力
对于大班的课堂我们主要注重孩子的专注力和倾听能力,联系奖惩制度,注意孩子的专注力,对于过于不集中的个例进行生理和心理剖析,与家长沟通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和倾听能力。
三、对前期幼小衔接工作中稳定幼儿、家长情绪的反响和反思
通过多方策略的实施,大班年段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又趋向一个相对的稳定阶段。家长们对我们共同培养和努力的方向很认可。其实家长的波动情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病急乱投医,从而使情绪上的反应十分强烈。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专业引领,为家长和孩子寻找有效的学习途径,减少负面情绪,积极主动地迎接孩子们的转折期。
由此看来,“大班的烦恼”已经演变成我们家庭、幼儿园互相信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原动力,有待于我们开展更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冯晓霞.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