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自贸区建设的启示
2016-05-14吴建功曾令娟
吴建功 曾令娟
摘 要: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高技术园区。硅谷、128号公路园区、“硅高原”和“硅三角”都是享誉世界的科技园区。美国高技术园区有着独特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这些园区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牵引作用,当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特区可以与之匹敌。美国高技术园区的运行模式和经验对我国特区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经济特区;高技术园区;硅谷;128公路;启示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6-0142-03
一、文献简述
20世纪80年代,全球兴起一股高科技园区浪潮。高科技园区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霍尔(Peter Hall)和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把世界科学园的发展模式分为四类:日本的高技术城、高技术公司产业综合体、技术园、科学城[1]。1994年美国学者安纳利·萨克森宁从工业体系的角度解释地区经济,并指出两种模式发生差异的原因是他们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2]。2002年由硅谷资深人士编著的《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一书中认为,硅谷的成功在于它有一种使创业精神转化成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硅谷的优势取决于它的整体环境[3]。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开发区课题组(1988)认为,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有科技工业园、孵化器、高技术地带、技术城和科学城五种类型[4]。王缉慈、魏心镇等(1993)对上述模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把技术区分为三种类型:技术城、科学园和高技术加工区[5]。白克明把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分为优势导入模式、优势主导模式和优势综合发展模式[6]。
二、美国几大主要高技术园区
美国经济特区主要包括自由贸易区与高技术园区。自由贸易区是指在主权国家关境以外,划出一定范围,允许外国商品免关税进出。高技术园区(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又称科学园区、硅谷、科学城、研究园区等,是指在环境优越和科研机构集中的大城市,提供租税优惠,研究高技术产品的特定区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精良、最优质的高技术园区。美国硅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技术中心,美国大西洋沿岸的“硅三角”是世界最大的有计划建立起来的研究中心。著名的128号公路、达拉斯—沃斯堡的“硅高原”等科技园区也享誉世界。
硅谷(Silicon Valley)坐落在旧金山市东南部,靠近太平洋海岸,面朝圣弗朗西斯科湾。长约70 公里、宽15 公里。这里三面环山,冬暖夏凉,温暖湿润。这里有斯坦福大学和八千多家高技术公司。高技术工业慢慢向斯坦福大学外蔓延,硅谷逐渐形成。这里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硅谷。由于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设立在硅谷,所以风险投资在美国高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硅谷地区(风险投资业创造了很大一部分GDP,硅谷的风险投资取得了不错成效:一是创造了1 250万个工作岗位;二是创造1万亿美元的GDP,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2%;三是提高了消费能力,平均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有9%的增长来源风险投资)。波士顿的“128号公路科技园”是一个工业城市并且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港口,同时也是全美著名的文化中心。128号公路是一条环绕波士顿的半圆状高速公路。这里不仅是一个高技术工业群,而且公路两边有许多公司和工厂,是仅次于硅谷的微电子技术中心。它有内外两层。外层是计算机和电子等新兴工业,内层是从事军用的电子企业。达拉斯—沃斯堡的“硅高原”是塔兰特县的首府,同时也是德克萨斯州的第六大城市。它位于达拉斯以西30英里。沃斯堡是德州最佳生活和商业城市。大西洋沿岸的“硅三角”位于三所大学即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之间。三所大学成为技术发展的基地。“硅三角”由当地政府设计和创立,其科研力量强大。它的核心是半导体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硅三角”气候温和,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廉(土地价格相当于“硅谷”的几十分之一),税收轻,交通便利,引入了大量投资。
美国科技园区中的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园区中高科技产业增长速度比其他地区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短。园区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占的比例较高。园区所生产的产品面向世界市场。科技园区开拓了美国国际市场、扩大了对外贸易,推动了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园区使美国成为发展贸易的前沿阵地和“展销橱窗”。园区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带动了邻近地区经济的繁荣。
三、园区的运行模式——以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为例
(一)硅谷模式
硅谷地区有斯坦福大学,是全球微电子工业的重要基地。就硅谷的决策机制来说,其信息一决策机制(风险投资家协调下的竞争型信息一决策机制)是分散的。风险投资家被赋予控制权,进行开发的科研人员被赋予决策权。信息决策、搜集、整理的成本因为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大降低。硅谷模式中,通过各个项目的择优和演进,产品体系不断改进和调整。在快速变化的条件下,风险投资家富于创新能力。信息经济学理论指出,激励合约可把代理人的收入与产出挂钩,改进对代理人的监测,从而激励代理人,降低代理成本。企业利润由外生变量(自然状态)和经理的努力水平所决定。委托人把反映经理人努力水平的信息引入激励合约。标尺竞争的特殊形式是“锦标赛制度”。硅谷模式中,风险投资家进行“伯乐赛马”,选择最优的企业进行后续融资,最后把其培育至购并或上市。这一过程形就是锦标赛的机制。锦标赛机制是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间的博弈。所以,硅谷模式通过引入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机制强化了激励作用。法玛(Fain)认为,在代理人市场中,代理人过去的业绩决定他的市场价值。代理人必须努力工作,这样可增加他在市场上的声誉。园区的声誉机制吸引了大量资金。硅谷园区的硬预算约束机制形成了事后筛选机制,使得预期收益低的项目及时停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它可以及时清算不良项目,节约有限资源更多投入,加快技术进步。
(二)波士顿128公路园区模式
波士顿128号公路园区是仅次于硅谷的微电子技术中心。二战前,128公路两旁成立了几家科技型企业,但这些企业是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大学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斥巨资进行军事技术开发,大量资金流入128公路。1950—1960年间,128公路从美国国防部得到了60亿美元的订货合同。1970年美国政府的军品订单和巨额研制资金使128公路成为全美电子产品创新中心。当地公司专门研制需较高技术水平的产品。20世纪80年代,波士顿遭受市场转型的巨大打击,128公路地区开始衰落。冷战结束后,军事开支和军品定单减少,128公路园区逐渐落后于硅谷。
(三)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运行模式比较
1.发展机制的比较。硅谷的开拓者依靠自己能力发展。硅谷实行自主发展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推行“Honors Cooperative Program”(荣誉企业计划)向企业界开放大学课堂。学校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工业园——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地区管理机构成立了“Fairchild Semiconductor Corp”(半导体工业孵化公司),为半导体工程师的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园区建立较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地区的商业协会协助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企业之间、企业与供货者和用户之间的关系。128号公路园区由于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并且电子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是受政府采购行为的影响,因此,园区领导层努力建立和政府间的密切关系。寻求政府的订单是电子制造业发展的财力保障。128公路园区企业行为与硅谷截然不同。硅谷致力建立各部门间的和谐关系,而128公路致力削减地方税和政府税。因此,128 号公路所走的是依赖型的发展道路。
2.园区文化的比较。集体创新是硅谷文化的核心。园区整体的发展是园区的目标。同行业企业间相互竞争但又相互学习并交流市场和技术方面的信息。企业间的合作促进先进技术的扩散与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进步。硅谷倡导本地区整体发展和专业技术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本地区单个企业的发展。硅谷人所具有的是对技术进步的忠诚而不是对行业的忠诚。硅谷人多数是远离家庭的年轻工程师,经常参加各种组织,而这些组织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128号公路园区的文化核心是个体主义,128公路园区的文化风气是传统的、自我封闭的。园区坚持传统生活习惯,园区人在社会生活与商业活动方面非常保守。他们下班后不会聚集聊天,讨论对于技术和市场的观点。二战后128号公路的企业强调保密,奉行效忠企业的管理哲学,盛行宝塔形的企业组织结构。保密的风气和保守的传统,影响当地企业家和劳动力市场的创业模式。
3.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硅谷管理者拒绝宝塔形的组织管理结构,对职工充分信任,实行部门自治。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Hewlett - Packard公司的管理,简称HP模式。虽然HP的这些创新仅是象征性的,其对现代企业来说也是缺乏新意的,但与美国多数企业传统的和低信任度的管理模式相比较,它对职工参与企业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128号公路园区则采用自我封闭的管理模式。保守环境中的128号公路企业的管理的特点是:一成不变的决策程序与管理方式、呆板的工作地安排、划分等级的服装与工作方式。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大批量生产情况,其对市场与技术变化的适应能力较低。
4.摆脱困境的措施比较。20世纪80年代初硅谷和128号公路园区处于繁荣时期,但后期市场转变使得两大园区陷入了困境。硅谷的失误是摒弃了成功的发展机制。地区发展动力的源泉公共关系与园区文化被逐渐抛弃,企业渐渐疏远顾客与供应商。企业使用层次式结构的管理。园区分离生产过程,使R &D和生产相分离。在硅谷放弃工业网络转变自身结构的时候,日本成为半导体市场的领先者。但几年后,硅谷的企业重新采用集体创新与合作的原则。专业设计、细分市场、避免价格战、重新定义新市场并且减低生产成本与经营风险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新企业成为园区主力。硅谷创业者摒弃了先辈企业的组织缺陷,追求创新的激励结构,组织上的创新为硅谷新电子企业重新赢得了市场。128号公路企业在小型计算机生产企业利润大幅度减少的情形下,拒绝放弃小型计算机的生产。他们没有意识到微处理器的前途,也不放弃计算机框架结构与操作系统,但市场的需求却越来越偏离他们的愿望。当他们意识到想进入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市场机会。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28号公路园区发展呈衰退趋势。
四、美国高技术园区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的经济园区建设是在“双低”(生产力水平低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上起步的。这导致我国园区形成了两个致命伤:一是对国际生产要素的“单向引进或吸纳”,二是国民经济整体的带动能力有限。我国园区对全局性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的贡献较小。美国特区(园区)是在“双高”(生产力水平高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上起步的。所以,美国特区总体规模和结构具有领导世界经济特区的软硬实力。当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特区(园区)可以与之匹敌。
中国经济特区(园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模式,产业结构的升级困难并且缓慢。这种模式源于园区自身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不足。中国特区与普区间没有拉开产业结构的差距,导致在特区土地和劳动力廉价优势和特殊政策优势逐步丧失后,产生“特区不特”的一系列问题。美国园区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模式。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快速。园区中的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园区中高科技产业增长速度快,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此模式源于美国特区自身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充分保障。
中国特区和各类经济园区采取区域倾斜政策来培养一些“增长极”,而未按照国际惯例实施规范的经贸法规和政策,出现“优惠政策攀比模式”。美国特区有严格的法规,对特区的优惠政策和作用半径从一开始就明确界定。美国特区多为扶持某特殊产业和幼稚产业的发展或者为促进贸易发展需要而设。政府引导并参与优惠政策的制定,颁布特区发展战略,鼓励特区企业创新,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人力资源投资。
由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特区正在向综合型(综合型经济特区兼有工业型特区和贸易型特区两种职能和特点)与科技型转化。中国在制定自贸区发展战略时须重视和研究这一趋势。中国某些大城市,如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工业基础厚实、科技力量强大、商业金融繁荣、交通电讯便捷,适合建立综合型与科技型的自贸区。我们可以考虑在这些城市的大学与科研区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取得经验后,在更大的范围建立综合性自贸区。
参考文献:
[1] Moore Gordon & Kevin Davis.Learning the Silicon Valley Way.Prepared for the CREEG Conference [J].Silicon Valley and Its Imitators,2000,(4):134-156.
[2] Malini L Tantri.Effectiveness of SEZs Over EPZs Structure:The Performance at Aggregate Level [J].The 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2010,(3):76-98.
[3] Ali Pak & Farhad Majd.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Plan in Free Trade Zones,a Case Study [J].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2010,(2):201-213.
[4] 王兴.2002年度美国硅谷高科技行业发展态势[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3,(8):13-56.
[5] Jason Ankeny,文岳.硅谷新时髦[J].创业邦,2011,(2):68-156.
[6] 刘洪,佘金凤,张丽立.影响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硅谷与波士顿128号公路相比较的经验[J].中国软科学,1999,(1):98-136.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