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中国梦”教育

2016-05-14丁淑彦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梦高职院校教育

摘 要:将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视角下,突出“中国梦”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价值性,并揭示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突出“中国梦”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科学性,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避免“中国梦”教育被人为虚化,也能回归教育“成人”的本质。

关键词:育人为本;高职院校;“中国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6-0114-02

“中国梦”是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新愿景下,勾勒出来的一副新时代理论图景,它的提出既有理论的需要,更有实践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践需要“中国梦”的引领,在思想多元和复杂的国内环境中,中国梦正成为一项新的社会共识被认可和传播。在众多传播途径中,教育传播成为重中之重,因为中国的希望在青年,青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是带有根本性的举措。笔者在此不想泛化,仅就笔者所熟悉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以及之前所做的理论准备,进行有限的探究,并将主题限定在人才培养的视角下,所期望的效果是:影响主流。因为高职教育的许多流行观念是与人才培养不一致的,这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势。

一、由“育人为本”理念说起

教育部在 2006 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该文件将育人为本理念写入高职教育的未来规划中,从逻辑的推演来看,则如下:一是从前高职教育没有育人为本理念;二是即便有,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三是即便重视,也只是流于形式,未得到广泛实践。所以,该文件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升到根本任务的层面来贯彻。事实上,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没有,无论从西方教育理论还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都可以找到育人为本的理论雏形。纵观中国近代教育史,也可以发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已被认可。但育人为本理念没有被彻底贯彻,有其历史原因:革命时代的教育主题是服务革命,主张救亡图存;建设时代的教育主题是面向社会主义建设,倡导甘做社会主义的螺丝钉;改革开放时代,既有的教育主题与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社会的发展了,但是新的主题与理念正在慢慢确立,仍不完善。

新时期对“育人为本”理念的倡导,其实是回归教育的本质:面向人的教育,使人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可见,育人为本一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教育批评正是着眼于此,认为他们的教育已经堕落为资本主义的附庸,面目可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两个明显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性,就要向无产阶级灌输他们的价值观,而生产生活上,则对无产阶级进行生产资料的控制与剥削,目的是让无产阶级在物质上与精神上都臣服于资产阶级的统治,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也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可以说,资产阶级不会将无产阶级作为“自由人”来对待,而是作为“奴隶人”来对待,在这个社会秩序中,无产阶级只能服从。但是,马克思发现了这个秩序的破坏性力量——无产阶级革命,能拯救无产阶级的只有其自身。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业已成为人的精神常态,在教育领域,异化是与“人本”根本相对的。所以,马克思旨在破坏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并设计配套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在今日中国,这个理念可以被称为“育人为本”。

笔者以为,育人为本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第一,教育要突出人的核心地位。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是教育的终极追求。第二,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育人为本”理念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性完整、人格健全的人,要使教育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现实的人出发。第四,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与运用[2]。

简述了育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的提出背景,与马克思对于育人为本理念所做的理论铺陈,以及育人为本理念内涵的界定,接下来笔者以“人才培养”为视角,审视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人才培养正是基于“育人为本”的理论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

“中国梦”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主要教育主题,已经深入大中小学的课堂,在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情况的学校,效果也不同。中央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要“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中国梦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确立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要了解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梦的内涵要阐释清楚。这是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明确,后面的实践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偏差。中国梦的内涵一般被从三个方面理解:国家层面,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层面,强调民族复兴;人民层面,强调人民富裕。怎么来理解这个中国梦的内涵?但从字面与词意观察,都不难理解。如果仅仅如此,似乎并不需要专业教师的讲解,然而情况是,专业教师的任务就是对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的剖解。从时间上来讲,“中国梦”早已有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梦,李大钊的青春中国梦,方志敏的可爱中国梦,都是对中国前途的美好期望;从逻辑上来讲,中国梦的提出是符合中国由“强—弱—强”的逻辑的,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与失败,打击了老大帝国的自信心,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在探索富强之路,亟须一个“中国梦”来提振民族信心。几代人的努力,有了一个初步成果,使我们对“中国梦”的实现更加有信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富强的标准、民族复兴的标准、人民富裕的标准分别是什么,是需要专业教师的专业讲解的,不然“中国梦”就会变得空泛,最后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因与主题并不直接相关,笔者在此不做展开,只是做技术上的提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梦”教育的实现要以“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能把学生教育成实现中国梦的工具,而是要变手段为目的,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的目的的实现是一致的。

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高职院校有其特殊职能,主要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优势,也是其劣势。优势在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具有针对性,聚焦于“专业”,学生可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上,为日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劣势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性大大地超越了其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忽视学生道德的教育,这也是前述教育部发文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因。就整个教育体制的运行来看,大学与高职院校都存在将学生“物化”的倾向,但是在程度上,大学要轻许多,高职院校则要重许多。祛除高职院校与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普遍性,来看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必须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那么,对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要怎样进行?这是下面一点要提出的原则,即人才培养的原则。

再次,高职院校“中国梦”教育须遵循的一般性原则。第一,“中国梦”教育要突出人的核心地位。“中国梦”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但不是根本的目标,根本的目标是人本身,“中国梦”的实现与否关系着人的生存、发展,若以牺牲人的生存与发展,来实现“中国梦”,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不得不注意。第二,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往的教育的弊端之一是虚耗学生的能力与品质,进行“优胜劣汰”的残忍的“物化”教育,其结果的恶劣影响不是当下的,而是长远的,秉持工具思维的学生是无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久动力的,也无法享受到“中国梦”实现带来的成果。所以,“中国梦”的教育要着眼人的当下与未来。第三,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现实的人出发。第四,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第三、四两点原则是从“必然性”出发,也就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进行“中国梦”的教育。这是难点,不过也有许多方法可循,一是承续已经发现的规律,将其导入教育实践,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始,尤其是从高职院校的独特性开始,发现其规律,做到有法可循,有的放矢。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中国梦”教育是中国整体教育序列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秉持“育人为本—人才培养”的理念,是我们的一贯主张,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实施“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防止“中国梦”本质的被虚化,也要防止教育的不良导向,以往的历史证明,我们的教育在这两方面都吃过亏,后果影响至今,并将持续影响下去,所以,今天的“中国梦”教育必然承担了这样两项任务:一是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决裂,倡导“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而是将“育人为本”理念导入教育实践,落实为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这两项任务没有先后,须同时并举,相互配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Z].2006-11-16.

[2] 丁淑彦.“育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责任编辑 陈凤雪]

猜你喜欢

中国梦高职院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