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

2016-05-14贾莉莉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领导

内容摘要:社会称谓语是在社交场合应用的称谓语,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泛化现象。“领导”一词属于称谓语范畴,由于社会文化、语言系统演变及其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领导”发生泛化,成为一个流行于大众之间的普通称谓语。本文主要分析了“领导”称谓泛化的具体表现和泛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领导” 泛化 社会文化 语言系统演变

一.引言

社会称谓语的临时性和可变性促使称谓泛化现象产生。社会称谓语的泛化是指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称呼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苏静、路佳,2002)。“领导”一词属于社会称谓语范畴,其社会关系特征是“带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那么,用“领导”来称呼那些事实上并不直接“带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的人,即用“领导”称呼非领导者就是“领导”称谓的泛化。

二.“领导”称谓泛化的具体表现

当前,“领导”称谓的泛化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通行于行政机构内部,也广泛流行于其他领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用场合扩大。

人们认为,只有较高的职业职称才适合作为称谓语使用,以借此传递出对对方的态度,而某些具体的职业名称只代表社会分工,无法表示较高的社会等级。原本,在一般情况下,除了亲属专有称谓外,通常只用表示性别标志的“先生”和“女士”两个称谓语称呼其他人,具备特殊技能的人则有另外的尊称,如“教授”、“老师”、“医生”等。进入二十一世纪,用官职来称呼别人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做法也被认为是最为礼貌、同时让被称呼者感受最好的。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行政工作并且有机会做官,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的行政职位、不能直接用官位来称呼的人,人们一般也不直呼其名,而是根据其职业选择一个与“官”有联系的称谓。在不能简单地称这类人为“某某官”以避免使真正的“官”感到权力受侵犯的情况下,“领导”一词由于自身的普适性成为很多人在各种场合常用的称谓语。被称作“领导”的人虽然不一定有实际官位,但是“领导”二字无疑是对其身份的认同,比直呼其名感觉要好得多。因此,“领导”一词的使用场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来自同一领域的人,职位低的称呼职位高的;(2)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尽管交际双方可能并不存在职位高低的差异,但有时为表达敬意或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往往也会选择“领导”这个称谓。

第二,具体会话语境复杂。

人际交往的礼貌性原则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极受重视。但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注重的是“自谦”和“尊人”,而不仅仅是西方文化中的“避免触犯别人”或“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摩擦”。因此,“领导”这一称谓通常在以下几种会话语境中使用:(1)用来称呼关系疏远的人,借此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陌生感;(2)用来抬高对方的身份,以表现出对对方身份地位的肯定和敬意;(3)在某些不便直说、不愿直说、不敢直说的情况下,使用“领导”作为模糊称谓语,含蓄又不失礼貌。(4)用来称呼关系极其亲密的人,不管是否符合对方的实际身份,只表达一种戏谑的意味,从而达到活跃气氛的目的。

三.“领导”称谓泛化的原因

称谓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往往能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化。“领导”称谓的泛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领导”称谓自身的特点。

社会称谓语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其发生泛化的根本原因,为泛化现象提供了内在基础。对官位称谓的偏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贡献,只要做了“官”就有知名度,官越大,知名度越高;一个人贡献再大,只要没做官就难有知名度。“领导”这一称谓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有所不同,但是在普通人心目中,领导总是与“身居高位、大权在握”紧密相连,代表着较高的社会等级,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领导”容易使人们产生“名利双收、前呼后拥”的联想,这一点恰好与当今社会某些人热衷追名逐利的心理倾向相契合。因此,“领导”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变化。

称谓语的使用及意义的演变是语言系统本身发展、变化的结果,语言的变革与发展通过称谓语的泛化反映出来。称谓语作为社会人际关系的标记,它的变化深刻地展现出一个社会语言系统的发展与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一般说来,社会的发展促使新生事物的出现,从而产生新的语言行为,这种语言行为既可以是新的语言形式,也可以是赋予新义的旧的语言形式(杨荣丽,2003)。从称谓语的角度来看,一个词的新旧语义的使用与具体的语境有关。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及交际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份、社会地位、种族、信仰等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某些称谓的使用范畴(杨荣丽,2003)。“领导”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也属于此类情况。除此以外,称谓语的泛化还与词义内涵及外延的变化有关。“领导”这一称谓的含义从窄到宽,由具体到一般,朝着宽泛的方向发展。它的指称对象不再局限于“具有明确行政职位的人”,而是被广泛、频繁地运用于各类人群的交往过程当中。

第三,“官本位”文化心理的影响。

“领导”称谓的泛化反映了“官本位”思想对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为价值尺度去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官本位”思想源于封建社会的权力崇拜和个人独断,这种文化心理的产生与中国的皇权体制密不可分,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传统皇权至上的体制使皇权通过官权放大、扭曲、变形,官员成为特权阶层,也把整个社会变成了特权社会。可以说,“官本位”思想催生了整个社会对权力和官位的崇拜与敬畏,加之官员选拔制度以及权力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的盛行,官僚阶级更容易蜕变腐化、以权谋私。

封建社会“以士为尊,农工商卑”,对那些“学而优则仕”者更是崇敬有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的目的则在于参加科考,中举做官,封妻荫子,光耀门楣,这就促使很多商人在积累一定财富之后,通过“捐官”等权钱交易走上仕途,为官商勾结提供了温床。人们看到做官有利可图,自然对此趋之若鹜,由此催生了“买官、做官、卖官”的恶性循环。

第四,人们价值观念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们使用称谓语是为了建立起有利于自身、最大限度规避风险、获取利益的生存环境。称谓语的改变意味着整个社会价值观和利益流向的改变。“领导”称谓的泛化反映了人们对官位的顶礼膜拜,不仅是尊崇官位本身,更多的是对官位带来的荣耀和利益的尊崇。人们普遍认为,做官就有特权、有名利,因而争相加入追求官位的行列当中去谋取私利,即使是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例外。表面看来,他们的思想观念似乎足够现代,其实内心有的只是对金钱、权力和地位的狂热追求,接受高等教育只不过是他们飞黄腾达的捷径而已。总之,整个社会对官位的盲目追逐和对官员身份的疯狂崇拜,也是造成“领导”称谓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语

社会称谓语是一个敏感、开放的语汇系统,它的泛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领导”称谓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因素都会推进其泛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剑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称谓语的变化与发展[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4).

[2]苏静,路佳.论称谓语的泛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

[3]扬清,王娥.“老师”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J].《汉字文化》.2005(2).

[4]杨荣丽.从个别称谓看语言及社会的变迁[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邹伟华.中国官本位文化十大怪状[J].《诗生活周刊》.2014(10).

(作者介绍:贾莉莉,湖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领导
市领导会见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称职”办公室主任
“称职”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