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至情”主题与人文情怀
2016-05-14王东林
王东林
内容摘要:汤显祖《牡丹亭》“至情”主题不仅贯穿作品始终,而且构成了汤显祖创作中人文情怀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高扬的“至情”理念与人文情怀的融合,无疑是对充满桎梏的封建时代的反抗,是灵魂与情感压抑下的青年男女呼唤美好爱情的呐喊,其影响与意义是非常深刻而深远的。
关键词:《牡丹亭》 至情 人文情怀 主题
言情主题是我国古代戏曲作家偏爱的主题之一,但在戏曲作品中将“情”写到极致并动人心弦的首推汤显祖所著《牡丹亭》,“世间只有情难诉”的至情宗旨贯穿《牡丹亭》始终,这缠绵爱情不仅牵动无数文人才子的衷肠情思,更深深打动着后世观众,《牡丹亭》也成为古代戏曲言情作品中的佳作典范。那么,汤显祖在其《牡丹亭》中如何以他的生花妙笔大言其情呢?这一“至情”主题蕴含着何等感人力量?这部闪烁着人性主义光辉的作品究竟怎样表达作者人文情怀的呢?本文尝试从《牡丹亭》“至情”主题的核心内蕴入手,在深入研析其人文精神的过程中,结合作品分析,进一步探讨人文情怀关照下的《牡丹亭》“至情至性”爱情观的演进,以期为古代传奇的主题精神研究提供一点浅见。
一.《牡丹亭》“至情”主题的核心内蕴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志士曾认真研析何谓“情”,或感叹情之伟大,或探讨情之复杂,但却从未得出标准而明确的答案,文学作品中常可见深情感天动地的描述,但纠缠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情”字也愈加变得朴素迷离,难寻端倪。尽管汤显祖明知“情”字难言,但仍在其作品《牡丹亭》中竭心尽力,以传奇笔法言说着历经悲欢离合生死考验的男女爱情,最终成就一部明清戏曲史中的不朽佳作。
《牡丹亭》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无不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情深而往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可以说,汤显祖对“至情”主题的推崇与其早年经历、言情思想以及明清时期女性情感教育等因素的构建紧密相关。
以临川才子之名而享誉天下的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才华卓越,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牡丹亭》中,“至情”主题的演绎不仅表现了汤显祖关于言情的认知理念,而且反映出汤显祖受明朝以来传承的言情思潮的深刻影响。从我国古代言情思潮的文化渊源看,言情作为与教化并行对立的重要观念始终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以后,文学自觉时代造就了言情主题的新见解与新特点。隋唐以后,关于言情的认识也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到了明代,新旧观念交织碰撞的社会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言情主题在纷争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最终明代言情思潮的形成逐渐演化成为打破禁锢人性的封建思想统治的利器。始终坚持反理学立场和人文主义情怀的汤显祖,立足于前人的成果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符合时代需求的“至情”思想与理念,并将这一言情思潮通过传奇戏曲作品推向极致。
二.《牡丹亭》的人文精神研析
明清传奇中彰显着内容丰富、含义隽永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情怀,汤显祖《牡丹亭》亦是其中翘楚。以吟咏至情主题为核心、超越生死仍追求爱情至上的《牡丹亭》可谓是明清传奇中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至情化身的杜丽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这种深厚、真挚而坚定的情感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自幼在严苛管教与约束中成长的杜丽娘,虽然鲜少与外界接触,但来自书籍中男女相恋的故事仍然使杜丽娘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爱情这一自然情感而萌动春心。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正是随着杜丽娘对爱情不懈追求而逐渐深刻的。如果汤显祖仅仅将杜丽娘塑造成偶然“慕色怀春”的少女的话,恐怕《牡丹亭》的艺术高度将会大打折扣。杜丽娘最可宝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肉身已死、香消玉殒,但仍在死后执着地寻觅追求自己所坚持的爱情理想。汤显祖再次用超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生而死、死而生仍追求爱情的杜丽娘形象,而这一形象是对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诠释。
如果说杜丽娘凭借执着于爱情而代表着汤显祖人文情怀的话,那么,婢女春香这个具有独特性格与个性的女性形象塑造则象征着汤显祖对美好自然人性的向往,展示的是较少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年轻女子形象。与杜丽娘年龄相近的春香,因身份地位,受到的礼教教育很少,因而能凭借青春性格从封建礼教的压制下突围出来,展示着生机勃勃的自由天性,与杜丽娘的形象产生了良好的互补效果。在帮助杜丽娘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春香居功甚伟,她聪明、灵慧、狡黠的性格为作品增添了人性的光彩,正是在春香的推动之下,杜丽娘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可以说,婢女春香的形象表达了汤显祖对人性的解放与个性的张扬的向往与追求。
人文精神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以人为本,汤显祖这一深受理学阴影影响又向往个性解放的传奇作家,不仅描绘了至情至性的爱情,而且将笔触投注于对人的情欲的描写,表现出汤显祖尊重并肯定人的正常需求的愿望,他无畏地对抗着封建礼教对人欲望的压制与束缚。在汤显祖笔下,因感悟《诗经》中美好爱情而萌生欲望的杜丽娘,面对后花园种的满园春色,被压抑的女性情感需求与身体需求都觉醒并复苏,进而在梦中遇到柳梦梅,置男女大防于不顾,解放了身心,与柳梦梅成就好事。
三.人文情怀关照下的《牡丹亭》“至情至性”爱情观演进
可以说,汤显祖主张的“至情至性”爱情观为严苛的明朝思想统治带来了一阵清新的人文主义新风尚。事实上,纵观《牡丹亭》作品内涵与人物塑造,汤显祖的人文情怀主要集中在表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至情”方面,这与汤显祖一直以来坚持言情主张是相通的,更与汤显祖对真情实感的推崇与认可息息相关。在《牡丹亭》中,处处可见汤显祖对“至情至性”爱情观念的认可与肯定。无论是杜丽娘在后花园中的春思梦遇,还是对情感求而不得的梦中伤逝,再到丽娘可死可生、亦死亦生的幽魂求欢、婚走野店,无不彰显着丽娘与柳梦梅之间情深意切的“至情”,化身为情的丽娘跨越生死,最终凭借“至情”的表达得偿所愿,求得情感的圆满。在汤显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何其繁多,但这种情感如果来源于人的真实体验与感受,那么就是值得认可的,是合情合理的。这是汤显祖人生理念中人文情怀激荡的完美表达,关注人的本身,关注人这一主体生存在世的情感走向,强调真性情、真感情,注重为真情、至情发乎内心的吟唱。
考察汤显祖《牡丹亭》“至情至性”爱情观中孕育的人文精神可知,这是一种深具时代特色的精神思想,其精神内核的形成不仅来自于汤显祖的个人经历、遭遇与情感偏好,而且是明清时期整体时代人文精神培育的必然产物。不可忽略的是,明朝时期已经初步发展并萌芽的资产阶级思想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牡丹亭》中高扬的“至情”理念与人文情怀的融合,无疑是对充满桎梏的封建时代的反抗,是灵魂与情感压抑下的青年男女呼唤美好爱情的呐喊,其影响与意义是非常深刻而深远的。在《牡丹亭》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感受到了自然人性的力量与生命的活力,他们反抗禁欲主义,期待有情世界的到来,虽然这一理想可能无法实现,但是青年男女们听从生命感召,肯定现实幸福生活的追求与个性的解放,对明清时代文学本质的发展与思想精神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并极其显著的。
参考文献
[1]王永宽,世间只有情难诉--汤显祖和《牡丹亭》[M]海燕出版社.2015.3.
[2]尧鑫.《牡丹亭》“至情”主题的文化意义[J]戏剧文学.2012(1).
[3]邵鲁琳.《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J]北方文学.2012(10).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5FX075。
(作者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