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素质与专业能力并重”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6-05-14刘超龚玲丽黄继平
刘超 龚玲丽 黄继平
【摘 要】数控专业为制造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与企业的标准保持同步,本文通过对职业能力的模块式构建,以我校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打破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框架,构建素质与能力并重的课程模式,形成通用能力、机加工技能、数控加工技能等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能力 数控专业 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数控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
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与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对应。而“蓝领层”数控技能型人才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13%,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据此,我们可以将数控专业的职业能力归纳为:
专业能力:通过读图与绘图,制定加工工艺,确定零件定位与装夹,选择和准备刀具,进行数控编程,操作数控铣床进行零件加工,还能对数控机床进行维护与故障诊断。
方法能力:在工作中具备收集和处理工程图、工艺文件等信息的能力,能获取新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数控加工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与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结协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数控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设计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在职业能力培养中以专业能力为主线,将通用能力(综合素质)融入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据此可以将数控专业中职能力模块划分如下:
通用能力模块: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和交流能力、身体动作协调和体能、道德品质培养。
机械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形成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机械原理认识和分析能力。
机械加工技能模块:以车工、钳工技能为核心,培养机械加工技能,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升通用能力。
数控加工技能模块:以数控车、数控铣技能为核心,培养数控加工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提升通用能力。
核心能力模块:通过模拟工作任务的综合训练,形成数控职业核心能力。
三、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与数控人才培养方案
(一)模块化项目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能力模块1:通用能力模块
课程模块有:德育62学时、语文(普通话模块)68学时、体育88学时、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模块)64学时、数学64学时。职业安排考证:办公文员。
能力模块2:机械专业基础模块
课程模块有:零件视图与三维设计64学时、机械制图 154学时、机械基础64学时、维修电工64学时。职业安排考证:电工。
能力模块3:机械加工技能模块
课程模块有:AUTOCAD绘图90学时、测量技术60学时、车工工艺90学时、钳工工艺90学时、设备控制88学时。职业安排考证:绘图员、车工、钳工。
能力模块4:数控加工技能模块
课程模块有:数控数学72学时、数控车64学时、数控铣64学时、CAXA制造编程96学时、工程材料48学时、数控英语48学时。职业安排考证: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工艺员。
能力模块5:数控核心能力模块
课程模块有:CAD/CAM综合训练模块128学时、数控车生产型实训128学时、数控铣生产型实训128学时、电子技术40学时、PLC60学时、设备控制40学时、机械加工工艺及装备60学时、求职应聘综合训练40学时、技能高考综合训练128学时。职业安排考证:设备安装调试工。
(三)数控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根据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确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业合格的标准,在课程模块库中选择数控专业规定修习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借助合作企业资源,形成数控专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数控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一)模块课程开发计划和实施步骤
1.结合数控专业国家示范建设任务,完成数控车、数控铣、CAXA、机械基础等四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开发,做好四门模块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2.探索车工技能、钳工技能两门课程的模块式教学方案,结合我校实训中心的实际情况,开展任务引领式的教学试点,在教学试点基础上规划两门课程的模块式教材和资源库。
3.完成示范建设任务的《公差和测量技术》项目式教学的教材编写计划,完成该课程标准和该模块课程的教材。
(二)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在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教师动手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学科理论教学方式,建立能力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观。
(三)实验实训条件配套完善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数控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实施,需要利用各种教学条件来组织教学。配套完善教学硬件设施需要巨大的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虚拟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