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黎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016-05-14蒋福军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基础文明

蒋福军

摘 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才能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生活的宏伟目标。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农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生态;文明;小康社会;基础

一、黎平及其林业建设基本情况

黎平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南面与湖南靖州、通道县及广西三江县交界,西南面与榕江、从江县毗邻,东北与剑河、锦屏县接壤。全县辖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1497个自然寨。国土面积4439.2平方公里,截止2015年,全县人口54.95万人,是一个以侗族人口为主,侗、汉、苗、瑶、水等多民族杂居的县份,也是贵州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之一。

黎平县是贵州省10大林业县之一,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是黎平的传统产业,早在清乾隆年间,境内出产的杉木即“遍行两湖、两广等省”成为黎平的地利特产和民生源泉。200多年营林的风风雨雨,黎平人民积累了丰富的营林经验,创造了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80、90年代黎平财政是已木材经营收入为主的林业大县。截止2015年,黎平林业用地面积511.4万亩、有林地452.96万亩,森林覆盖率71.65%,其中:黎平县拥有国家公益林面积104.19万亩、地方公益林面积78万亩、商品林面积320.3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930万立方米,位居全省10个林业县之首,有24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1220种野生中草药材;野兽种类为52属675种。主要经营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油茶、山核桃、油桐、麻栎、楠竹。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黎平县随着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从黎平“母亲河”西门河的变迁过程就充分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中,上世纪80年代西门河河水清澈见底,作为黎平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人们能下河洗衣捕鱼,每到夏天则会成为小孩戏水的天堂;进入90年代以后,水体开始富营养化,到河里戏水洗衣的人逐年减少;进入21世纪至今,西门河早已鱼虾绝迹,水体呈黑绿色、河面散发出阵阵恶臭,西门河俨然变成了排污沟。如果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不好,黎平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不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城乡居民要有一个处处有草地树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街道整洁、空气清新、水体清洁的生活、出行和工作环境。否则,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小康社会水平,但是生态环境因单纯追求发展而恶化,这显然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和进行决策,同时还要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道德。

三、黎平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黎平县森林资源状况

70年代末期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林业用地面积404.5万亩、有林地162.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高度重视,从90年代末期开始,国家在黎平县先后启动和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两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黎平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木头林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转变,林业用地面积增加至511.4万亩、有林地增加至452.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65%。与70年代末期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相比提高将近三倍,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黎平县有国家公益林面积104.19万亩、地方公益林面积78万亩、商品林面积320.3万亩。

2.黎平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黎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分结构不合理,单层林多、复层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林分质量总体不高,根据近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与70年代末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比,虽然有林地面积几乎增长3倍,(其中70年代末期活立木总蓄积量1010万立方米、2015年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93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仅仅增长0.9倍左右。

四、立足黎平林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生活奠定基础

1.黎平林业发展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县公益林保护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73%以上;全县油茶林面积80万亩、茶叶50万亩、木竹工业原料林基地110万亩;环境质量指数达100%,城镇绿化率45%。

2.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1)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各级政府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强化政府首长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落实班子和人员,保证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把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并实行奖励激励机制,对完成任务好的乡镇给予奖励。

(2)深化林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事关现代林业长远发展,当前黎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目前需要突出抓好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林业改革,完善林业采伐管理机制,推进森林资源评估、林权流转、抵押贷款、等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措施,盘活林业生产要素市场,激励林农参与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3.依托林业科技、全面提升林业效益:加强林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兴林战略,重点开展本土优良乡土树种的试验示范,筛选一批技术成熟、应用面广、见效快的树种予以重点推广应用。继续加强与南京林大、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加大对林农的科技培训力度,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应用,促进林业工作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为黎平县林业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结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林业必须跨越式发展。没有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速度就难以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加速林业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速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文明新形态。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功苗. 加快林业改革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 浙江林业, 2010(9):12-13.

[2]朱光映. 加强林业产业科学化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J]. 科学中国人, 2015(13).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基础文明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请文明演绎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漫说文明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对不文明说“不”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