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旦不荀
2016-05-14张长英
张长英
荀慧生,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中国著名京剧表演家。他功底深厚,戏路宽广,不仅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等演绎得炉火纯青,而且会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到上个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荀派艺术的创始人。他与梅兰芳、程砚秋和尚小云合称“中国四大名旦”。
逃亡生活
在荀慧生只有6、7岁的时候,父亲荀凤鸣被族人诬陷,扣上了“倒卖祖坟上的树木”的罪名。当时荀家族长向族里人宣布说会严惩荀凤鸣,而这个严惩就意味着他会被绞死。这时,那些平日里与荀凤鸣有过节的人就乘机到族长那儿挑拨离间,想要落井下石,要求族长实行满门抄斩。
对于这个建议,族长有些犹豫,他不知道该不该采纳,毕竟这关系到好几条人命的大事。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不知怎么就传到了荀凤鸣的耳朵里,他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等着别人来杀自己全家,于是就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偷偷地从家里逃了出来。
当时,对于年仅7岁的荀慧生来讲,最难忘的记忆除了挨饿、受冻和辛苦以外,还有屈辱。因为在此之前家里就已经没什么积蓄了,再经过这次的出逃,更是连饭都吃不饱。于是,小小年纪的荀慧生不得不去乞讨,当他向别人伸出那双稚嫩的小手时,内心是痛苦的。他除了要遭受旁人的指指点点外,还要忍受他自己内心深处自尊心的折磨。
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浪生活后,荀慧生在父亲的带领下辗转到了天津,并从此结束了沿街乞讨、风餐露宿的日子。然而,生活依然十分艰难,因为父母辛辛苦苦所挣的钱根本就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荀慧生的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一个“穷”字和一个“饿”字。没错,无论身处何地,“穷”和“饿”这两个字就像是两个妖魔鬼怪一般,一直跟随着荀慧生,从来不曾被赶跑过。
在当时那个年代,穷苦人家一旦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就会想到卖儿卖女。当然,这并不是父母为了自己享乐,才狠心要把子女卖掉的。这些卖儿卖女的父母之所以会这样做,一般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解决全家人的吃饭问题;二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新的环境,希望他们将来有个更好的出路。
两次被卖
就在荀凤鸣每日为了家里揭不开锅而挠心挠肺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消息:有一个叫小桃红梆子戏班正在招徒弟。如果将孩子“卖”给他们的话,不仅可以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还可以另外得到一笔不少的钱。当时,荀凤鸣立即喜出望外,将两个儿子以50块大洋的价格一起卖给了梆子班。就这样,荀慧生在毫无思想准备的状态下,被硬生生地推进了唱戏的领域,并且一唱就是一辈子。
不过,荀慧生在小桃红戏班子并没有待几天,因为他的哥哥无法忍受班主的怒骂和毒打,偷偷地逃跑了。其实,在那个年代学唱戏的没有不挨打的,一方面是因为师傅希望徒弟尽快学会,另一方面则和这些徒弟都是师傅花钱买回来的原因有关。哥哥的逃跑让班主非常气愤,因为在此之前还从未有过敢私自逃跑的学徒。于是,班主就领着荀慧生找到他的父亲,要求连同荀慧生一起“退货”。
然而荀凤鸣早已将卖儿子的50块大洋用来还债了,根本就没有钱可退。所以,无奈的父亲再一次萌生了卖儿子的想法,就这样,荀慧生和哥哥又一次被卖到了另一个戏班。这次的买主是庞启发,他也是荀慧生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只不过这个老师教他的是棒子戏(一种汉族戏曲剧),而非京剧。庞师傅对待学徒的态度,与小桃红戏班的班主如出一辙,非打即骂。这一次,荀慧生的哥哥还是因为受不了唱戏的辛苦,再一次选择了逃跑,庞师傅自然是气得要命。不过庞师傅并没有将荀慧生“退货”,而是选择把他留了下来。
其实,当时荀慧生之所以没有像哥哥一样选择逃跑,是因为他觉得如果当时自己不学唱戏的话,日后的生活依然毫无着落,想要改变生活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忍受住这一切,学到真本事。由此可见,荀慧生从小就是一个懂得顾全大局、吃苦耐劳的孩子。
在逃亡和被卖这两件事当中所受到的磨难和痛苦,就像是一个印记,深深地烙进了荀慧生幼小的心灵里,一辈子都无法忘怀。但是因为这样一段经历,让荀慧生从小就认识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并对他日后的戏剧人生有着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