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育要重视情感因素

2016-05-14杨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外语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情感因素

杨明

摘要:外语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抑制、性格的外向与内向、动机和自尊心等,这些因素影响着外语教育的效果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应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提高外语教育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感因素;外语教育;认知;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6012103

引言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积极、健康和全面的发展,外语教育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外语教育更多关注学习者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功能和理性,忽视情感的培养和非理性的发展,造成了“情感真空”,这不仅使受教育者情感淡薄,得不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教育的效能。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强大的作用。因此,要有效进行外语教育,必须重视情感因素。本文主要探讨外语教育中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因素。

1外语教育中的情感因素

在外语教育中,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抑制、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和学习动机等。

1.1焦虑

外语学习中的焦虑现象很普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产生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如学习者过去的经历、周围人的态度以及个体性格等都可以导致焦虑[1]。此外,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会给学习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比起强调分析和书面表达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强调口头表达的交际教学法导致的焦虑程度要高。焦虑给外语学习造成恶性循环。因为焦虑,学习者会不安和胆怯,并因此浪费精力和注意力。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注意力,学习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记忆,这样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效果会降低,从而进一步加深焦虑。

1.2抑制

在外语学习中,抑制是为了保护自我形象而采取的退缩和回避行为。人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保护的过程,尤其是对自我形象的保护。外语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为了训练和检验语言技能,学习者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在此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而错误有时会带来批评和嘲讽,这会影响学习者的自我形象。为了回避威胁自我形象的言行,脆弱的学习者会不参与或很少参与语言活动,这种抑制行为显然会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1.3性格的内向与外向

性格的差异与语言学习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的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能积极参与各种语言活动,得到更多的训练和实践,这有利于技能的提高,学习效果要好一些。相反,如果外语学习者性格内向,自我约束多,就会失去实践和提高的机会,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有人把性格内向与抑制相提并论,其实两者并不等同。在自我形象认识方面,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并不一定比性格外向的学习者脆弱,他们从自身寻求支持,有坚强的内心和情感。而一些外向的学习者更看重外界的认可,外界认可的好坏会提升或伤害他们的自我形象,此类性格的学习者的抑制程度不一定比外向学习者低[2]。

1.4自尊心

人成长的过程是自尊心不断完善的过程,自尊心是外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情感因素,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与认识。不管是在认知活动,还是在情感活动中,自尊心都是最活跃、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在外语学习中,自尊得到维护和鼓励时,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会更强,认知活动会更有效[3]。学习者在语言实践中取得成功,获得肯定,这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会进一步激发其进行更多的实践和尝试,语言能力因此得到提高,学习者的自尊进一步提升。自尊心的培养会使外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外语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会损害自尊,会使学习者丧失信心,减少甚至回避语言实践,最终导致外语学习失败。

1.5动机

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又一个重要情感因素。外语学习的动机有各种各样,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其分类也不同。有些学习者学习外语是为了实际的需要,如就业、升职或学术研究等,这类动机被称为工具型动机。有些学习者则出于对一种外语及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感兴趣而学习外语,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语言融入目的语文化,这种动机被称为融合动机型[4]。对动机的另一种分类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源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浓厚兴趣,外在动机来自于外界的影响,如师长的奖励或惩罚、社会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及外语对实现自身目标的价值等等。比起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外语学习取得长远效果的前提,内在动机中的兴趣可以使学习者更持久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获得好的效果。外在动机因外界变化而变化,外语学习会显得断断续续,效果时好时坏。

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受教育者学习和使用外语进行人际交往。除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因素之外,受教育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与其他学习者,以及与作为主要教育者的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外语学习,这些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和跨文化意识等等。移情指在语言交往中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行为。课堂是受教育者学习语言的重要活动场所,课堂上的情感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而且关系到课堂活动的方式和结果。学习和接受目的语文化是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具有广阔性和复杂性,接受异域文化对受教育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习者的文化差异是外语教育中一个突出的情感因素,需要认真对待,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克服这一情感因素的负面影响。

2外语教育重视情感因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不管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出发,还是从提高外语教育的效果出发,重视情感因素都非常有必要。

首先,外语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性的客观认识是进行外语教育的前提。人性具有双重性、理性和非理性,两者共同决定着人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作为非理性的情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回避的。理性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理性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人能够保持理性,但在特殊情况下,理性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外语教育为例,一般情况下,受教育者能够按照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外语学习,但当遇到外界的诱惑、批评和惩罚时,当个人表现得不到认可时,受教育者的理性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学习进程。

其次,非理性与理性互为主导,此消彼长地决定着人的认知活动。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一般情况下理性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并非是绝对的,在现实生活中,感情战胜理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外语教育中,受教育者如果只受理性的主导,那么外语学习的效果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样的,但在现实中,受教育的结果却千差万别,对这种差异性起决定作用的并非人的理性,而往往是非理性因素。一般来说,在接受基本的外语教育理念和价值,在遵守基本的标准和要求时,理性在受教育者的认知中占主导。一旦进入具体的语言训练和实践阶段,性格、情感、习惯、嗜好等非理性因素就会主导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外语教育的效果。

最后,从目前外语教育的效果来看,需要关注非理性的情感因素。近年来,以国内外语教育为例,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许多外语教学专家和研究者认为,外语教育中对情感因素的忽视是导致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管在外语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还是在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教育只从理性出发,强调外语的现实价值,要求受教育者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学习,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在国内这一目标通常为通过某种考试。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精神寄托和心理需要被忽视,这使得外语教育缺乏生动性,一些受教育者从心理上退缩、回避、甚至排斥外语学习。这样,外语教育的效果自然得不到保证。

重视外语教育中的情感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关注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外语教育的效果。焦虑、害怕、紧张、沮丧、怀疑、厌恶等消极情感是外语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如果学习者受这些情感的影响,再好的理性手段,如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都无济于事。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和愉快等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者的潜能,提升其认知能力,提高外语教育的效果。第二,重视情感是促进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出发,外语教育不仅要培养精通某种外语的人才,而且要塑造情感丰富、积极健康的人。目前,外语教育忽视情感的发展,情感淡漠、人际关系淡薄的受教育者,即使精通外语,也很难得到长远、积极、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已经不仅是外语教育问题,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3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提高外语教育效能,促进全面发展基于以上原因,要搞好外语教育,就必须重视外语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受教育者积极健康的情感。总的来说,外语教育应坚持人文主义理念,重视非理性的情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

3.1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形式应适应教育主体,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才能避免和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为例,长期以来,我们的做法是“教师中心、教师主导”,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灌输,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抑制,这很容易产生焦虑、厌恶、反感、抵制等不良情绪,甚至从心底产生拒绝接受教育的倾向。如果“主导者”能转变为“引导者”,在教育活动中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真诚的沟通,积极适应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适时引导和培养积极情感,这样受教育者会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行语言学习,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3.2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需要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动源于需要,需要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而只有顺应个性需要,人才会有激情和持久行动。受教育者是一个经历、性格、气质千差万别的复杂群体,他们对外语教育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国内的外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一刀切”的现象很普遍。大班教学,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评价标准,这一做法很难顾及个性的发展,受教育者只顾跟着主流走,个体情感被抑制,最终会导致消极情绪的爆发。受客观因素的限制,学校教育中的大班教学很难改变,但在班级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教学要求应有层次感,以降低较差学生的焦虑情绪,并为他们创造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3强调知识和情感并重

外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在于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陶冶情感。由此可见,为了培养完整的人,知识和情感应是外语教育中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上,我们应该坚持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不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在教育内容上,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认知风格,又要形成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教育方法上,我们既要以“情”带“知”,又要以“知”促“情”,使两者和谐互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教育教学功能,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其整体效能。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外语教育的目标——培养完整的人[5]。

3.4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创造多元的外语教育资源和渠道

今天,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外语教育的一大趋势。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外语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工具,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工具,他们能够在更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外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更具特色和个性,能够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避免“一刀切”的学校教育带来的情感问题。外语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为受教育者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渠道,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受教育者如何积极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避免其负面影响。

4结论

总之,情感渗透于外语教育的方方面面,忽视情感因素势必影响外语教育的效果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外语教育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研究和解决情感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外语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关注情感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否认和淡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研究情感问题的目的在于发现情感因素对促进认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将情感与认知统一起来,如何在外语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我们还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英语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3]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4]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Abstract:Emotional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cludes anxiety, restraint, extroversion and introversion, motive and selfesteem, which all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ducate. We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positive and sound emotion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Key words:emotional factor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ogni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外语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情感因素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论音乐社团活动运用于韩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因素对高校训练队训练影响分析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试析智能语言技术对外语教育的冲击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南美洲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和今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