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长在阳光下
2016-05-14邓永成
邓永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6-0055-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青州市西苑小学位于青州市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背景多样化,初入学的孩子,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亟待学校培养。自2010年建校伊始,笔者就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共同教育理想。能把学校所有的人凝聚起来?反思当前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应试教育模板,笔者认为小学教育应该为人的一生奠基,那么小学教育会对人的一生起到什么作用?经过深思熟虑,笔者得出,人人都想成功,人人都需要被关怀,人人都需要互助,这可以作为学校师生认同的办学理念。小学生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一定可以成就健康、阳光、发展的人生。
所以,学校从构建“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开始,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与青州政府合作项目的推动下,继续推进课程体系化,主动运用学校发展规划的管理手段,促进学校发展。近年来,学校以综合课程促核心素养、学习方式变革促主体意识、教学方式变革促教学效果、绿色评价促师生发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促管理变革,走在了理想教育的路上。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一、整合三级课程体系,编制生活教育主题校本教材
课程是谁的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师本课程,都是学校的课程、学生的课程。同时,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原理,我们认为,小学的教育应该是基于生活的教育。因此。我们从孩子们的视角,包括孩子们的心理、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出发,开发和完善课程资源,让每个学科的课程更加受到孩子们的喜欢。青州市西苑小学以“回归教育本源,建设好关注学生生活与生命成长的课程”为宗旨,分两步走,开拓出“生活化”课程建设之路,实现了从单一课程走向综合课程。
学校在研究分析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各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的校本课程“生活教育”整合为生命科学、生活技能和生态文明三大主题;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实施原则、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策略、评价方法、典型做法与案例等方面编写《生活教育主题课程指导纲要》;分年级、分学期编辑生活教育主题课程教材——《生命成长》。生活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了课程依托,真正落地生根。
二、整合全部课程,创建完整的生活化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学校秉持的“生活教育、成功教育”理念,学校在完成“生活教育主题课程”改造以后,开始整合所有课程,构建形成了“1+3+3”完整的小学阶段课程体系,即:“1”项生活教育主题课程;“3”项基础学力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的生活拓展:“3”项艺体素养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的生活拓展。
这些课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生活教育主题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各学科课程建设中,全面进行“生活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课程向学生生活的拓展延伸。
课程的理念必须要通过课堂来实现。“学会学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鉴于这样的认识,青州市西苑小学将“善学习”作为学生应具有的一项重要“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为了落实以上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进一步研发了“五课型,三阶段”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性、探究性学习中发展综合素养。
这样的教学模式设计,贯彻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即:要重视生活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绩效的教育”。学校教育工作绝不是只负责传授学科知识,而是要以育人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学会学习,以学习方式变革增强学习主体意识教育,要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教育决不能让学生收获分数而牺牲快乐,决不能收获成绩而牺牲思维,决不能收获成才而牺牲成人。
三、改变传统教学。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根本区别是,高效课堂能有效实施多感官教学,它让学生视听、思考、想象、回答、讨论、表演、体验、相互教、动手做,亲身实践,多感官通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一)小组合作,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学校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小组合组学习,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会学、乐学、创学的目标。
(二)“思维导图”和“一生一卷”。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
学校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结合每日或某一阶段内所学知识绘制“思维导图”,同时利用“思维导图”安排自己的学习步骤,制定学习计划。“思维导图”成了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另外,学校从2012年起就开始了“一生一卷,自我评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探索,综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实际,通过指导学生编制单元知识与期末综合知识的自主试卷,自我测试自我评价;相互交流检测与修改完善;优秀命题评选与总结表彰;指导学生自我编制知识体系手册等系列措施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不仅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态度、考试观念,而且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师的教学理念、评价理念。
四、组建教研团队,打造学习型组织
教师传统教学行为非一日之功就可以转变的,这种转变一定是一个过程。为了促进教师转变,学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项目的推动下,将所有教师组成各种形式的学习团队,积极学习、研究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将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之中,打造“行动学习促教学”的教改新常态。
(一)建立“行动学习”共同体
一是组建各学科教研教改团队,根据课程与课堂改革落实情况,实施“团队考核”。二是实施项目工作法。通过学校设计和教师自主申请的方式确定课改实验项目,设立项目校长,自行组建团队,开展研究,每学期进行项目考核。三是建设家校共同体。定期开展“课堂教学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到校观课: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策略。
(二)在“行动学习”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学校针对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生活化课堂教学等方面,定期开展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行动学习活动,通过集体头脑风暴的方式,充分调动所有人的思维,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课程实施经验。
(三)倡导合作教学
为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大力倡导学科间教师合作教学。不同学科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学科某一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工合作,同台授课,共同完成这一主题的教学。如在语文课上,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语文教师可邀请音乐教师到课堂上教学“诗词演唱”。
(四)开展课例研究
一是组建各学科课例研究团队,团队成员既紧密合作,又分工明确。如:针对同一课例,团队成员在集体备课研讨的基础上,分别负责说课、上课、撰写反思、撰写课例研究论文等,同时,积极倡导团队成员之间开展同课异构、走班授课活动。二是变课堂评价为课堂观察。学校从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制定课堂观察量规,实现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有机统一。三是实施“三阶段”观课研讨。第一阶段,课前研讨。课例研究团队集中分析,制定观课量表,进行分组。第二阶段,课堂观察。团队成员分工观课,做好记录,写出感受或建议。第三阶段,课后延伸。根据分工情况进行课堂观察数据统计、分析与交流,提出指导性意见。
五、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用绿色评价激励师生发展
作为学校,要想让某项改革真正落实到位,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建立实施与之对应的评价机制。青州市西苑小学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建立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逐步淡化教学成绩,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改革教师评价
学校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学业成绩代表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分为“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学业水平”和“学生评价落实情况”五个方面,并不断改进评价方式。一是开展交流评价,每学期举办课改经验交流,、二是实施展示评价,举行“i个一”展示活动,即:展示一份课改方案,执教一节课改展示课,撰写一篇课改教学论文或研究报告。三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学生喜欢度测评,将学生喜欢度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
(三)创新学生评价
设立“综合素质优秀奖”。对学生的生活知识、生活能力、三项基础学力素养、三项艺体素养共八方面进行等级评价项,达到七项为A便可表彰为综合素质优秀奖。
“奖状”变“祝贺”。学校认为,“奖状”一词代表的是奖励,表示出颁发奖项者与获得奖项者之间存在某种级别关系,淡化了情感上的关心与支持。“祝贺”是一种情感的激励,代表的是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表示学校、老师是学生取得进步时的祝贺者,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这不仅是理念的转变,更是理念的渗透。因此,学校从2014年起,将“奖状”改为“祝贺”,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肯定。
实施“生活教育小目标评价”。学校分年级、分学期为学生制定“生活教育小目标”,建立“生活技能达标手册”,每学期3-4项,六年40项。由家长配合学校对照标准对学生进行训练和评价,期末学校结合家长评价并通过生活技能大赛进行测评,评选生活技能小标兵。
实行“习惯养成金钥匙评价”。每班设立习惯养成评价看板,以整洁、自律、尊重和尽责“四个好习惯”为中心,制订评价内容与评价要求,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在校和在班级中的生活、学习情况,随时给予评价。
开展“多彩活动评价”。面向全体学生每学期组织生活教育主题研究成果展示、生活教育手抄报、生活知识“思维导图”展示和生活技能大赛等活动。
开展“假期生活指导反馈评价”。每逢假期,学校发放“学生假期生活教育指导反馈表”,制定假期活动项目,指导学生假期生活。学生完成的每个项目都由家长写简单的评语,并对学生的假期生活表现给予整体评价。开学后,学校结合“假期生活指导反馈评价”评选“假期生活标兵”。
学校教育不仅是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与积累,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心智的不断成长和成熟。“要成才,先成人”。让学生建立一种健康、阳光、发展的心态,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社会的基本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个性健康发展、社会需要的融合,这才是教育的质量所在和理想追求。青州市西苑小学已经走在这种理想教育的路上。
六、从管理走向治理,以现代学校制度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
青州市西苑小学作为潍坊市依法自主办学试点单位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单位,坚持“成功教育”办学理念,以建设“关怀的家同、学习的乐园”为宗旨,将自主办学与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紧密结合,全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一是秉持依法办学,育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自主办学委员会、教育教学委员会、教育教学考评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明确各项组织职能,制定了学校办学章程和发展规划。
二是积极实施自主管理,落实问责。建立实施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度、三级考核制度、经费包干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和责任问责制度。
三是落实全员育人,精细管理。建立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学生安全全员目标责任制度、家庭贫困应助尽助制度、学情会商制度和学生违规惩戒制度。
四是落实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建立实施教代会制度、三级评价制度、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家长与学生评议教师制度、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家长学校制度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制度,全面开展家校共建、社区共建工作。
在此框架下,学校所有的规则体系都是围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来构建的,更加凸显了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校的自主性。学校坚持“做领袖不做上司”的领导理念,实施基于问题的治理策略,突出了学校和社会的共治,并构建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完善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机制,激发了教育活力,真正实现了从管理走向治理。
在短短的六年当中,西苑小学从一个初建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成为有自己的课程体系、有自己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治理体系的现代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全体师生踏踏实实地思考教育与生活如何结合,教育如何与人的发展结合,谱写出一条充满阳光和生机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