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忍者日记》翻译实践报告

2016-05-14李丹丹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

顾三宝

【摘要】通过对儿童文学小说《忍者日记》的翻译及分析,笔者将从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更适宜儿童文学日记体裁的翻译方法与策略。“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来的,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表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具体而言,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目的法则,忠诚原则以及连贯法则。目的法则为三条法则中的最高法则,其他两条从属于目的法则。本文根据文学翻译的特点,对功能目的论三法则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学翻译;目的法则;忠实法则;连贯法则

一、引言

文学翻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文学文本的在创造,而创造这个行为本省就是充满目的性的。译者需要做的就是尝试将自身思维融入原文文本,选择能够在译入语文化背景下通过译入语再现这一创作意图的最佳翻译方法,使得其二次创作行为能够尽量将原文学文本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意境表达出来。换言之,功能翻译目的论可以指导文学翻译的,是适用于文学翻译实践的。为此,本文就翻译目的论对儿童文学小说《忍者日记》的指导作用做些探讨。

二、文学翻译的特点

忠实性是文学翻译最基础的特点,这也可以用严复的“信”来诠释—即忠实于原文的信息并将之准确传达,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大致相同。与非文学翻译不同,忠实性病不是文学翻译唯一、重要的特点。当然文学翻译也需要忠实于原文,翻译时我们不能天马行空的胡乱发挥。然而译者如若一味的追求翻译对等,逐字逐句地翻译文学文本,其所翻译出来的作品反而不尽人意。

除却忠实性,创作性可以说是文学翻译最显著的特点。由于文学文本所具有的模糊性和朦胧性,使得其“忠实”、“准确”的翻译概念并没有如非文学文本一般的清晰界定标准。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它是文学作者们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精神升华,那么,作为改造传递文学文本信息的文学翻译自然同样也是具有创造性的。亦步亦趋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译者们在传递文本基本信息的同时,更需要的是经过自身二次创作的努力将原文的意境和祌韵——也就是审美信息全释出来。我国的文学大师郭沬若说过:“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

既然提到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那么我们不能不提到它的主观性。这二者是相互环绕,互相支撑的。在文学翻译的创作过程之中,译者们并不是单纯的执行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法。

三、翻译目的论的内涵及法则

世纪年代,德国语言学家凯瑟琳娜赖斯首次将功能范畴列入了翻译批评的标准。其学生汉斯费米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功能目的论。根据费米尔分析,“翻译行为可能有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者翻译程序的目的”。费米尔对翻译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把翻译视为一种有意图的人际互动行为。目的论支持者们认为,源语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已经不是处于一个绝对权威、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是更多的起到一个提供信息的作用。

1、翻译目的论的法则

具体而言,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目的法则、忠诚法则以及连贯法则。目的法则为三条法则中的最高法则,其他两条从属于目的法则,忠诚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

目的法则,简单来说,就是目的决定手段。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要依交际情景、译入语文化以及译文交际目的而定。也就是说,为了让译语受众更好地接受、理解译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选择性的删减、补充或保留源语文本信息,以期得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翻译目的随着译语受众的变化而变化。

忠诚法则,由诺德提出,是对费米尔早期目的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译者的主体性在目的法则的指导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高度自主的前提下译者可以肆意采用翻译策略。忠诚法则要求译者不能随意扭曲原文,须考虑各方的主观意见,但译者有权连贯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即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2、翻译目的论法则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翻译目的论三条法则对于文学翻译而言,都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作用。无论是文学翻译风格的变幻,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翻译目的论三条法则都能在其中发挥其指导作用。

(1)目的法则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现如今翻译,不管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都比较强调信息的传递,侧重信息传递的内容和效果。一般看来,非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实现文本目的功能。如广告文本就是要最大程度上宣传产品,说服顾客购买产品,那么译文越有说服力,广告就越成功;说明书文本则是让读者迅速抓住产品使用纲领为好,译文越是简单明了通畅,就越能达到好译文的标准。有些人认为文学翻译没有目的,实则不然——审美,就是文学的目的或目的之一。文学作品是作者们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它具有创造性和主体性由于本身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价值观、人生观等等的不同,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个文本会有不一样的主观理解;同时为更好的传递审美信息、全释审美意图,译者们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好的文学译作有的甚至能赶超原作。目的法则,前文提到过,即目的决定手段。那么,在目的法则的指导下,我们为了更好的实现审美目的无疑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换种方式来说,就是目的法则决定文学翻译策略。该原文文本为儿童文学体裁,译本的对象是广大儿童,主要目的是让译文读者理解译文文本,并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翻译技巧。

(2)忠诚法则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忠诚法则,又称语际连贯,即指译文与原文之间应该有連贯性。文学翻译虽不像非文学翻译一般需要严格的、一字一句的遵循原文,但前文挺及过,仍是具有忠实性的。为了更好的实现译文文本的忠实性,我们需要用到忠诚法则的指导:如通过在译文中间或尾端加注的方式,来让译文受众能够更好的理解文中出现的名词,文化现象以及典故等。

(3)连贯法则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文学翻译的从属性,限制了文学译者的自由创造性。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度”——以至于译者不会把文学翻译发挥成文学创作。要把握好这个“度”,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源语与其译入语在交际环境上的符合度;这一特点恰与连贯法则的指导原则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在连贯法则的指导下,文学翻译的译本将更贴近符合受众的语境。

(4)具体案例

例1

原文:There were a billion three leafed clovers,and a couple of two leafed ones… even found a five leafed clover,but no four leafs.

译文:这里有一百万颗三叶草,两三对双叶草……甚至还找到了一颗五叶草。

在这句话中,作者认为加入忍者帮需要每个人至少找到一颗四叶草。译者首次翻译时,将“a couple of two leafed ones”译成了“几对有两片叶子的”。但是译者结合上下文之后,译者发现原文中作者提到主人公在三叶草草丛中,苦苦地寻找着,找到了两叶的、三叶的、五叶的,并没有找到“四叶草”。结合实际生活,译者没有译成“三个叶的三叶草,两个叶子的三叶草”,而是译成了“三叶草,两叶草”。

例2

原文:Great. Everyones gonna sweat and stink for the rest of the day. Thats so nasty.

译文:这下好了,在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里,每个人都沾满汗水,臭气哄哄。简直太恶心了。

不同语境下词义不同,一词多义是英语中的常见现象,在不同语境下和不同的词语进行搭配,一个词既可能在意思上出现类似或截然不同的含义,在词性上通常也有丰富的变化。因此,根据上下文进行词语辨义辨析十分重要。“great”显然在这里不能译成“极好的”。作者是带有嫌弃的感情色彩的,在此,译者译成了“这下好了”,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情绪。

例3

原文:Cookies and soda will be provided.

译文:我们会为你准备饼干和苏打水的。

这是一个被动句,但是英汉两种语言本就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在表达时,方式不同,英语多用被动句式表达,而汉语多用主动表示。翻译时应该按照译入语文化进行传递,如果生硬的将其翻译成“饼干和苏打水将会被提供”,不仅儿童读者难以理解,也使得译文冗长繁琐,不够轻快,这里翻译成了“我们会给你准备饼干和苏打水的”,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

例4

原文:There was no way Id be shown up by my cousin so I popped the thing into my mouth and started going to town on it.

译文:我绝不能让我表妹嘲笑我,于是我把三叶草塞进嘴里,想把它吞下去。

原文为长句,译者通过处理,将其分为三个短句,用归化的方法,对句子进行拆分,继而呈现出主人公这一系列动作,流畅通顺,意义完整。

例5

原文:Going to school,dummy. Thats what I wanted to say,but decided against it.

译文:去上学啊,笨蛋。话到嘴边又变成了……

这个句子并不长,理解起来也没什么问题。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蔡斯的心理活动,当佐伊问了一些在蔡斯看来很可笑的问题时,蔡斯想嘲讽她骂她笨蛋的,转念一想,又收了起来。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些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在这里,译者选择用合译法,对两个短句进行了合并,翻译成“话到嘴边又变成了……”,再现了主人公当时欲言又止的情形。

四、结语

目的论强调注重根据文本材料的不同目的来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地位。文学翻译的目的性确实不如非文学翻译明显,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目的性。相反,由于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或属性,译者在目的三法则的指导下能更好的实现其目的或目的之一一审美。因而,在平时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及方法来更好地为文学翻译服务,提高文学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 卞建华. 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 2008.

[2] 陈 刚, 胡维佳. 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兼析《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3] 郭沬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N]. 人民日报, 1954.

[4] 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社, 2004.

[5] 罗新璋. 红与黑[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

[6] 茅 盾. 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7] 张 今. 文学翻译原理[M]. 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

李丹丹

【摘要】通过对儿童文学小说《忍者日记》的通篇翻译及分析,笔者将从多元论角度出发,即直译与意译,语义与交际的角度,引用多处原文,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更适宜儿童文学日记体裁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多元论;直译与意译;语义与交际;实证研究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中外翻译历史源远流长,尤其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翻译模式纷繁复杂,面对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读者需求,如何以更优秀的译文呈现给读者就成为译员一直争论的问题。显然,单纯地认为翻译应直译或意译,应提倡语义翻译或者交际翻译的主张是极为片面的。在此,笔者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在对实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即使是同一个体裁的文本,也适宜以不同的翻译理论综合起来指导实践。

本文将采用实证分析法,即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讨论与结论的形式来展开。

二、直译与意译

简言之,直译即不妄改原文字句,而意译则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意思。二者不可能泾渭分明,我们要达成这样的共识:直译不可生吞活剥,意译也不可为所欲为。在实践中,不同的文本应有所侧重,两种译法相互碰撞交融。再来结合小说这种体裁,尤其是日记文体,而且是儿童日记,笔者认为应侧重意译,从意义的角度出发,关注原文大意,追求通俗易懂和自然晓畅。下面将进行例证分析。

例一

“Hey”,Zoes voice said,interrupting my awesome daydream. “You comin or what?”

“喂喂,”佐伊打断了我优哉游哉的白日梦。“你来学校干啥来了?”

原文描述班主任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小作者在下面神游四里开小差,做白日梦。针对原文中awesome 一词,其原意是“极好的”,但在翻译时若简单译为“极好的白日梦,”首先,小孩子沉浸在没有成长和学业烦恼的自由世界里的那份自得和畅快没能表达出来,其次,“极好”属于抽象意义的概述词,具有普适性,却不能言其针对性,换成“优哉游哉”,掷地有声,画面感极强,生动形象。充分地道出了小作者的心意。故在此处意译比直译来的更恰当。

例二

The ninja paused. “You havent even heard our proposal yet.”

忍者停顿了一下说:“你们还不知道我们的计划呢。”

“I dont care,”I replied. “Ninjas are the coolest thing since wireless video game controllers. Of course I want to be a ninja!”

“这个无所谓,怎么都行,”我回答道,“从小时候拿着手柄玩无线视频游戏时我就觉得做忍者是最酷的事情了。”

原文中小作者从小就特别崇拜忍者,只要能做一名忍者,让他干什么都行。关于“I dont care”一句的翻译,如果按字面忠实地译为“我不关心”,首先会产生天大的歧义:“我”想做一名忍者,在“我”心里忍者的职业是最酷最高大上的,也是“我”一心好奇和想做的,怎么可能不关心呢?其次,如果你说“我不关心,”还有可能被人家吸纳为忠实成员吗?所以,通过对原文的分析,译者译为“这个无所谓,怎么都行,”意思是只要让我做一名忍者,我一切都听指挥,跟着组织走。那种强烈而迫切地想加入组织的心情就很好地表达出来了。

与直译相比,意译还可表现为充分理解原文基础上,通过增减译法或者调整重组的方法更灵活地传达原文语义。

例三

I gestured to my scrawny body. “What girl wouldnt want this?”

我指着自己骨瘦如柴的身躯调侃道:“哪个女孩不想像我这样苗条?”

原文中小作者收到神秘小纸条,表妹开玩笑说是不是有暗恋他的小姑娘了,他同样开玩笑道:哪个女孩不喜欢这么苗条的男生呀。在此译者大胆地添加了“调侃”一词,二人对话时的氛围与情态顿时跃然纸上。此外,译者把前半句中的“scrawny”放到后半句中去翻译,并且要注意感情色彩的转换,使译文能够前后逻辑合理,自圆其说。

例四 By this time,my hands were shaking. I had endured two different classes in anticipation for gym. At one point(一度)in the morning,I had even worked up a cold sweat(因紧张或害怕而出的)一身冷汗;立刻,马上. Zoe made fun of me the whole time.

心心念念盼着体育课,好不容易已经挨了两节课了。我的双手都开始发抖了,一上午还时不时地冒汗,而佐伊就在不停地笑话我。

很显然,译者在处理时,打乱了原文的语序,而非死板地进行字对字,句对句的直译。先说清楚“我”盼着上体育课这一原因,再来表达由于过度焦急与紧张而导致雙手发抖这一结果,这样的顺序符合正常的思维与理解习惯。

由上述几个例子表明,文学翻译,尤其是这种偏口语型的文本翻译,对译文的生动形象性与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要求较高,需要译者灵活处理的地方也很多,故侧重意译法为上策。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世界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他表示,在交际翻译中,“译者试图在目标与读者身上,产生相同于原文在源语读者身上所产生的那种效果。”而在语义模式中,“译者只在目标语句法和语义的限制内,试图再现作者的准确语境意义。”(Newmark,1981/1988:22)换言之,语义翻译强调客观性和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而交际翻译则认为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为读者所接受。强调主观性,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何三宁,2008:55)

结合儿童文学日记体裁分析,我们想要传递给译文读者的是小孩世界里发生的故事以及小孩的心理活动,结合翻译活动的目的以及读者反映论,我们应更多地考虑译文的可阅读性和可接受性,故考虑交际翻译模式更适宜。下面进行实证分析。

例五

“Sick!”the ninja said with a laugh. “I cant believe you guys did that!”

“真是有病!我真不敢相信这俩蠢货会吃。”忍者笑着说。

如果直接将原文中的“you guys”译成“你们俩”,就无法传递忍者戏谑的情态,这时为了追求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译者改译为“蠢货”,表达到位,不显生硬与苍白。

例六

I dont know why Zoe minded. I was still chewing on mine. “So were in?”

我都不知道为啥佐伊会纠结这个,我还自顾自地在吃我得葉子,“那么说,我们加入组织了?”

同理,对于“I was still chewing on mine”一句的处理,译者没有用“我还在吃,”而译为“我还自顾自地在吃”,把小作者觉得四叶草味道还真是蛮不错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如果只是简单处理为“还在吃,”就是欠额翻译了。

除此之外,在处理译文时,为了行文流畅,同时不造成译文读者晦涩难懂,译者对东西方语言进行了一定的转换,这也是交际翻译的题中之义。

例七

I sighed,looking at my cousin. She was standing with her hands on her hips – the usual“youve got to be kidding me”look in her eyes. Its a look Im familiar with. I didnt want to argue with her,so I didnt,but she mustve seen my hesitation.

我叹口气看着我表妹,她双手掐腰站在那里,一脸的不悦,这个表情我再熟悉不过了。我不想跟她争论什么,因此没吭气,但她一定看到了我的犹豫。

“She was standing with her hands on her hips”字面意为“她站在那儿,双手摸着屁股”,显然不合情理,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她很生气,想要跟旁人理论一番,所以我们不难想到这个动作应该是“双手掐腰,”而不是“摸着屁股”,服务于交际这一目的,我们很自然将译文处理得顺当。

例八

And I learned some crazy things!Did you know ninjas were mostly peaceful farmers that lived in the mountains?The reason theyre all stealthy is so they can defend themselves when they were outnumbered. A few people bought into the fighting system of ninjitsu and went around assassinating people with their skills. And you know what they say – a few bad apples spoil the bunch.

我还了解到一些更令人疯狂的情况!你们知道么,大多数忍者原来都是爱好和平的农民,他们隐居山林,之所以搞得这么隐秘是为了寡不敌众时保护自己。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买进忍者的作战体系并利用他们的战术行刺。我们都知道的,一颗老鼠屎能坏一锅粥。

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少数坏人影响了整体的声誉,所以不难理解,英文中的“a few bad apples spoil the bunch”,不是“几个坏苹果糟蹋了整一串”,而是我们最最熟悉不过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是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转换的典型案例。

四、结语

综上,笔者主张多元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以儿童文学材料《忍者日记》为例,作者从“直译与意译”“语义与交际翻译”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多个具体例子,例证了多元化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的观点。此外,处理译文时,在多元化翻译理论指导下,作者主张在翻译时灵活使用增译法,减译法,顺译法,倒译法等具体的翻译技巧来服务翻译实践。

本文指导教师:刘亚楼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1981,1988:22.

[2]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 何三宁. 翻译多元实证分析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信息保真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浅议许渊冲之文学翻译理论
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