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旅游业看武汉水文化品牌建设

2016-05-14刘金璐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水文化旅游

刘金璐

摘要:近年来武汉市政府报告中频繁指出“江城”武汉的水文化品牌建设重要性与迫切性。从武汉水文化建设现状出发,搜寻武汉政府水文化建设信息,综合专家们关于水文化方面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团队实地对东湖景区游客群、管理人员以及旅行社人员调研的结果,分析出武汉水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对政府、相关媒体和文化教育界、旅行社和景区管理者以及市民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水文化;旅游;东湖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07

1引言

武汉市地处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4,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武汉许多江河都留有历史的古迹。近年来,武汉政府意识到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水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把武汉建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自1956年6月24日起,至2012年,武汉政府频频强调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武汉城市文化的创新能力,重视水文化发展,加强旅游业中水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顺应武汉发展趋势,以武汉市内我国第二大的城中湖(东湖在2014年前曾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2014年因武汉中心城区拓展,东湖居武汉市江夏区的汤逊湖之后,是中国第二大城中湖)。——东湖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本研究专注于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东湖水文化品牌建设现状及发展,综合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三种实证调研方式,从消费者视角分析东湖水文化发展的现状,同时到访武汉本地旅行社和东湖风景区获取其对东湖水文化旅游业的评价与期望和建议。在概述武汉水文化建设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结果,本文从对东湖游客群调查问卷、对旅行社访谈以及东湖管理人员的访谈三面展开分析,探索东湖水文化品牌发展现状、不足及未来努力方向,分析提升水文化建设效果的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武汉市水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提高武汉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同时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现状及文献回顾

2.1武汉水文化建设现状

武汉虽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90000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7倍,但是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湖泊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武汉正处于一种“优”于水也“忧”于水的状态。

武汉水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将水环境保护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武汉的水文化建设现状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水文化知识挖掘不深、普及不够。对于古代水文化的资料的普查不够彻底,对于与水文化相关的人文思想、遗址遗迹、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宗教信仰等的原始资料挖掘不够彻底,未形成系统的数据库资料,而对水文化知识的普及也远远不够。

二是水文化建设规划不够系统化。水文化建设规划应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人手,针对薄弱环节重点建设,而不可盲目行事、操之过急。既要立足当前,结合实际,又要具有超前意识,进行科学布局。

三是水文化景观建设力度不够。水文化虽然影响巨大,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较为抽象,需要载体呈现出来,武汉具有几千年的水文化历史,那些在武汉城市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治水文化、桥文化以及码头文化等水文化都是需要景观建设作为载体来实现的。

2.2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水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旅游也成为各大城市转型的重要经济发展方向。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始终是我国提升国力的着力点,同时也成为相关领域专家研究的焦点。

学者顾智辉曾在论文《试论水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中分析水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当今我国各城市水文化建设的偏差。他指出,当前各城市的水文化建设的不足普遍表现在:缺乏地方个性,盲目投资建设,和谐协调性差及形式单一呆板。同时,他也就对这一问题的改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地方特色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等解决方法。

在2008年8月的《水利论坛》期刊中,山东水利厅人员侯成波、车向芝等结合党的十七大的相关政策,通过详实可靠的数据以及经典案例分析了我国现今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他们指出水文化应集中体现于水文明行为的历史积淀和发扬光大,同时要注重品牌效用,加强对“文化符号”的建设,不断完善有利于水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

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中,学者陶仕娟、张俊峰从宏观把握的角度通过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指出了武汉水文化建设的自然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显著。同时他们也就水资源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从政府立法、加强宣传及景区负责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效建议。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典型旅游景点中成功的水文化建设经验,实地考察将东湖旅游业中水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情况总体分析

此次调研,在东中西部分地区进行了充分的抽样调查,共分发并回收372份问卷。参与此次调查的人群,66.13%来自湖北,其余分布在江苏、河南等各省及直辖市,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及针对性。本次调查人群中,85.48%的处于18—30岁之间,占调查受众的大部分。91.94%的受调查群众均非武汉本地人,但过半数的受调查者去过东湖,由此可见,东湖景区的旅游宣传比较到位。

对于武汉的水文化建设,50%的受调查者表示并没有在旅游或生活中获得较大感受。另有约30%的群众表示武汉对于水旅游景点开发较到位且对于水利基础设施、水环境保护方面均做得比较令人满意。总体上看来,武汉水文化并没有开发的相当到位。政府及相关旅游机构仍需提高对于水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旅游优势。

3.2东湖风景区水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武汉作为“百湖之市”,其水文化建设现状却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而东湖作为全国第二大的人工湖,其知名度更是远远逊色于杭州西湖。调查得到的人们对于东湖景区建设中水文化部分的满意程度,62.16%的人表示适中,但将近20%的人却并不满意。由此可见,东湖景区相关负责人员还需进一步增强水文化建设意识,加强对于水文化的建设。

对于目前东湖景区水文化建设现状,受调查者分别从自然景色、人文遗址、娱乐设施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满意程度。如图2所示,对每个方面,多数人认为基本满意,而通过各个方面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东湖的自然景色部分认同度最高,仅5%左右的人认为不满意。

对于东湖未来的水文化建设,受调查者都提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见。从图3可以看出,多数调查者对于自然风光更显期待,而仅有10%左右的人倾向于人文底蕴。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东湖风景区水文化建设仍需加强,而自然风光的保存与合理开发则最为迎合市场受众的需求。这也是东湖风景区乃至武汉市发展水文化旅游、弘扬水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外,根据受调查者是否为武汉当地人,就其对东湖景区的满意度从自然景色、人文遗迹、娱乐项目、基础设置、水环境保护五方面进行衡量,构成对东湖总体的满意度(1表示非常满意、2表示基本满意、3表示不太满意、4表示很不满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知,无论是否为武汉当地人,对自然景色的满意度都达到1.80,即表现为基本满意且倾向于非常满意,且标准偏差较小,表明东湖的自然景色基本令人满意这点人们普遍认同。同样,无论是否为武汉当地人,水环境保护的情况最差或仅次于最差,且标准偏差最大,表明人们对东湖水环境保护情况看法不一,可能是由于东湖景区内部部分水环境保护情况良好,部分情况较差导致的。但水环境保护依然是满意度最低的,也是东湖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再者,对于外来人口,对于景区的娱乐项目满意度最低。可能的原因便是,对于游客,特别是外来游客而言,娱乐项目是景区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旅游景区之间区别的一项指标。显然东湖的娱乐项目建设尚且不尽人意,需要加强建设,同时注重多元化及差异化,以提升竞争力。

此外,本文还使用了统计软件SPSS 22.0对五项满意度方面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788>0.5,显著性为0.000<0.05,通过了Bartlett球体检验,因子相互独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公因子方差如表2所示。其中各项的提取值均在0.7以上,解释情况良好。且总方差解释情况如表3所示,可知因子中可提取3个成分。由后续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知,主成分分别为水环境保护、人文遗迹、自然景色。由此可知,这三方面的情况可折射出人们对东湖景区总体满意度,亦表明东湖景区的建设重点也应在此。

3.3武汉市水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大多数人来到武汉的原因纷繁复杂,同时武汉湖江的水文化吸引力也明显不足,仅17%左右的受众充分肯定了这个方面。武汉享有“百湖之市”的美称,而东湖更是国内第二大的人造湖,如何依托已有优势发展水文化建设,从而由软文化实力的进步推动城市整体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武汉政府谋发展、促进步的重要途径。

4对策与建议

4.1关于武汉水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1)保护水环境是发展水文化的基础:武汉市江河近岸污染和湖泊富营养化等问题突出,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种保护措施相继得以实施,但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水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严重,治理效果大打折扣。经过调研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视文化的力量,将水环境保护营造成一种城市文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2)水文化内涵与品位与水利工程相结合:把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提升其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建设一批富含水文化元素的精品水利工程,形成以工程为轴心,既体现兴利除害的功能,又集合武汉江城特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乐水家园,展现治水兴水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加大对现有水利工程的时代背景、人文历史以及地方民风民俗的挖掘与整理,增加文化配套设施的投入,丰富现有工程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美感。

(3)加强水文化的研究:武汉高校众多,要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进行水文化研究。围绕水与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结合水文化研究特色,针对水利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进一步对水文化的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建设。

4.2对有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水文化建设与发展基金。水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公益性、基础性等特点,水利部门及政府需设立专项基金,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水文化建设争取支持。

(2)加强重视培养和使用水文化建设人才,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旅游资源挖掘和水文化建设需要,分层、分类进行教育培训,创新培训内容,提高相关人员的水文化素养。

(3)大力推进水文化事业,积极培育水文化产业

①面向民众,加大公共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面广、完善的公共水文化服务体系。

②坚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扶持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水利旅游、水利网站、水利教育等组织的作用,使水文化产业在培育与竞争中发展。

③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水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组织多样的水文化特色活动,扩大武汉水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4.3对相关媒体和文化教育界的建议

4.3.1加强水文化的教育

(1)各方面重视水文化的教育,将其融入到传统科目教学中,把水文化教育列入水利院校教育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并组织进行教材编写,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2)开设“水文化”专业或课程,加大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武汉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水文化元素,展现武汉特有的地理优势,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3)通过讲座、报告、活动等多种途径,采取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推进水文化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

4.3.2加强水文化的传播

(1)加强水文化报刊、网站建设,拍摄有关水文化的旅游宣传片等,特别要重视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建设不同特色的水文化网站,不断丰富网站内容,传播武汉水文化,发展武汉水文化旅游业。

(2)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宣传武汉深厚的水文化背景,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中注重增加水文化内容,提高互动能力和群众参与度,增进全社会对水和水利工作的深入了解,增强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

(3)宣传不宜太过空洞,结合历史、政治、经济、人物等其他方面,赋予东湖及其他风景区独特的代表意义。

4.3.3加强水文化交流

(1)在媒体宣传上,积极与其他地区进行联合宣传,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水文化。

(2)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水文化活动,从中吸收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文化思想,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要加大水文化对外的传播力度,提升水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武汉水文化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4.4对旅行社及景区管理者的建议

(1)打造水文化精品旅游路线。旅行社要探索水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开发多条文化线路,重视对水文化底蕴与内涵的发掘,并通过导游口述等方式传达给游客,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品牌,塑造口碑。

(2)各景区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景区合作,推行联合门票,增强宣传力量,同时可以增开多项水上项目,加强游客与水的互动,在景区内举办更多可以全民参与的水文化活动,增添景区乐趣。

(3)景区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景区水环境的保护,定期清理,加大对游客的监管,营造良好的水文化发展环境。

4.5对于武汉市民的建议

(1)加强对于武汉水文化的了解,了解自己身边的文化,增强对武汉水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文化自觉”,将文化品牌带着身边,自身成为武汉水文化宣传的活媒体,扩大武汉水文化的影响。

(2)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生活、游玩过程中,要自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对武汉水资源的保护,改善水质,减少对自然风光的破坏,才能为水文化的建设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水文化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旅游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云南的稻作和水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