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日近代化成败的原因

2016-05-14乔强强

人间 2016年7期
关键词:近代化中日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遭遇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外国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两国都进行了变革,但中国却以失败告终,日本自此走上富强道路,这样的结局十是经济、政治、文化、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中日;近代化;成败;原因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19世纪中叶,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海外侵略扩张,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无一幸免地被迫放弃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然而,相似的时间段内打开国门后两国的近代化结果却大相径庭。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阳光大道,而中国却并没有搭上资本主义的快车。中国和日本站在大致相同的起跑线上,为何却出现了迥异的结果?本文对此将进行一些探讨。

一、经济角度——生产方式的稳固程度不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两国国门之前两国虽都是封建土地制度,但却有着区别。首先,中国实行的是所有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自由买卖,这使得中国土地的流通性很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迅速,地主之家的土地在分家传统影响下不易形成规模效应。其次,中国农耕经济传统的“重农抑商”、“耕读传家”的观念影响下,使得绝大多数的商人、手工业者将聚集的财富用来置办家业、购买土地,形成了新的地主。这样,旧的地主逐渐削弱消亡,新的地主又不断产生,新的地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成为旧的地主,这就形成了地主阶层的往复循环。庞大的地主阶层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不了让地主阶层瓦解的力量。

而同时期的日本却不同,日本虽然是封建社会,但不是地主土地所有制,日本实行的是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基础上的领主土地所有制。这种分封制体制下,幕府统治者不允许土地买卖,故而各阶层获取土地的唯一合法途径就是受封于自己的上级。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人与高利贷者获得了很多土地,日本的新兴地主占有全国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土地。但幕府统治却不承认他们这一新兴力量的土地所有权,故而处于非法地位,领主肆无忌惮的敲诈勒索,这引起了新生力量的反抗。

“像这样大的起义,在日本全国每年虽只有一两起,但这些农民运动却意味着农民通过商品生产和参加市场活动摆脱了孤立分散的生活,作为一个阶级开始进行更广泛更强有力的团结。”①

由此可见,中国和日本生产方式的稳固程度不同,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而日本却有着内在的离心力。

二、制度角度——权利的集中与分散及

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国家,并且历史悠久,这样的政治体制历经两千年已经深入人心,国人对此深信不疑。而日本实行分封制,国内藩国林立,各藩国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自己的军队、人口,有着固定的经济来源。专制主义集权下如果改革派与维新派得不到掌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的授权,改革就举步维艰;但日本各藩国却很容易在自己的领地实行改革,并形成割据势力与中央抗衡,一些藩国的下级武士通过改革掌握实权后他们所在的藩国即成为了倒幕的根据地。

中国选任官员的方法是科举,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已经非常完备。科举不但保证了中国官员队伍高素质文化水平的要求,而且将全国各地、各民族、各阶层的优秀人才汇聚收罗于中央,为皇权所用,这种选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遇到统治集团外部变革的势力时,这种官僚集团内部很难分化。但日本由于藩国制,故而内部不稳定,这是其近代化成功的一份重要原因。

三、文化角度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位置

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地理环境就是存在、是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基础。因此,从本质和整体上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②

亚洲地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在亚洲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汉文化圈。古代中国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宗主国,这些周边国家的思想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中国处于汉文化圈的发源地,是汉文化圈的中心,汉文化自此产生、发展、传播,所以中国的文化根基深厚,当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时,这种文化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

日本为亚洲东部的岛国,与中国相比国土面积狭小,想要靠本国得到发展很难,这造就了他们善于学习的民族心理。唐代日本派使节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回国后领导了日本的大化改新,从此走上了封建社会的道路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处于汉文化圈的边缘,相比中国来说,日本可以很快地甩掉文化的包袱。

(二)应对危机的文化心理

与中国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反应是何等地快、何等的彻底。在中国,尽管在士绅和官员中有着广泛的排外情绪,但是至少在19世纪末之前,中国始终是以一个民族的身份保卫着一个受到威胁的文化方式、而不是以一个国家的方式保卫着一个遭到攻击的国家的文化行动。而在很久以前的日本,日本人就已经在民族主义中找到了一个协调文化传统与当务之急冲突的途径,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以更为清晰和精致的方式,通过维新追求“富强的道路。”

四、两国所处外部环境不同

十九世纪中叶两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后,中国所处环境更为不利。首先,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资本主义理想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相比中国,日本地狭人少对列强的有诱惑不大。其次,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无形之中对日本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使得列强无暇顾及日本,同时也使日本人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是他们加速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久坂云瑞说:“英法之所以未能随心所欲的对皇国大动干戈,就是因为中国的太平军威雷震致,万一的万一,太平军屈服于英国,英国必将入寇我国。” ③

小结

综上探讨,十九世纪中期中日两国被迫打开国门后虽都进行了改革,但中国已失败告终。这不是历史对中国的亏欠,也不是对日本的眷顾,这其中是经济制度原因、政治体制原因、地理环境对民族心理文化的影响、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这段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日本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下去。

注释:

①井上清著、闫伯纬译.日本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②葛剑雄.全面正确的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

③土屋乔维.明治前期经济史研究[M].评论社,1944

参考文献:

[1]陈水逢.日本近代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06

[2]井上清著、闫伯纬译.日本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威廉·G比斯利(英)著,张光、汤金旭译.明治维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2

作者简介:乔强强(1990-),男,汉族,山西省临汾市;江西师范大学 ,在读硕士,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近代化中日
柯树勋改革与西双版纳的近代化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中日动漫对比下探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