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青少年受众分析及传播策略

2016-05-14林兴华

中国广播 2016年7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新媒体

林兴华

【摘 要】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也是推进“两岸一家亲,共圆民族复兴梦”的重要动力。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对台湾青年受众进行有效的传播,一直是对台传播媒体所探求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台湾青少年受众特点及心理特质进行深度分析,力求提出一些可操作、有实效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 对台传播 青少年受众 新媒体 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台湾青少年是决定台湾政局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政治取向对两岸关系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129万“首投族”(即20~24岁首次拥有投票权的人群)成了“兵家必争”的票源。加强对台湾青少年受众的研究,制订并实施切实有效的传播策略,对增进台湾青少年对大陆客观正面了解,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台湾青少年受众基本特点

台湾青少年是指10~24岁的人群,约占台湾总人口的30%,目前约有700万。未来,他们将成为台湾各个阶层的中坚力量,是对台工作的重点对象。

(一)文化教育程度高,但对中华文化认同度偏低

据统计,6岁以上的台湾人口中,中小学学历者占58.86%,高中高职学历者占15.18%,专科以上学历者占15.32%,位居世界上该项人口统计指标的前列。从高等院校建设来看,目前台湾有160多所高等院校,大学学生总人数超过130万人,以台湾2300万人口计算,占比相当之高。许多台湾青年大学毕业后,都喜欢选择到西方发达国家留学深造,他们最想留学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英国,因此台湾年轻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相反,由于受“台独课纲”影响,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度较低。李登辉、陈水扁执掌台湾地区政权期间,不遗余力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导致学生认同错乱,贻害荼毒台湾社会。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以后未能及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历经20年后修改教科书带来的危害已经开始显现。

(二)“台湾人”主体意识强,整体政治倾向“偏绿”

除了“台独课纲”,民进党有意识、有组织、有策划进入校园,向青少年灌输“台湾生命共同体”和“台湾人的台湾”观念,淡化他们对中华文化和祖国的认同;建立“青训营”,资助“亲绿”积极分子,培养学运干部,建立自己的后备军。媒体方面,“亲绿”财团有意识渗透,许多大媒体都掌握在“绿营”手中,批评“绿营”为主的政论节目少之又少。 根据岛内民调机构估算,目前台湾青年支持“绿营”和支持“蓝营”的总体比例为8:2 。④

(三)政治参与热情渐长,参政方式偏激极端

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台湾青年追求“小确幸”(是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稍纵即逝的美好,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现代汉语)的生活,拥抱安逸和小清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台湾青年对政治漠不关心。但自2003年“白衫军”运动之后,一些台湾青年一反过去对政治冷漠的常态,大规模参与“反核四”“反服贸”“反旺中案”“反课纲微调”“九合一选举”等一系列社会运动及选举活动。在“太阳花学运”中,林飞帆、陈为廷等青年学生带头占领了“立法院”;在“反课纲”中,有学生以自杀抗议;台大学生洪崇晏率众上演过扔鞋、阻挡、泼漆、占领等闹剧,甚至包围警察局。虽然这些学生只是个别的,但他们以激进方式在民粹运动中崭露头角,背后还有民进党身影,因此,需要大陆对其进行关注。

(四)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对大陆缺乏客观、正面了解

据统计,一般台湾民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来源中78%来自传统媒体,而20~29岁青年接受新闻资讯来源大约97%来自网络,⑤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深刻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在台湾地区的网络新媒体中,最具代表性、有较大影响力的是脸书(Facebook)和批踢踢(PTT)。在台湾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候选人通过网络积极动员年轻人出来投票,号召青年“为自己发声,成为推动社会改变的动力”,大大提升了青年的投票率,投票率高达75%~78%,远高于过去60%左右的投票率。⑥有学者认为,“青年+互联网”正在改变台湾的政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年大陆对台媒体作了大量的传播工作,但相对于岛内海量的媒体信息,大陆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仍然十分有限,两者信息严重“不对称”。台湾青少年对大陆还知之甚少,在头脑中对大陆的印象仍然是原始落后、封建闭塞的刻板印象,缺乏对大陆发展的全面认识。

二、台湾青少年受众心理分析

(一)自大与自卑心理交集

台湾民众文化教育程度高,人均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靠前,有过“亚洲四小龙”的辉煌,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福利制度,这是台湾民众认为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近些年台湾经济不景气,就业率低,2006年以来20~24岁青年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两位数左右;台湾大学过多导致学历贬值,研究生、博士生找不到工作也是常有的事。在此背景下,台湾年轻一代出现了不少“啃老族”。台湾青年在追求“小确幸”生活的背后更多的是焦虑与无奈。而大陆经济蓬勃向上,大陆青年拥有雄心勃勃的奋斗目标,吃苦耐劳、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在台湾就读的大陆学生让台湾青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相比之下,台湾青年有点相形见绌,这也给台湾青年造成无形的压力与隐忧。台湾青年的这种独特心理是对台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爱国与悲情心理交织

海峡两岸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文化一体,台湾同胞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上台湾人民在多次反抗外国侵略和统治的斗争中浴血奋战,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这种优良的品格被现代的台湾人所继承。但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因素,一些台湾同胞时常流露出“弃儿感”“孤儿感”。“中日甲午战争”对台湾的最大影响是导致己未割台,有些台湾同胞以及史学家对这一结果非常不谅解,认为是当时中国当政者的短视,或是为了自己或中间的利益,而遗弃了台湾,这种心态逐渐积累成日后台湾“主体性意识”。在对台传播中,这种“弃儿感”“孤儿感”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因素,要正视历史,理解和尊重台湾人民的感情,但同时又应该通过舆论的引导客观分析这种悲情,淡化悲情的负面影响。

(三)自主性和排他性的心理相互混杂

近一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在日据时期还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台湾人民所进行的一系列前赴后继的斗争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在台湾这块美丽土地上做真正的主人,真正在政治和经济上当家作主。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追求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这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民众在经济生活上得到相当的满足,产生了追求社会平等和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这是一种民意的显现,也是一种高尚的理想追求,但由于台湾同胞心理特征上非主导那部分弱点的存在,表现出一种地域性的排他心理,在台湾“住民自决”有一定群众基础和诱惑力便是反映。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自主性和排他性的心理,如何正确加以引导是大陆对台传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三、台湾青少年受众传播策略

(一)在传播渠道上,切实加强对台新媒体建设

在目前大陆对台传播的媒体类型中,电视媒体无法进入台湾有线网落地,只能通过卫星接收在宾馆、社区零星落地,影响力有限;平面媒体亦无法在岛内刊行;传统对台广播主要通过中波或短波在台湾落地,而目前台湾听友又以收听调频广播为主,所以影响力亦有限。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对台媒体是一个机遇,它可以弥补传统对台媒体诸多局限。笔者认为,针对台湾青年主要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的特点,对台传播工作应该重点从网络寻找突破口。一是建立有影响力的对台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和专业网站,也可以尝试开辟论坛,为大陆青年与台湾青年创造网络交流的机会,许多传统对台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传播渠道,并且有收听、收看功能;二是有条件的媒体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网络专职人员,通过技术手段深入到脸书(Facebook)、噗浪(Plurk)、巴布(Buboo)等开通博客,把精心策划的信息传播出去,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

(二)在传播内容上,大力传播“两岸一家亲”理念,增进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认同

《马关条约》之后,日本殖民统治台湾长达50年;1949年以后两岸隔离又长达60余载;加上李登辉、陈水扁当政时期的“去中国化”逆潮政策的影响,岛内年轻族群对大陆产生疏离感,对大陆某些刻板、陈旧的观念亟待改变。因此,要大力传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传播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文化,增进台湾青年对“根”“祖”“脉”的认同;要讲清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构建共同的历史记忆,讲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未来和平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这也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使命和责任;要帮助台湾青年看清美、日以及台湾地区部分政客的嘴脸,消除他们对大陆的歧见;要充分展现大陆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机会,展示大陆新貌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台湾青年摒弃对两岸经贸融合发展局限思维,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共同分享两岸和平发展的红利。

(三)传播理念上,强调服务意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汇聚正能量

台湾青年长期生活在媒体高度发达、文化多元、思想开放的环境下,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较大,因而要想通过对台宣传来改变他们的意识形态并非易事。长期以来,大陆对台节目“宣传味”过浓,导致台湾民众信任度不高,往往被贴上“统战”的标签,先入为主地认为大陆的宣传是片面、不客观的,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防护墙”,对台宣传产生了“逆效应”。笔者认为,大陆对台媒体应该树立服务理念,对台湾青年所关心的问题,尽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深入的信息服务,以此来赢得更多台湾青年受众青睐。如东南广播公司《晚安台湾》栏目为台湾青年来大陆求职、求学提供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585养生堂》栏目则提供求医服务;《旅游我最大》栏目提供旅游资讯服务;《两岸一家人》栏目被誉为“电波红娘”,为台湾青年求偶穿针引线。这些节目都很受台湾青年受众的欢迎。

(四)传播技巧上,加强议题设置,注重传播的引导力

议题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大陆对台媒体要加强议题设置研究,把中央对台湾地区的大政方针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对台传播议题,通过讲述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故事来吸引台湾年轻人关注,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高明的议题设置,往往是时机、技巧、方法的最佳运用。要因时、因事制宜,精准研判台湾舆情,恰如其分掌控对台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要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又要讲究策略、有理有利有节,争取最佳传播效果。

(五)传播形式上,积极开展“体验式”交流,增强传播的实效性

2016年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强调指出,要开展面向台湾青少年的体验式交流。比如:针对在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就业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台湾青年到大陆“体验式交流”,让两岸青少年“心连心、手牵手”,多来往、多交流,将是中央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重点。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举办的“海峡两岸少儿春晚”为两岸少年儿童提供了同台表演、同台交流的机会,受到了两岸小朋友及家长的欢迎。福建东南广播公司已连续四年组织台湾中南部青年记者“清新福建行”体验式采访活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台湾青年记者与大陆青年记者一起策划选题、共同采访、共同交流,采访地点包括福建山水景观、文化古迹、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青年创业基地等,每一次采访之后这些年轻的台湾记者都会感慨大陆的发展变化彻底颠覆了他们原先的刻板印象,他们将透过自己的媒体告诉台湾民众一个真实、精彩的大陆生活全景。经常性组织这种“体验式”交流,有利于消除台湾青年对大陆偏见和误解,构建他们对大陆的全面理解。

四、结语

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也是推进“两岸一家亲,共圆民族复兴梦”的重要动力。台湾青少年成长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他们对祖国大陆的疏离感。深入研究台湾青年受众的基本特点、心理特征和诉求,有针对性引导台湾青少年认同中华文化进而认同“一个中国”原则,鼓励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就业,为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多创造机会,有利于增进双方沟通和了解,积累善意,汇聚正能量,相信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定能“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注释

薛洋《台湾蓝绿2016决战129万“首投族”》,台海网,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dnsz/2015-10-22/1561936.html.

王宗磊 车璐《台湾青少年心理特点及宣传策略》,《青年记者》,2013年第4期。

《台湾全攻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203/07/8712955_429999261.shtml.

④⑤陈咏江《对台湾青年世代“台独”倾向的观察及反思》,中评网,http://3g.zhgpl.com/doc/1039/8/5/0/103985086.html?coluid=92&docid=103985086&mdate=1123004055.

⑥任冬梅《网络新媒体对台湾选民的影响》,统一论坛,http://www.zhongguotongcuhui.org.cn/tylt/201502/201504/t20150420_9618793.html.

(作者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公司)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新媒体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